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之首,堪称瓷魁,传世品极为稀少,根据公布的有关资料粗略统计,汝窑宫廷用品流传至今者不足百件,分别藏于北京、上海、台北及美、英、日等国一些著名的大型博物馆内及少数收藏家手中。
汝窑胎质的特点是胎骨较薄,胎质细腻坚致,色多灰而带黄,俗称“香灰色”,另有灰白、浅褐两种。胎骨中含有微量铜元素,釉中掺有玛瑙,据科学测试,釉中二氧化硅的含量达58%,在釉中掺入玛瑙:一是为了显示皇家地位的高贵,表明烧造宫廷用瓷是不惜工本的;二是玛瑙在釉中形成的结晶体能出现特殊色泽,并能突出卓绝精堪的技艺。釉的基本色调是天青色,青中闪蓝或稍深些,但差异不大。釉色蓝中泛绿,清幽深邃,经科学测试,天青色釉是由高硅、低锰及微量的氧化铁配方来显色的。釉面有棕眼,大都极腴润,有的釉面较为均匀,有的釉面有厚有薄,厚处如凝成蜡泪痕迹,薄处可见淡红似羊肝色。釉质甚硬,有所谓极细的“鱼子纹”开片,也有较疏朗的和无纹片的。器物绝大多数有开片,这种开片行家称为“蟹爪纹”。这种开片从明清两代直至现代,不知仿造出了多少件的“汝瓷”,宋汝瓷上的开片始终都无法仿制成功。无开片的极为稀罕,据已公布的传世品中,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椭圆形水仙盆没有开片。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釉面平淡自然,“类玉”尚青。釉层中呈现出的天青色调如丝绸一样柔美。在色学上“天青”介于绿和蓝之间,绿色是一种恬静的温和色调,蓝色则是一种安详的冷清色调。因此“天青”既有蓝色的冷清,又有绿色的温暖。这一寒暖适中的和谐色调,给人以素雅清逸的色感。釉层中的“蟹爪纹”,形成了一种自然巧妙的装饰。这种色调和片纹体现了宋人所追求自然美的理想境界,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情趣。
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是汝窑处于历史上最巅峰的阶段。赵佶是一位崇奉道教的封建帝王,他自称是“教主道君皇帝”。道学崇尚自然、含蓄、质朴的审美观。所以,青色是道教崇尚的色调。宗信道教的人对青色特别偏爱,而汝窑为典范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天青色平淡、含蓄,于朴素中隐露出静穆典雅的意蕴,正符合宋代上层社会及宋徽宗所追求的审美趋向。在当时宋徽宗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主意,命令宫廷窑坊烧制。汝瓷作为宫廷御用品,从器物造型到釉色等方方面面,没有他点头,谁也不敢随便去烧造。宋徽宗是一位具有高深文化修养的皇帝,又是天才的艺术家,可想而知,在这期间烧制出的宫廷汝瓷用品,必然是精绝的艺术品。
汝窑的造型有盘、碗、瓶、洗、盏托、水仙盆、奁等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主要有仿古铜器如鼎、壶、觚、琮等,多用作陈设品,仿古器型主要是仿商周青铜器。汝窑窑址在未发现之前,人们都认为汝窑的器物造型均为小件器,高不超过30厘米,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根据汝窑遗址发掘出的残片和一些完整器具来看,大多为小件器,也有高超过30厘米的,口径达到或超过20厘米的,但无发现特大型的器物。
汝窑的制作工艺以支钉烧制为主,底有支钉痕迹,小如芝麻状,一般为3—5枚,也有多达6枚的,支钉断裂处可见到香灰色。较大的器物烧制均用垫圈或垫饼,烧制出的如碗、盘等圈足较宽大,足端无釉露胎,足内有釉,用支钉烧制的均为满釉。
汝窑器物大多为素面,有的器物以弦纹、刻花、划花,甚至用堆塑为装饰手段。
汝窑器物底款有刻“奉华”和“蔡”字的两种,铭文是宫廷御作工匠后刻的,当为宋时所刻,均与宋宫廷和皇室相关,如“奉华堂”为南宋高宗德寿宫的配殿,即指此器为“奉华堂”专用之器。刻有“蔡”字铭文是物主的姓氏,“蔡”当是蔡京父子的专用器。宋徽宗在位时,蔡京是宰相,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儿子是宋徽宗的驸马,宋徽宗曾七次至及府第,赐予无数珍宝,其中不可能没有珍贵的汝窑器。在当时只有蔡京父子才能获此殊荣。
汝窑在北宋晚期,为宫廷烧制非常精美的御用青瓷器,说明在当时青瓷中铁的还原烧成是最成熟的。总之,宋代汝窑宫廷御用瓷是中国最杰出的瓷艺代表,它为中华民族陶瓷美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将瓷器的造型、胎、釉、色和谐的集于一体,达到了科学技术和工艺美术密切结合的历史高峰,永远给中国和世界人民留下了无穷无尽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