故宫博物院藏宋代修武窑绞胎瓷罐
当阳峪窑绞胎水滴
河南焦作博物馆馆藏绞胎瓷罐
宋金时期,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的绞胎也是名噪一时。当阳峪窑与唐代相比,胎土更细腻,温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两色胎土为主,施透明釉。当阳硲窑绞胎的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做工与烧制都很精细,也是我国宋金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宋代绞胎元宝式瓷枕
宋代绞胎梅瓶
有序地变化的羽毛文,呈放射状,纹理排列整齐,人为意图明显。但并不是所有宋时的绞胎瓷都是很规矩的,也有“不听话”的绞胎瓷,纹理如乱石堆砌,乱中求其,倒是呈现一种非凡的美丽。
宋金以后,由于战乱与国力的不断下降,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时绝迹,绞胎陶瓷完全没落了。上个世纪以来,绞胎陶瓷在中国重新得到关注。如今,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宋代绞胎瓷洗
绞胎瓷盖罐
北宋当阳峪绞胎瓷残片
孟子有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而绞胎陶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的特点,正是古时文人雅士“君子情怀”的象征。它的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陶瓷。绞胎始于唐代,但当今的伙伴们,提唐知唐三彩而对绞胎瓷器却知之甚少,缘于难见其真容。绞胎器为贵族日用品,使得本身难度大,产量少的绞胎器更少传世。
这落梅惊风、淡淡如菊的绞胎陶瓷,正如高风亮节、肃肃如松的君子。岁月会让表面的美丽纹饰变得斑驳,而永远不会被磨蚀的,是纯粹的内在与不灭的风骨。
(摘自:长物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