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被遗忘的繁华:曾被国外称为中国“国瓷” 克拉克瓷






[日期:2010-07-05]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高虹、苏晓杰 [字体: ]

    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

  数百年前,克拉克瓷曾经热销国外,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

  海南的华侨遍布东南亚各地,他们曾带回大量的克拉克瓷。

  出于本土收藏文化的需要,海南藏家近年也非常重视克拉克瓷的收藏,渐渐形成了一支颇具分量的克拉克瓷收藏队伍。

  它静静地摆放在案桌上。卵白瓷地上,青釉湛蓝深沉,图案以开光分格布局,恰似一扇扇开着的蓝色“小窗”。“小窗”里画的全部是率意而无拘的花叶图案,填满形似官帽的青花盘,给人浓烈奔放之美。

  海口藏家陈先生收藏的这件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就是曾经被人们遗忘的克拉克瓷。数百年前,克拉克瓷曾经热销国外,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外销瓷主要品种之一,见证了彼时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无限繁华。

  初识“克瓷”

  2007年,从沉船“南澳一号”上打捞出明末清初的“克拉克瓷”的消息,再次将人们的目光集中在这种曾经热销国外的中国陶瓷上。

  公元17世纪,葡萄牙克拉克港的两艘商船被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截获,船内所载的主要是明万历年间生产的瓷器。这批瓷器被运往荷兰的米德尔堡和阿姆斯特丹拍卖,在欧洲引起轰动。由于这批中国瓷器是从克拉克港的商船上截获的,没有人能够说出它们的产地和准确称谓,所以被称为克拉克瓷。后来,人们将中国古代外销青花瓷统称为“克拉克瓷”。

  日前,省收藏家协会专门组织了一批克拉克瓷来交流,陈先生的明代开光青花折腰盘也在其中。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何云强说,“开光分格样式在国内瓷器中较少见,但在克拉克瓷中并不稀奇,代表着青花瓷中较高的档次。这件开光青花折腰盘工序多、图案丰富,折腰处青釉连接得非常好,没有断色的痕迹,具有立体美感,从器型上看可能是国外就餐时盛汤所用。

  另一只明代福寿青花碗,碗底落款是一个“福”字,碗身饰以为中国古代符号标志的回字纹。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陈发启说,此碗为混合料,因而色釉色呈青黑色;在碗底落款的样式较少见,这在出口瓷中代表着最高档次,可能是当时我国送给国外官方所用。

  再如,明暗八仙碗只取了我国古代传说“八仙过海”中八仙的器物;明飞鹿碗则将鹿画上双翅,周边饰以花草纹,仿佛飞鹿自由翱翔于大自然。何云强认为,这些充满想象的浪漫画风,以及工匠得心应手的传统装饰,体现的正是中西合璧、中外贸易的象征。

  无尽风光

  那么,克拉克瓷的产地到底在哪里?400年来,争论持续不休,直到21世纪谜团才得以揭开。

  目前,已考证生产克拉克瓷的窑口有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福建漳州平和五寨、南胜窑等100多个窑址。做工精细者为景德镇窑口出品,销量最大者却是漳州、德化窑口出品。

  据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著名的海外交通贸易中心 漳州月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主政知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组织民间大量生产烧制。尤其是明正德以后,月港的海外贸易远远超过周边港口。明万历年间,月港的对外进出口发展到最高峰,漳州平和生产的瓷器也源源不断地从月港远销至世界各国。

  清朝初年,由于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败。随着清三代以后彩瓷兴盛,青花逐渐走向衰落,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外销声匿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

  专家认为,克拉克瓷主要是外销瓷,其中很多来样加工的产品,花纹装饰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在当时是昂贵的瓷器,销往海外的克拉克瓷总会被当地的王室贵族抢购一空。当时除了中国商船以外,还有来自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船队,因此克拉克瓷遍布亚、非、欧各国,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