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民国新粉彩瓷器概述






[日期:2019-05-23] 来源:猛虎文化  作者:卢剑平 [字体: ]

      一、民国新粉彩瓷器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民国新粉彩瓷器的概念

      “新粉彩”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的《瓷艺与画艺——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瓷器》一书,书中在介绍民国粉彩时,使用了“新粉彩”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粉彩。早期一些出版物在介绍民国粉彩名家时亦只指出民国时期绘制粉彩瓷的部分名家形成了一个“新流派”,并未有明确资料提及“新粉彩” “新粉彩”一说实乃近些年文玩界内久而久之形成的说法,人们把流行于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画名家所绘制的题材丰富、个性突出、色彩鲜艳的粉彩瓷画称为“新粉彩瓷”,逐渐在业界形成一个习惯称谓。

      因此,本文所指民国“新粉彩”瓷器,是泛指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艺人在继承传统粉彩和晚清浅绛彩的技法基础上,吸收国画甚至一些西洋画的艺术元素,对绘画的题材、风格和技法进行创新,以表现文人审美意趣,运用粉彩彩料在已烧制好的瓷器上绘制图案,再低温烧成的釉上粉彩瓷器。

潘匋宇 粉彩松下人物图瓶

出版于《薪火英华——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回顾》

      民国新粉彩的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经济萎靡,政府财政疲弱,景德镇御窑烧瓷经费逐渐减少,瓷器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局势的变化,原本服务于国家文化艺术层面的从业者之身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商业受重创也自然使得瓷器销路不畅,文化艺术和创作热情受制,也影响了瓷艺界的进步与发展。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景德镇直接成为战场,御窑厂变成了废墟,官窑瓷业完全停烧。“今春以来瓷器销路尤不振。但仍希望夏季起旺:追至五月瓷窑正式开工,各省采办瓷商到者寥寥……现窑之开工者寥寥十几家,以故客户有产无销;其他美草、制坯、画彩各行亦难维持现状无以生活。”当时中国无法为瓷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瓷业的下滑不可避免。

      国内制瓷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直接导致了其变革。民国时期,国内瓷业多是家庭手工业,分工细,却组织松散,严重缺乏创新意识。传统封闭的手工作坊与共生的行会、行帮制度,严格限制技术的外传和对外交流,很大程度阻碍了制瓷技术的发展。还有经营组织形式的落后、市场信息不灵通、工人文化素质总体低下等,都制约着瓷业的发展。

      同治至光绪年间,极力表现文人画气质的浅绛彩瓷的出现与盛行让人们耳目一新,其演变过程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彩瓷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粉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表面上,由于浅绛彩瓷工艺上的缺陷,使得浅绛彩瓷彩料易于磨损、脱落,清末民初,风靡一时的浅绛彩瓷日渐式微。从根本上看,民国初年,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使传统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快速推进,传统文人画受到当时一心走变革之路人士的猛烈抨击,留学西方的画家也多主张以西方写实的方式来改造文人画。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渗入,人们的审美亦渐渐发生变化,部分瓷画家们开始接触并接受西方绘画文化,萌生了改革念想,故而导致新粉彩这一新事物的萌芽。

      “浅绛彩瓷画家程门的弟子汪友堂将传统粉彩的工艺与浅绛彩瓷画的笔法笔意结合起来,创造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新粉彩瓷画。汪友棠既是浅绛彩瓷画的集大成者,又是新粉彩的奠基人。”(摘自《民国景德镇新粉彩瓷画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鲁瑜 胡珺)业内另外一个说法是民国初年彩瓷画家汪晓棠、潘匋宇首先创作出新粉彩瓷。从现有资料看,新粉彩的首创者尚未确定,新粉彩瓷出现的确切年份,如今仍不得而知,有待以后有更详实准确的资料出现才能更接近于史实。

      部分新粉彩瓷绘艺人继承清晚期以来浅绛名家的绘画技巧以及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艺术表现手法,更借鉴和发展了宋元书画名家的绘画技艺,充分发挥特长并展现于瓷器这一载体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相对安定,景德镇民窑彩绘业有所发展,其时的绘瓷行业除景德镇“红店”之外,还聚集着许多行外的艺人,这其中部分亦参与到新粉彩瓷绘的创作当中,并成为新粉彩瓷绘名家。尽管新粉彩的崛起,并不意味着浅绛彩瓷就不如新粉彩,新粉彩的最大贡献在于其适应了新的大众审美需求,亦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由此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王琦 粉彩钟馗濯足图瓶(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汪晓棠绘 粉彩人物图瓷板(图片来自网络)

