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辉煌的钧瓷时代
钧瓷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今天禹州城北关的颍河桥附近,有一条钧官窑街。代表钧瓷辉煌顶点的宋代钧官窑遗址就在这里。
快到钧官窑遗址的时候,一个古玩店老板拦住我们问要不要古玩。问有没有宋官窑钧瓷,他说有,就一件,但不在这里。问他多少钱,他伸出一个巴掌。“5万元?还是50万元?”我在心里猜测。
“5000元!”他说。
钧官窑瓷器,件件价值连城,宋徽宗时一年只生产36件,每件都进了皇宫。现如今,流传下来的钧官窑瓷器也就不到100件,件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这种宝贝竟然只卖5000元一件?
“要不再给你便宜点儿?”乖乖,还能便宜!同行的专家笑笑说:“假货无疑。”
走进仿宋的厚重大门,迈过钧瓷瓷片铺成的甬道,“钧台钧官窑遗址”几个苍劲硬朗的大字映入眼帘。这便是宋代钧官窑遗址了。
过了隔墙,走进一座双火窑。说是窑,其实不过是两个半圆形火膛。到目前为止,发掘出来比较完整的宋钧官窑有两个。双火窑是一个,另外一个,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叫倒焰窑。倒焰窑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窑。也许因为“身份尊贵”,倒焰窑已“封”了起来。小娟说,我们看到的这座双火窑,原本很完整的,保存很好,还有窑顶。但在挖掘这座窑时,曾遭遇多次雷击。雷电先击塌了上面的房子,房子又把窑顶砸塌了。后来专门装上了避雷针,但是也没有起到避雷作用。
钧瓷的釉料中富含金属成分,所以钧官窑很容易招来雷电,这道理其实很简单。
但出于对钧瓷的热爱,当地人还是宁愿相信另外一种解释:钧官窑太神奇了,才引来雷电频繁光顾。
在禹州随处都能感受到禹州人这种对钧瓷的热爱。但是比起宋人对钧瓷的推崇,今天的禹州人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北宋末年,画家皇帝宋徽宗在都城汴京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移栽各地的珍异花木。
为了满足宋徽宗各种奇珍异宝的需求,朝廷在苏杭设立了“造作局”和“应奉局”,专门制作各种奢侈工艺品,同时在民间搜罗各种珍贵花石树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廷又在当时的阳翟(即今禹州)城内,设立官窑,烧制各式尊、炉、鼎、盆等陶瓷用品,并派专职四品官员驻窑监烧。官窑产品不计工本,制作精益求精,这样就使钧瓷产品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并且也由此确立了钧官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钧官窑遗址东临城墙界,西至“古钧台”古迹处,北依颍河水,南连马号街。该遗址东西长1100余米,南北宽约350米,总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
如此大的钧官窑,当年生产出的成品钧瓷却少得可怜。据说,每年宋徽宗从钧官窑只挑选36件钧瓷,作为御用品。剩下的瓷器,不论好坏一律砸碎。就是砸碎后的瓷片,也要埋入地下,不准流入民间。
在朝廷这样严格的管制下,当时的钧瓷简直成了传说中的物件。于是也就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想想现在,连钧官窑遗址院内的甬道上都铺着钧瓷瓷片,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禹州人传说,宋徽宗最喜欢的两件钧瓷,一个是梅瓶,一个是双龙尊。梅瓶的造型是小口细颈丰胸修腿,曲线流畅,显得亭亭玉立;双龙尊的造型如同在“天球瓶”上左右各饰一条蟠龙,整体显得宏伟、尊贵和大气。宋徽宗的女儿对这两件钧瓷也非常喜欢。出嫁时,她一心想要双龙尊。宋徽宗对女儿啥都舍得,就是这双龙尊舍不得。公主就想了个点子。一日早朝,面对文武大臣,公主向父皇提出应该公开嫁妆清单。徽宗觉得有理,就让侍官宣读。按规矩,宣读完了之后,公主该谢恩。可是侍官连宣三遍,公主啥反应没有。徽宗拍案大怒。公主见状,急忙上前抱起双龙尊说:“父王息怒,您拍案震掉了这国宝如何是好?您把它震坏了还不如送给女儿呢!”当着众大臣的面,徽宗也不好说什么,就把双龙尊赐给了公主。可是不久宋徽宗就后悔了,忍不住借探望亲家的机会,跑去偷偷看上一眼……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当然不足为信。但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钧瓷在禹州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宋徽宗时代,钧瓷艺术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当时的钧瓷釉色极为丰富,在青、红两类中,又变幻出月白、天青、天蓝、米黄、葱绿、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和火焰红等。这些色彩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更可贵的是,能工巧匠们还烧制出一种乳光釉色,这种釉色艳而不妖,俏而不媚,华贵而不失沉稳。在釉色的背景上,还疏密错落地满布着泪痕纹、蚯蚓走泥纹等。这些图案有的如峡谷飞瀑,有的如雨过天晴,有的如玛瑙开花,看上去仪态万方,美轮美奂。据说,乳光釉色的手感也很好,摸起来犹如两岁小孩的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