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璀璨明珠的龙泉青瓷,以其“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世界唯一一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陶瓷类项目。在英语词汇中,还有一个单词celadon(即“雪拉同”),专门指称龙泉青瓷。
2007年12月,沉睡800年的南宋古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随之露面的大批精美龙泉青瓷震惊了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一号”上出水的龙泉青瓷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古代龙泉名窑历经1600多年递代相传,开创了“哥窑”与“弟窑”的经典青瓷。哥窑黑胎厚釉,瓷器釉面布满裂纹,瓷片开裂的声音宛如风铃一般清脆,以强烈的层次感营造出更加沉静素雅的美学效果,极富盛名;弟窑白胎厚釉,外形光洁不开片,将人工对玉质的模仿发挥到极致,成为后世公认的传统青瓷釉色美的代表。
龙泉哥窑黑胎厚釉
龙泉弟窑白胎厚釉
关于“哥窑”和“弟窑”还有一段传说。
宋时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分别开着一个窑厂,哥哥章生一的窑厂就叫做哥窑,弟弟的则叫做弟窑,又叫龙泉窑。哥哥因为烧制的瓷器“紫口铁足”,独具特色,被皇帝钦定作为御用之器。弟弟妒忌兄长才华,便暗中捣鬼,在哥哥的釉料里加了些黏土。哥哥用这些釉料做出的瓷器,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纹,或如蟹爪,或如鱼子。这些瓷器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反而成为哥窑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梅子青釉笔筒
对于龙泉青瓷,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从不吝赞美之词,“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丛台澄泥邺宫瓦,未若哥窑古尔雅;绿如青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龙泉青瓷史上几经兴衰
明中后期,由于皇家品位的改变、海禁带来的青瓷外销锐减等原因,导致龙泉窑纷纷关闭。龙泉青瓷从宋元之际“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来往如织”的鼎盛,逐渐沦落成地方性窑口,到二十世纪初时,仅有宝溪一带的民间窑厂里能仿制古龙泉青瓷,但工艺落后,成品率极低,且釉色优劣不稳。
1957年,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要恢复历史名窑生产,尤其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生产。随后,国营龙泉瓷厂在龙泉上垟村成立,并组织八位仿古青瓷的老艺人进行青瓷仿古实验,紧接着浙江省工业厅组织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浙江省轻工业厅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龙泉青瓷开展研究,最终使中断已久、技艺近乎失传的龙泉青瓷釉料配比方法等得以基本恢复,为当时以生产白瓷和高级细瓷为主的瓷厂之后全面转为青瓷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历任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龙泉青瓷的生产销售情况,对龙泉青瓷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探索,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龙泉青瓷柳暗花明,并在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出进步。
灰釉菱口碗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作品
几十年间,龙泉青瓷逐渐复兴辉煌,精品之作屡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收藏,并作为历代国家领导人指定国礼,被赠送给几十位国家领导人及国际组织机构领导人,寸壁之间尽显大国匠心。
今天青山绿水间的龙泉,青色的胎骨间流露着深情的语言。龙泉人将青山、绿水、蓝天和草地般苍翠的青色溶进一遍又一遍的釉层,然后烧制成器,凝聚起自然界的生命之色,将中国含蓄、内敛、优雅、深沉的品格透过釉色传递给世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