      二、新粉彩瓷器的工艺特征及艺术特点

      工艺特点

    民国新粉彩瓷与传统粉彩瓷基本一致,着色技法一般有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民国新粉彩瓷的制作需要经过勾图、定图、上底色、玻璃白打底、填色洗染、罩雪白料等多道工序完成,但多由同一人独立完成。新粉彩颜料一般为矿物料,绘画完毕后需要用雪白料全部覆盖画面,然后经过750—850摄氏度烧烤后才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效果。

      民国新粉彩瓷器一般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民国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窑厂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胎土细润,少有铁星。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釉料多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光亮柔和。各种彩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颜色鲜嫩有光泽。又由于二次入窑烧彩时多用小窑炉,温度、时间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烧坏的彩面。

民国 粉彩四方笔筒

(王琦、何许人等多人绘制 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从工艺上看,新粉彩瓷器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器制上,新粉彩瓷大部分继承前朝瓷器的形制,但也有众多创新器形,以迎合新时代人们的新审美需求。本文主要例举部分器形,其中有盘碗类,如敞口碗,盖碗和茶盘等;杯类如耳杯,直口杯和马蹄杯等;文房类,如笔洗、笔山、笔格、水盂、笔筒、镇纸、笔海和印尼盒等;

      立件装饰类,如瓷瓶类、罐类、花盆、帽筒等;帽筒在新粉彩瓷中并不多见,但瓷板作为部分绘瓷名家绘画创作的主要界面,是新粉彩瓷最常见的形制之一,一般配以木插屏作为装饰。壶类除了常见的制式,还有胜利壶、政权壶等民国时期特有的器型。其中自主创新又结合一些西方的艺术元素制作出许多新的形制品种,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如文房类如书卷式的臂搁、咖啡(奶)壶、薄胎带座台灯、异形瓶等,还有连座瓷板屏风,亦十分有特色。


民国 粉彩文具十件

(多人合作作品 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刘雨岑绘 粉彩花鸟茶具(一套)(图片来自网络)

民国 重易绘粉彩山水瓷板 笔者旧藏

      彩种上,民国新粉彩瓷器分为多种色料粉彩瓷和单一彩料(如墨彩)的粉彩瓷。除以上品种,还偶有新粉彩与珐琅彩相结合的民国彩瓷。

      从釉地工艺上,新粉彩的品种丰富多样,有珊瑚红地开光粉彩、蓝地开光粉彩、卢钧釉地开光粉彩、仿青铜地和仿木纹地开光粉彩瓷,还有多色地带轧道粉彩开光内画新粉彩瓷等,其工艺繁复,绘画精美。

      艺术特点

      民国瓷器,不论是名家巨制还是商品瓷画,如今已成为收藏群体追逐的对象。大部分新粉彩瓷器都是普通日用瓷,数量大,画工和用料等比较差,艺术性较差。新粉彩名家的作品则大多不俗,延续了文人画质朴、细腻、雅致、清新等特点,既不失传统,又具有个人风格,以烟雨横江、溪山行旅、寒江垂钓和烟寺晚钟等传统题材,表达了对秀丽山川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对社会现状和世俗的厌倦,追求闲静简逸的艺术境界。新粉彩瓷器继承了传统粉彩的娴熟技艺和浅绛彩的审美意趣,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推上了又一个高峰。

      三、新粉彩瓷与传统粉彩、浅绛彩的比较异同

      绘画技法上的异同

      粉彩的描绘,工序和技法多样而复杂,一般如画,彩,填,洗,扒,吹,点等技法。粉彩瓷“玻璃白”的使用,可使彩绘层次变化更丰富,增强表现力,而画面粉润柔和。新粉彩瓷在制作工艺上,更简练却更手法多变;在绘画技法上,更出现了“水点桃花”、“落地粉彩”,和雪景等创新题材;以邓碧珊和王琦为代表,新粉彩画师们还借鉴西洋绘画的透视原理和光影表现手法。

      浅绛一般使用的技法有勾、皴、擦等,其中皴法包括点皴、面皴、斧劈皴和披麻皴等。用墨法有泼墨、积墨、破墨、宿墨和焦墨法等,新粉彩在技法上与浅绛彩亦大多相同,往往一幅完整的浅绛或者新粉彩作品是多种技法并用的,以表现作品的层次感和变化。

