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制作中共建国纪念瓷解密






[日期:2013-03-17]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景记 [字体: ]


      焦墨山水最能还原苍劲、宏阔、有力、具有金属感的画面。焦墨在中国画领域曲高和寡,但张仃仍坚持用这局限性极大的墨法创作山水,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完备的艺术语言,他的《房山十渡焦墨写生》等一系列作品,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崭新风格。在这个曾给他心灵慰藉的笔墨世界中,貌似单纯的黑与白,所产生的力度与内涵,却是其他色彩所不能替代的。焦墨画更是强调黑白的本色美、质朴美,素以为绚,不加粉墨,张仃称它为全素斋,是一种有益身心的精神素食。晚年的张仃,铺开了一个无限丰富、壮美宏阔的焦墨世界。这个秉持完美主义理想的世纪老人,生活在北京西郊的一处自己选材、自己设计的山屋里,每日课读鲁迅。

张仃70余年的艺术生涯,跨越漫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以其丰沛的艺术激情与超常的艺术能量纵横捭阖于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学院与民间的张力语境之中,成为解读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个经典文本,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和20世纪中国美术的立交桥

高庄(1905~1986年),原名沈士庄,刘行人。民国16年(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曾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画广告,又在江西陶业管理局研究陶瓷艺术。抗战期间,参加过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创作木刻《鲁迅像》等,参加木刻协会举办的展览,还在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教素描、工艺美术。

民国34年以后,在北平艺校陶瓷系教设计,后赴解放区任联大鲁艺美术系主任。解放后,先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49年7月,中央公开征求国徽图案。在各地应征的900多幅作品中,经选择,以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的图案为基础,吸收各地意见,要对图案进行修改,并塑造成模型。

高庄当时在清华执教,接受了这一任务。由于组成国徽的素材包括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红绶是中央规定了的,故主要是利用这些素材在艺术造型上下功夫。高庄参阅了大量资料,自己还购买了石佛像和秦、汉、隋、唐的铜镜作为借鉴,经过几个昼夜的连续工作,终于把国徽模型设计、塑造出来了。

景德镇制作的建国纪念瓷与国徽同属富丽典雅色彩基调

原图案中,麦穗垂头杂乱,麦稻杆里外弯曲;红绶飘荡,使城墙有不稳定的感觉。高修改成为麦稻分行并列向上,组成圆形的环,齿轮安在下方麦稻秆交叉点上,体现了刚柔不同的性格,象征着工农联盟和各民族的亲密团结。齿轮的中心有红绶交结,红绶向左右绾住麦稻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与城墙呼应,给人以坚强、安定的感觉。另外,对天安门的大小、华表的位置、国旗上五星的距离等都进行了修改,使国徽图案既正规庄严,又自然美观。修改后的国徽模型塑造出来后,高又把原来的国徽图案塑造了模型,以资比较。

6月23日,政协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国徽方案。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政协关于国徽图案的建议。

国徽图案通过之后,梁思成向中央推荐清华大学营建系雕塑教授高庄来完成国徽立体浮雕模型设计塑造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高庄接受任务后,感到国徽图案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上书毛泽东主席,坦诚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毛泽东同意了高庄的意见并交由周总理具体处理。

1949年8月政务院讨论时,经高修改设计塑造的国徽模型被审议通过。

完成国徽的立体浮雕模型后,在郭沫若的提议和徐悲鸿的特邀下,高庄深入到著名景德镇窑厂设计并烧制出60余件建国瓷。其中17件最佳作品被赠给了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其余的也被携赴东欧各国巡回展出并被收藏。

高庄从事艺术和教育工作历时60年,在陶瓷、浮雕等方面多有建树。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最后,还将自己的遗体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高庄在工艺美术方面造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赞赏。

高庄八十岁的时候,曾作诗言志:老牛老来甘埋头,步步耕耘不求酬。青草吃饱已足乐,白骨愿入艺人手。这首诗反映了这位为人民做过卓越贡献的艺术家的宽阔胸怀,反映了这位为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艺术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永不停步的可贵精神。

1986年4月,高庄走完了他多才多艺却又命运多舛的人生之路。

高庄在工艺美术方面造诣很深,木刻和素描技艺精湛,深得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的赞赏,特别是其在国徽设计中的贡献和地位以及在制作建国纪念瓷的贡献被后人所确认。

  祝大年(1916-1995),当代著名陶艺家、壁画家、工笔重彩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生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长期从事陶瓷设计和工艺美术教学工作。早年在杭州国立西湖艺专和北平同立艺术专门学校学习。一九三四年赴日本,在东京帝国美专攻读陶瓷美术,并在星冈窑厂实习。回国后,先后在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和上海红叶陶瓷厂任工程师、总工程师。一九五二年为制作建国纪念瓷,曾和景德镇老艺人合作,设计制作各种传统日用餐具和陈设瓷,参加国内外展览,对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工艺做出了贡献。一九六零年后,主要从事工笔重彩教学和壁画创作。为首都国际机场设计制作陶瓷壁画《森林之歌》、燕京饭店瓷壁画《松竹梅》。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陶瓷系主任、中国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壁画协会副主任、中国工笔重彩画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著有《祝大年画选》。

建国初期,为了振兴新中国的陶瓷业,他来到景德镇。他把流散在民间的陶瓷老艺人招募起来,一起筹办建国瓷厂,恢复了古窑。他与景德镇陶瓷艺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设计瓷上的装饰纹样、试制失传的颜色釉瓷、烧造器型新颖的日用瓷。在技术资料极为短缺的年代,经过摸索和实践,终于烧出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批精品瓷器,对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