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钧瓷独树一帜的窑变工艺






[日期:2011-02-28]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中国的瓷器在它的初始阶段一直是以铁为主要着色剂,瓷器的釉色主要取决于其胎、釉内含铁量的多寡。这一时期瓷器的生产制作由于受到当时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降低胎、釉申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所以瓷器的釉色大多呈青色。大约在575年的北齐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已能基本控制胎、釉中含铁量的自瓷,它的问世是我国制瓷手工业不断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古代制瓷工匠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并避免氧化铁在瓷器胎釉中着色作用的一次飞跃。白瓷的烧制成功突破了当时中国瓷业生产中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之与青瓷并驾齐驱。但这些并未改变中国制瓷业中青、白两种单色釉的单调格局,直至唐代花釉瓷器在釉面上创造性地采用彩斑装饰工艺的出现,才终于突破了中国瓷器制作申传统的单色釉格局,并且由此拉开了向多彩化装饰发展的序幕。
  唐代花釉瓷器采用简单的工艺处理即达到了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唐花釉瓷器的装饰工艺也遵循着循序渐进的方式发展,由简趋繁;由可预见性的、排列也较为规则的块斑装饰发展为不可预见性的、排列毫无规则、浑然一片的窑变斑纹,形态各异,变化万千,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彩斑装饰对宋代钧瓷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这正是唐代花釉瓷器被古陶瓷研究者称之为“唐钧”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宋代钧瓷在唐钧彩斑装饰工艺的启发影响下,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大胆的创新,在偶然的变异申逐渐认识到“铜”在釉色中的巨大作用,进而将之成功稳定地运用于钧釉当中,创造出了驰名中外的铜红釉瓷器,并由此产生出了更为神奇美妙的铜红釉窑变艺术。这种千变万化、意境无穷的窑变艺术之美,更加充分地展现出钧瓷工艺无穷的魅力。
  宋代钧釉的主要特征是釉层丰厚,釉质乳浊莹润,釉层纹理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釉色以红、蓝为基调,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幻莫测,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古人把这种神奇的现象称之为“窑变”。
  宋钧窑变色釉的形成机理,有其复杂的过程。其釉色,初尚天青,以色重而蓝,故又名天蓝。后因釉料中人为地加入铜质,经火锻烧氧化还原,并与其固有的青色相互融合,形成了青中带红、红里泛紫,或红、蓝、紫相间,构成或如火焰,或似彩霞的瑰丽画面,沿此变化,以成为窑变。这种青紫并重的基本格调主要是以钧台窑这种官办性质的窑场为代表,它的风格具体表现为青蓝釉施于器内,红紫釉施于器外,但也有少数内外皆施青蓝釉的。而且钧台窑钩瓷中的青蓝釉不像早期以刘庄窑为代表的民窑钧瓷天青釉那样纯粹和匀净,大都是在深蓝色釉面上布满带月白汉珠状的流纹,个别的则是遍布红、紫色迂徊曲折的蚯蚓走泥纹(这也是官窑与民窑钧瓷最为明显的区别之一),或在红紫色的背景上间杂着蓝白色流纹。这也是寂园叟在《陶雅》中所描述的“内青外紫”及“宋钧之紫汗浸全体,晕成一片”的记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