清 浅绛彩山水图文具盒(局部) 笔者旧藏    


汪大沧绘 新粉彩山水图瓷板(局部) 景德镇陶瓷馆藏

      所用色料不尽相同

      同是釉上彩绘,新粉彩瓷与传统粉彩是软彩,“新粉彩”所用彩料、烘烧温度等与传统粉彩瓷画并无实质区别,在此层面上,新粉彩就是粉彩。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让色彩看上去很粉嫩的。新粉彩与传统粉彩的区别在于,新粉彩瓷所用彩料并没有传统粉彩彩料复杂。传统粉彩瓷所用彩料和油料因其透明颜料与不透明颜料的不可相融性以及烧制后的固着性不同,绘制难度大,并且绘制工作分工细致。此外,调配粉彩彩料要求也比较苛刻,烧制温度难控制,成品率低。

    从传世的浅绛彩瓷器作品中看,浅绛彩所用色料大致为大绿、苦绿、老黄、赭石、翠、麻、洗染红、矾红、淡蓝、茄色等。传统粉彩、新粉彩等所用的黑料为纯度较高的钴土矿,而浅绛彩所用黑料,称之为粉料(在钴土矿中加入铅粉配制成的彩料)。由于粉料含铅,纹样画出后不用“雪白” (一种含钴料)覆盖便能烧成。故粉彩中黑彩黑亮,而浅绛较浅淡。粉彩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浅绛彩不需要玻璃白,而是直接将淡矾红、水绿等彩直接画上瓷胎,故粉彩有渲染而浅绛则没有。

民国 新粉彩人物图瓶(局部) 景德镇陶瓷馆藏

雍正——乾隆粉彩人物图盘(局部)

      广东省博物馆藏

      瓷画者身份的区别

      新粉彩瓷器大部分产品承载了传统粉彩艳俗、工整、呆板的特点,但当中部分艳而不俗的名家新粉彩瓷与清逸淡雅的浅绛彩瓷画被人们誉为“文人瓷画”,这些瓷画家相当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上世纪20年代自发组织的以交流绘画心得、切磋诗文为初衷的艺术家群体“珠山八友”,他们本身有较深的文化功底,对书法绘画有较浓厚的兴趣和惊人的毅力,书画兼擅,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均有所涉及,当中凸显了其个性,也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画师本身的浓厚情感,寓情于诗画。而大部分的传统粉彩瓷多为工匠画,从制稿、勾图、填色等各有分工,最终合作而成,很少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且传统粉彩题材比较俗套,千篇一律。

      画面的构成要素不全相同

      新粉彩瓷与浅绛彩瓷一脉相承,其中有无落款作品和带落款作品,部分作品有作者创作的年份、姓名、名号,少数还有作者的自题诗,客户、朋友等订烧的名款和堂名款等,这类作品可谓诗书画印俱全,文人气息浓厚,信息量大,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而传统粉彩除极个别,其他很少有以上现象。

      四、新粉彩瓷艺术与同时代中国绘画的渊源关系

      陶瓷艺术与中国绘画本来就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由于新粉彩瓷大部分产品均属于工匠画作,绘画呆板,题材通俗,色彩艳丽却缺乏纸绢本文人画作和早期浅绛彩画作的淡雅与高远意境。然而,从大量的存世新粉彩画作中,亦有少部分精品之作可以成为庸俗化新粉彩中的亮点。以“珠山八友”作品为例,将之与同时代的中国画家的作品比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八友”中,王琦与王大凡以画人物著称。同时代的传统人物画家有有吕凤子和徐燕荪,曾名噪一时。此外还有傅抱石、张大千,人物画亦具有较高成就。王琦与王大凡虽艺徒出身,但凭借其扎实的绘画功底、过人的天赋与坚韧的奋斗精神,在景德镇扬名中外。王琦所绘佛教人物,从其人物造型的形式感、形象的生动性、线条的表现力、衣纹组织的节奏感以及笔法结构来看,王琦的作品无疑要比吕凤子的佛教人物国画作品略胜一筹。从题识得书法水平和诗文修养看,王琦亦更具特色,不逊于吕凤子。王大凡以画瓷上仕女、文人著称,与徐燕荪的仕女画相比较各有千秋。张大千、傅抱石所画仕女,虽然远追唐、宋,但人物绘画的细腻度,技艺的“精”度,王大凡的人物作品不会在他们的作品之下。虽说“珠山八友”与其不同派系的同时代画家相比较,或欠妥当,且考查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高低,应该从多方面探讨,综合考虑。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来,珠山八友的画艺,修养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王琦绘 粉彩布袋罗汉图瓷板

