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古代一类神物,常被统治者用来象征天子,有时也会走下神坛,到民间游一遭。有一种颜色,自古表征地母,与母亲河同姓,与中华先祖同德。明清时期,它比龙有着更加专制的应用和身份象征,它就是黄色。
黄色在中国一向是“帝王之色”,明清时期烧出了真正意义上,鲜明亮丽的黄釉瓷,自出生之日便被宫廷垄断,严格规定,只有帝王才有权使用。那么高贵,神圣的黄色,不想掉脑袋凡人离它远点……
其实,黄釉器具从商朝就开始冒泡了,初为黄釉陶,至唐宋,黄釉瓷已有自己体系,只是釉色灰暗,不够黄,是黄的不纯正。
到明永乐,黄釉瓷才真正蜕变,釉色鲜艳夺目,气质高贵非凡。当然,这样的美色很快就被皇帝发现了,并将其藏于宫廷。连太后和娘娘们也爱上它,因为能拥有它已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
咱先来瞧瞧《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座。”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黄釉瓷,它够横。
史料记载,明清时,全黄釉瓷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能用。往下数,皇贵妃用“白里黄釉瓷”,贵妃、妃就用“黄地绿龙瓷”,嫔用“蓝地黄龙瓷”,地位再低级,就与“黄”无缘的,黄釉瓷的霸道和尊贵简直是瓷中无敌。
乾隆皇帝更是位“黄控”达人,“落选之次色内有黄器,并五爪龙等件,民间未便使用。”在残次瓷器处理上,乾隆皇帝批复说:有五爪龙的残次品在地方上处理就算了,黄釉瓷的残次品一定要拿回宫中销毁,不容他人亵渎了。
乾隆皇帝对五爪龙器都可以放过一马,但对黄釉瓷的控制丝毫也不放松,黄釉瓷在宫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还好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自由,喜欢啥颜色,随便挑,黄色也不例外,不用担心自己的小脑袋会搬家。话说回来,其实,外面世界怎样看还是次要,色彩高低贵贱之分,关键还看自己。
明清之前,黄釉瓷最多算是游击队,多亏陶瓷大军的不懈努力,黄釉瓷才得此殊荣——帝王专宠,但也帝王溺爱,现存数量极少。
明弘治时期的娇黄釉,更令很多人沦陷,施釉时将釉汁浇在瓷胎上的,称为“浇黄”釉;又因它的釉色娇嫩滋润,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或“鸡油黄”,胎质细腻,暖暖的蛋黄色,再说都有食欲了。
清代的黄釉瓷,不仅造型完美,做工精细,更有十足的皇家气派,而且不断有新釉色创烧出来,如蜜蜡黄、柠檬黄等,让人耳目一新。
乾隆之后,皇权走向衰落,黄釉瓷也不例外,不管黄色遭遇了怎样的误解,但暖暖的黄色还是魅力无限,得以保留至今的黄釉瓷,更是堪称无价宝,现在已很少见,这也“多亏”黄控帝王们的努力,宁毁,不存民间,见之,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