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钧瓷展览大厅里,犹如置身于艺术的迷宫。眼前,流光溢彩,瑰丽斑斓,既有云卷云舒、小溪流水,也有寒鸦归林、巨龙腾飞,还有峡谷飞瀑、海棠花开……世间万物,寰宇气象,仿佛尽在其中。定神细看,你会看到云山雾海中,山与山朦胧相望,雾与雾缠绵相依;然而一转眼,雾海里却幻化出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片片雪花纷纷扬扬下得正紧;再过片刻,那山与雾、寒江与蓑笠翁又变成了勒马横刀的关云长;再后来,什么也没有了,眼前只是模糊混沌的一片……
眼前什么也看不见的时候,“啪”的一声轻响,从寂静的大厅里响起,倏忽又消失了,不知归于何处,然后是静得能听到心跳的静。
“叮!”就在你屏息凝神的时候,又一声来了,犹如棉絮包裹着的炒豆声。但也只是一声,响过之后,那声音仿佛突然滑入了地底。你正在恍惚之时,不知何处又一声来了,仿佛一只无形的手在拨弄琴弦,又恍若飘逸的精灵在琴键上曼舞……
哦,钧瓷,让人心醉神迷的钧瓷。
历史深处的钧台 内涵博大的钧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而河南是中国瓷器的原生地。北宋五大名窑——汝窑(河南汝州)、官窑(河南开封)(浙江杭州)、哥窑(浙江龙泉)、钧窑(河南禹州)、定窑(河北曲阳),河南占其三。
在北宋五大名窑中,钧瓷以其品种繁多、造型独特、瑰丽异常而名闻天下。钧瓷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宝”。自古以来,就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钧瓷如此神奇,究竟神在何处?
对于古钧台,《词源》里的解释是:古迹名,在河南禹县南。《左传》中说:“夏启有钧台之享。”《水经注》则说:“启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在陶瓷史界,有一种“窑以地名”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钧瓷之名,就是从钧台而来。
在禹州市北关,一所高中的南大门东侧,古钧台委屈而难堪地立在那里。
说它委屈,一点儿也不过分。它被一堵脏兮兮的破墙围着,前面布满了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的电线、电话线,卖烤红薯的、摊煎饼的以及小杂货铺散布在周围。
“得名始于夏,怀古几登台。”吟着镌刻在钧台门楼上的题诗,我们沿着狭窄的楼梯拾级而上。传说钧台是我国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举行开国大典、款待诸侯的地方。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坐上王位后,将各路诸侯召集到这里,设宴款待,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由此看来,钧台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华夏民族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里程碑。
遥想几千年前,夏启举行开国大典时,必定是人声喧腾,旌旗猎猎,战鼓隆隆,一派热闹景象。但那顿饭诸侯们吃得不一定都很痛快——本来是实行禅让制的,忽然变成了一家一姓的天下,想不通是必然的。
据说,本来禹是要禅让王位于伯夷的,但启杀了伯夷,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夏朝。
不管诸侯们痛快不痛快,就在启请大家吃那顿饭的时候,原始社会彻底终结了,一个新的时代——奴隶制社会也同时诞生了。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不痛快,又算得了什么呢?
按竹书纪年,启都钧台确有其事。但古钧台与今天的钧台不是一回事,启不可能在这么个小土堆上举行开国大典。他认为古钧台应为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夏朝末年,桀曾“召汤而囚之夏台(即钧台)”,于是钧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监狱。教之忠先生说,这个古钧台究竟在哪儿,至今尚未完全证实。不过“钧”指的就是禹州,这是可以肯定的。
实际上,启举行开国大典的地方在不在今钧台,都无关紧要。面对历史的时候,常常地,我们承接的是精神,是内在的蕴含。
说过了钧台,现在该说钧瓷了。北宋时,今天的禹州名叫阳翟。宋人把阳翟所产陶瓷命名为“钧瓷”,当然是因了对夏朝开国之地——钧台的敬畏。
在宋代,钧瓷盛极一时,只有皇亲国戚才能拥有钧瓷。钧瓷的精美,让任何见之者叹为观止,它太美了。那么,用什么来给这么美丽的东西命名呢?这时候,钧台,启建国的地方就浮出了水面——宋人的逻辑是,因为先人独具慧眼,建国在此,圈住了这片风水宝地,这里才有了这种绝妙的东西。于是,阳翟所产陶瓷就被称为钧瓷了。
从文化上来说,钧瓷也有特殊的含义。
“钧”,《吕氏春秋》中说,“中央曰钧天”,“钧,平也,为四方主,故曰钧天”。钧天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的中央。夏启把钧台看做与“钧天”相对应的地方,是地的中心,所以他才要把建国的地方叫做钧台。
而自古以来,讲求和谐、注重共赢的中国文化,与钧瓷的圆润、和谐正相一致。
似乎谈得远了,但钧瓷,它的内涵就是这么丰富博大。你说它是艺术也好,你说它是工艺也罢,但它更多的,代表了博大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