(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王大凡绘 粉彩人物图瓷板(局部)

(出自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徐燕荪 仕女人物图(网络图片)

张大千 仕女图(网络图片)

      汪野亭是“珠山八友”中山水画家的代表,与同时代的山水画名家吴湖帆、贺天健一样,汪野亭在传统文人圈子内终其一生,投入精力甚多。从他们三人的作者看,无论是从画面意境、构图的完整、笔墨功力、山石和树木的画法以及山水造型技巧和书法功底等,都难分高下。汪野亭等多位八友成员,多善于作画与小件文房器物上,仍不乏高水平作品。以花鸟见长的刘雨岑、程意亭,其作品同样与同时代的国画花鸟名家具有可比性。如上海的江寒汀、张大壮等。新粉彩瓷作为大众商品瓷,大部分缺乏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对于新粉彩作品中上乘佳作,应该有一个合理的、客观的价值定位和认识。(参考自钟莲生《“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审美特征》)

      五、民国新粉彩文人瓷器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窃夺。民国5年,袁世凯命政事堂少卿参事杨度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景德镇御窑厂历史上最后一任督陶官)为陶务署监督,赴江西烧造“洪宪”帝号御用瓷器。由郭世五监制烧造的“居仁堂制”款瓷,应该是正宗的“洪宪”御瓷,这些精美的仿珐琅彩和粉彩瓷器,出自当时景德镇制瓷高手鄢儒珍。这批瓷器品种以白地施彩器为多,绘工精妙,胎釉极其精美。尽管这类瓷器是否属于文人瓷范畴,还待商榷,但是由于数量少,工艺精美,仍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与郭葆昌监制的“居仁堂制”瓷类似的还有北洋军阀徐世昌所定制的署“静远堂”款的瓷器和北洋军阀曹锟定制的署“延庆楼制”款瓷器,都属于胎釉精,绘画细致的民国粉彩瓷代表(还定制有其他品种瓷如单色釉等)。

“居仁堂” 粉彩通景山水图瓶

(胡尚德 景艺堂藏瓷)

      新粉彩文人瓷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新粉彩产生的时期。这时,在新粉彩的制作中,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新粉彩画师,如:汪晓棠、潘匋宇、张晓耕等,他们多仿宋、元、明及清初的绘画,以自身深厚的绘画功底和良好的艺术文化修养,在瓷上创作文人瓷画。清朝末期,迎来了我国的瓷器生产企业化时代。其中,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尤为精良,有“当代官窑”之美称。江西瓷业公司聘请了大批原御窑厂的制瓷名匠和社会上的绘瓷名家参与了瓷器的绘制,也以文人画入瓷,绘出生动传神,自然清新的文人瓷画作。据考证,部分清晚期的浅绛彩绘名家和新粉彩名家如程言(程门之子),少数几位“珠山八友”成员等,均有“江西瓷业公司”款的作品传世。民国初期新粉彩瓷一改浅绛淡雅质朴的风格,展现了清新绚丽、浑厚华美的艺术特点,新粉彩瓷文人瓷初露端倪。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叶是新粉彩的鼎盛发展时期。其时出现大批绘瓷名家,以“珠山八友”为典型代表人物。1921年,在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知事何心澄的倡议下,由陶瓷实业家、彩瓷名家吴霭生、汪晓棠、潘匋宇和王琦等人,组织成立“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吴霭生任社长,汪晓棠、王琦等人任副社长。期间,研究社生产出许多难得的新粉彩文人瓷画,无奈于1926年10月,北洋军阀刘宝缇师团败兵过境,将瓷业美术研究社洗劫一空,无奈之下,研究社只好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宣告解散。

      1928年,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彩瓷名家,计划恢复研究陶瓷美术,偶然的聚会形成了“珠山八友”这一团体。“珠山八友”的出现以及其门下学徒的杰出贡献,把新粉彩文人瓷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同时代绘制“新粉彩”文人瓷画名家还有:王步、方云峰、张志汤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是民国新粉彩发展的衰落期。这时抗日战争爆发,内战渐起,社会环境恶劣,新粉彩产量下降,“珠山八友”团体亦遭受严重打击,新粉彩的发展亦不堪重负,日渐式微。时人称作“珠山小八友”的王晓帆、汪小亭、魏镛生等人,以及其他名家如毕渊明、王锡良等撑起了文人瓷的大旗。这些名家虽然留下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是总体而言已经不能与鼎盛期相提并论了。

