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 岳州窑青釉辟邪烛台
南北朝 洪州窑青黄釉莲瓣碗
过去,在大众意识中每每言及南方青瓷首先就会想到越窑。诚然,越窑在中国青瓷史上乃至中国陶瓷史上都有着居功至伟的地位。纵观越窑整个历史,其高峰期主要分布在两个历史时期:其一是东汉至西晋时期;其二是晚唐至北宋中期。这两个时期的越窑都代表了当时南方青瓷的最高工艺成就以及最高的陶瓷艺术典范。而在这两个时期之间,也就是公元5世纪至7世纪,则恰恰是越窑的低谷期,这一时期的南方青瓷的龙头转移到了被唐人陆羽在《茶经》中称之为“岳州窑”与“洪州窑”的两大窑业区域。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官”字杯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王”字款印花烛台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戳印花盘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壶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条形纹钵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贴塑尖底杯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弦纹净瓶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印花小盘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执壶
南北朝 岳州窑褐釉贴塑涡底杯
南北朝 洪州窑青釉莲瓣盏托
岳州窑位于今天湖南湘阴境内的湘江流域,沿湘江上下绵延70多公里,分布着自西汉至近现代的窑址几十处。洪州窑位于江西丰城县境内的赣江流域,有自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窑址百余处。岳州窑与洪州窑均同时创烧于汉代,并与越窑一样,都是在东汉后期掌握了成熟青瓷的烧造工艺。自汉代至西晋时期,岳州窑与洪州窑都处于向越窑学习、模仿的阶段,至东晋时期则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至南朝时则完全超越了越窑,成为南方青瓷之两大龙头。因此,在公元5世纪至7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岳州窑与洪州窑才是南方青瓷的代表。并且,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北魏至隋代的贵族墓葬中出土的南方青瓷器绝大多数都是岳州窑、洪州窑青瓷。在北朝晚期,中原地区青瓷窑业的出现所受到的外部影响也应来自于岳州窑与洪州窑为多,这从釉相特征似可做一推测。岳州窑与洪州窑的青瓷釉相是高度类似的,都属于高钙石灰釉,其釉相特征是釉面流动性强、釉质玻化程度很高,具琉璃的质感、开细碎的冰裂纹。这种釉相特征贯穿着自东汉晚期至中晚唐时期岳州窑与洪州窑的整个兴盛期。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莲瓣器盖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莲瓣神兽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盘口壶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烛台标本一组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太湖石雕造型墨研及相州窑辟雍砚
北方中原地区的青瓷业诞生于北齐之时,窑业位于邺城周边区域(涵盖了今天河南安阳、河北磁县、河北临漳县以及邯郸峰峰矿区),今人多以“相州窑”之名对这一区域出产的北朝至初唐的陶瓷以概括性称呼。北齐时期相州窑青瓷亦属高钙石灰釉,釉面玻化程度高,流动性强且亦开着细碎的冰裂纹,与岳州窑、洪州窑相类似,这种釉相特征反映出当时南、北方青瓷的制瓷工艺有着同一性,再考虑到南方的岳州窑与洪州窑创烧石灰钙釉青瓷的时间远远早于相州窑,故我们猜测北朝时期中原地区青瓷窑业的出现有可能由南方北传而成。
隋 巩县窑白釉大辟雍砚
隋 巩县窑白釉带盖净瓶
隋 巩县窑白釉莲瓣座竹节纹烛台
隋 洪州窑青釉印花高足盘
隋 相州窑白釉钱仓
隋 邢窑青白釉盘口瓶
隋 岳州窑青釉弦纹印花盘口壶
隋 岳州窑青釉印花钵
隋-初唐 岳州窑褐釉牛首来通杯
至隋代,河南巩县窑、山东临沂的朱陈窑、山东枣庄中陈郝窑、河北内丘——临城一带的早期邢窑也都是以高钙石灰釉青瓷作为主打产品,虽然这一时期的巩县窑、相州窑、邢窑都有了白瓷,但大宗产品仍以青瓷为主。隋代的北方青瓷从釉相上看与南方青瓷非常类似,碗、高足盘等日常用器与南方青瓷同类器物十分接近,甚至有少数产品很难区分,但如罐、壶、钵、盂、莲花尊等器物,差异却是非常明显的。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各省的青瓷窑业已不是受岳州窑、洪州窑直接的技术传播而来,应是石灰钙釉制瓷技术在北朝晚期传输至北方后二次扩散而形成的。可以说,入隋以后,高钙石灰釉青瓷在北方地区已毫无稀缺性,甚至成为滥觞,这就为白瓷的崛起提供了市场激励机制。因此,中原地区自隋代始开始风行白瓷,这既与美学观念、市场需求相关,又与北方的资源禀赋相关——在北方较容易采集到含铁量低的高品质瓷土。
隋 巩县窑白釉梅瓶
隋 巩县窑白釉辟雍烛台
隋 巩县窑白釉武士俑一对
隋-初唐 岳州窑褐釉鹦鹉杯
从目前所掌握的的隋代白瓷的资料来看,多数仍属于高钙石灰釉,由于这一类白瓷的瓷胎是特定选择了含铁量极低的瓷土制成,故其釉质呈透明或半透明状态。另一类透影白瓷则是以高硅质瓷胎和釉药制成,达到了一种“胎釉同源”的效果,这应是当时的瓷匠追摩西域琉璃器而诞生的创新工艺。这一类白瓷属于这一时期工艺精度最高的瓷种,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透影白瓷的出现在当时应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中晚唐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著述的《苏莱曼东游记》记述有“中土有如琉璃般的异物”,这极有可能就是关于透影白瓷的记载。另,隋代岳州窑与洪州窑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瓷种:玲珑瓷。这种瓷的制备工艺系将器物的胎壁上钻出许多孔,然后整体施釉并以釉将孔封住而后烧成,这样器物胎壁上的孔便会因为孔洞中的釉具有透光性而整体显现出透影效果来。这是否是北方的透影白瓷激励了南方的瓷匠开动脑筋而发明了该创新品种,暂难定论。由于岳州窑、洪州窑所在区域的瓷土普遍含硅量不足且含铁量相对较高,因此无法生产出具有完全透影效果的瓷器。但这两种瓷都是对于“透影”这一美学效果的表达而做出的不同技术路径选择,这种现象也可以归纳为南、北方瓷业文明的互动。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虎尊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莲瓣划花盘
南北朝 岳州窑青釉莲瓣划花盘口壶
隋 巩县窑白釉深腹杯
隋 巩县窑白釉四系罐
唐 巩县窑白釉马
唐 巩县窑白釉佛像
唐 相州窑狮子
综上所述,公元5世纪时,长江中游的岳州窑、洪州窑成为南方青瓷的代表,并以商品输入的形式影响了北朝中原地区对于瓷文明的认识,进而将制瓷工艺传播到北方,奠定了6世纪北方中原地区瓷业的基础面貌。而后,中原地区的瓷业在拥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积累之后凭借着自身的禀赋优势,与7世纪初形成了以白瓷为主打产品的的产业特色。公元5世纪至公元7世纪是中外文明大碰撞、大交融的历史时期。公元5世纪下半叶到公元7世纪初的瓷器,上承汉晋余韵,下启隋唐之风。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的东西方文明融合不再单纯依靠商贸交易,而是种族战争与商贸交易并序。经过了近300年的大征战、大分裂、大融合,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盛世:隋唐盛世。
(文/ 岳州窑青瓷文化研究中心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