景德镇陶瓷馆藏 田鹤仙绘 粉彩梅花图瓷板

景德镇陶瓷馆藏 程意亭绘 粉彩花鸟图瓷板

南昌博物馆藏 1928年

汪大沧作画,汪野亭题款,余灶昌填色,吴霭生制胎(玉绫窑)山水瓷板

1963年江西省吉安市征集

      “珠山八友”最初称作“月圆会”,形成于1928年的一次新粉彩瓷绘艺术家的聚会。最早出现在王大凡写于1938—1944年的《希平草庐题画诗稿》中的《“珠山八友”纪实诗》,以王琦为首,“珠山八友”还包括王大凡、汪野亭、刘雨岑、程意亭、毕伯涛、徐仲南、田鹤仙等八位。然而,据其他史料记载得知,“八友”实则不只八位艺术家。在1984年景德镇市政协编印的《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一辑中毕渊明先生撰写的《“珠山八友”来龙去脉》一文中记述“碧珊烟鬼,挨刀而亡”,证实邓碧珊亦为八友之一,而王大凡的诗稿中未曾提及邓碧珊,是为了回避邓碧珊因诉讼惹来杀身之祸而被红军镇压的政治影响,实有难言之处。早期阶段,“八友”以吟诗作画、共同提高绘画技艺和联络情感为宗旨,中期阶段,由于邓碧珊、王琦先后与1930年、1937年辞世,以王大凡为主的八友聚会开始具有商业性质,应客户需求和工作需要便邀请了徐仲南、田鹤仙和汪大沧等名家参与配画。后期由于处于抗日战争期间,珠山八友的活动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珠山八友”名存而实亡。抗战胜利后,由于受频繁战争的影响,“珠山八友”的活动渐少,其中何许人、汪野亭、程意亭等人相继去世,虽然后来又邀请了方云峰和张志汤等数位瓷艺家加入,尽管这几位瓷绘高手的绘画技艺高超,但远不及“八友”前期的黄金时期,亦未能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

      在“珠山八友”这个群体中,人人平等、自由,这就为艺术家们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大部分学养深厚、功底扎实、技艺高超却又各有所长。其中擅绘人物的有王琦曾向邓碧珊这位前清秀才执弟子礼,学习绘瓷像,诗文和书法。王大凡、徐仲南、何许人等人均为红店艺徒出身,但王大凡十分重视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功底,终身勤于读书,诸如袁枚的《随园诗话》、曾国藩的文集,他常常摆在案头翻阅,并且作大量的读书笔记。擅山水画的有汪野亭、工于花鸟画的程意亭和刘雨岑三位是鄱阳窑业学堂的学生出身,均出于著名文人画家潘匋宇门下。田鹤仙、邓碧珊、毕伯涛等人也都是文化人或文人出身,诗、文、书、画均有一定高度。

景德镇陶瓷馆藏 徐仲南绘 粉彩竹石图瓷板

      代表人物介绍如下:

    王琦(1884—1937),号碧珍,别署匋迷道人,祖籍安徽,“珠山八友”之首。王琦初以捏面人为生,辗转来到景德镇,后来拜秀才邓碧珊为师学画瓷板肖像画、诗文和书法等。王琦最初受钱慧安仕女画影响最深,后改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晚年的作品开始摆脱钱慧安和黄慎的影子,在继承中有了自己的特征,以写意人物画见长,因此传世之作以人物画居多。王氏尤其善神道人物和古典人物,赝品也以此类为多。从王氏人物画的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王琦的人物画在乾隆粉彩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早年画瓷像的技艺,又吸收西洋画法,人物头部刻画细腻,以西画手法描绘人物脸部,明暗关系清晰,神情捕捉准确,光影富于变化,有西洋绘画晕染技法,立体感强。

      二是王琦的人物画,勾线用笔老辣,顿挫有力,衣纹虬结生姿,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介乎于中国传统减笔描与枯柴描之间,衣衫的表现以中锋用笔,有黄慎恣纵的笔意,线条简略流畅,准确凝练,遒劲有力尽显精神,有以草书入画的放达和力度。尤其中锋用笔,线条放达而又疏松,比黄慎的线条更有力度,也更概括,并能在黄慎的基础上自成一格,做到运笔疏松却又结构紧凑,线条捭阖却又抑扬顿挫。

王琦绘 粉彩东坡赏砚图瓷瓶(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景德镇陶瓷馆藏 王琦绘粉彩人物图瓷板及局部

      从王琦人物画的设色来看也有几个特点:一是早年作品设色细腻,渲染层次丰富,有瓷像画的微妙变化;二是既注重色彩的冷暖搭配,又不求浓重艳丽,具微茫之感;三是以干笔皴描人物的衣袍,轻敷淡染,层次丰富,并常用点虱之法补充层次。王琦以草书题款,个人风格甚强,而且没有他人代笔的现象,因此书法是鉴别王琦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民国的老仿品大都没有刻意去模仿其书法,现代仿品很注意书法的模仿,但深研细究也只有其形,不得其骨。

      王琦早期作品少长题款,有时仅画图章,中年后作品题款较长,且以草书题记,书法起顿有致,苍劲纵横,颇有怀素书风。常见落款为:“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写”、“西昌匋迷王琦写于珠山”、“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匋匋斋”、“西昌匋迷道人王琦写于珠山客次”等。常见印款为:“西昌王琦”、“匋迷”、“匋迷画印”、“匋斋”、“匋匋斋”、“碧珍”、“王琦画印”等。

王琦绘 粉彩钟馗瓷板

黄慎 麻姑献寿图轴

1986年香港“乾隆时代绘画展”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原籍山西太原,后迁居安徽黟县。王大凡最初跟随著名洪宪瓷、浅绛彩瓷画家汪晓棠画瓷和学习诗词、歌赋与书法,很快在瓷绘届暂露头角。1915年,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王大凡、王琦、潘匋宇、汪晓棠、汪野亭与周小松等作品被送去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王大凡所绘制人物画“富贵寿考”大瓷瓶,荣获唯一的金质奖章。

      作为“珠山八友”的主要成员,王大凡常与王琦等人一起研究、临摹前人的绘画作品。王大凡工人物画,早期受汪晓棠影响,所画仕女与汪画一脉相承,因此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仕女风格极为相似。1916年,大凡与王琦同往上海观摩画展,深受罗聘作品的感染。1939年起,王大凡在彩绘人物时,不用玻璃白打底,而直接将彩料平涂于瓷胎,再罩以雪白、水绿等釉后经低温彩炉烤烧成品。由于不用渲染,景德镇至今称大凡填彩法为“落地彩”。晚年时,王大凡得海上画家马涛《画中诗》册,其构图、造型遂受马涛影响。

王大凡 粉彩人物瓷板(图片来自网络)

罗聘 山鬼图  青花大学美术学院藏

易安像 罗聘  美国私人收藏

    王大凡除了善画人物,还兼绘花鸟、山水,又攻书法诗词,并讲究题识,著作有《希凡草庐题画诗稿》 。建国后,王大凡先后在陶瓷工艺社,陶瓷研究所工作,创作出了许多好的作品,仅在为庆祝建国10周年,就创绘了150件大花瓶《大禹治水》、《骏马献给总司令》,瓷板画《梅妻鹤子》、《五马进京》、《松下听琴》等佳作送到北京后,中央首长和美术界的大师们都备加赞赏。由于王大凡对陶瓷艺术的重大贡献,深得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尊重,1959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并先后被推选为省、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王大凡 粉彩人物图瓶(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王大凡 粉彩人物图碗出版于《薪火英华——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回顾》

    汪野亭 (1884-1942),名平,字鉴,号平山、平生、老平、垂钓子,亦号传芳居士,平山草堂主人,斋名平山草堂,江西省乐平县人,近现代著名绘瓷艺家。“珠山八友”之一,尤精于山水画。在绘瓷技法上,采用油料,以水粉敷色,作品别具一格。汪野亭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

    汪野亭早年进入江西省陶业学堂,师从张晓耕学习山水,从潘匋宇等学习花鸟。1909年,汪野亭毕业进入景德镇以绘瓷谋生,此阶段,汪野亭致力于浅绛山水和墨彩山水的研究,随后,被聘为“景德镇陶瓷职业学校”的教师,随着其个人技艺,文化功底和知名度的提高,参加了吴霭生、王琦组建的“美术研究社”、“月圆会”等活动。后来更成为“珠山八友”的核心成员之一。汪野亭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明沈周之豪放,清王石谷之清丽厚实,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

汪野亭 墨彩山水人物图瓶(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汪野亭 粉彩山水图瓶(出版于耿宝昌与秦锡麟所著的《珠山八友》)

      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别开生面,得益于工艺和艺术创新。他擅于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瓶类制品,山水相连,云雾飘逸,巧妙贯连,意趣高远。

      汪野亭粉彩工艺的成就,还表现于他致力于墨彩山水的工艺变革。传统的墨彩山水,一般用“艳墨”作画,汪野亭另辟蹊径,选用珠明料作画,再加盖雪白。既细腻又不失奔放,多种皴法并用,染擦浓淡,随心所欲作画。烧成后,画面特别柔和清雅,层次丰富。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他用此新法绘制的墨彩瓷板画《江山胜景图》,以独树一帜的新技法获奖。汪野亭的粉彩工艺变革,丰富了景德镇粉彩山水的时代风格。日寇入侵中国的年月里,汪野亭在其雨景、雪景山水绘画技艺上积累了坚实的功底。

      汪氏一门更后继有人,被授誉“陶瓷世家”。其弟子邹国钧、石奇峰、汪云山、王云泉、袁林、监行、步金等,均成为瓷艺界中的杰出人才。

汪野亭 墨彩山水图瓷板

出版于《薪火英华——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回顾》

    王步(1898--1968),字仁元,号竹溪,江西丰城长湖竹溪人,晚年作品常署“陶青老人”款,斋名“愿闻吾过之斋”,中国陶瓷美术家。其父王秀青,为同光年间的优秀青花画手。在父亲的熏陶下,王步9岁时即拜景德镇青花艺人许友生为师,从事陶艺创作60余年。其青花作品出类拔萃,渲染变化之妙前无古人,被称为“青花大王”。

    王步出师后,初靠画鸟食罐为生。后受聘于陶瓷名家吴霭生制作仿古瓷,长期临摹明、清官窑名品,为日后创作打下基础。在陶瓷美术研究社的七八年中,王步画艺日臻成熟,尤以仿古乱真而著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时局动荡,王步为生计所迫,暂时丢弃十分忠爱的青花艺术而改攻釉上彩绘,一晃就是十几年。据王步本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回忆,他在民国时期绘画了许多粉彩彭祖像。据《从王步‘粉彩罗汉图’谈起》一文的作者刘禄山先生整理研究王步民国时期作品时发现,王步在抗战时期也创作不少粉彩作品。笔者从少有的一些王步粉彩作品看来,其作品的艺术性亦具有相当的高度。

王步绘 粉彩人物图瓷板(图片来自网络)

王步绘 青花花鸟图瓷板四件(图片来自网络)

王步绘 粉彩罗汉图瓷板(图片来自网络)

      六、建国后新粉彩瓷器的传承与升华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十分关心,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迅速恢复、发展。从建国到20世纪末,景德镇陶瓷粉彩瓷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景德镇解放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前。此时的景德镇陶瓷粉彩装饰处于恢复发展、充满生机的时期。粉彩装饰艺术由昔日“红店”式分散无需的创作过渡到政府鼓励扶持下的有组织的集体艺术创作。陶瓷艺人生活有了保障,人格上受到尊重、精神上获得解放,创作出大批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的粉彩装饰作品。

      解放初期,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萧条和瓷业工人的困苦可想而知。国家非常重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恢复发展,当地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景德镇陶瓷生产和流通。景德镇第一家地方国营的陶瓷工业企业“建国瓷业公司”(景德镇建国瓷厂)的成立,为后来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和10大瓷厂的成立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国瓷业公司延请民国老艺人归队,分别进入到建国瓷业公司、进后来的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或者开红店或参加合营公司或参加合作社。所以当时建国瓷业公司集中了一批实力派的彩绘高手,如邓肖禹、朱明等。

      1954年,民主德国与我国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要求中方提供日用陶瓷生产技术。当时设立的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系统地总结了各个不同品种的原料、坯釉、成型、烧炼、彩绘等方面的生产实践经验,编印了《景德镇制瓷技术总结》、《中德技术合作资料汇编》、《景德镇陶瓷史稿》等文献资料,大大有利于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陶瓷研究所对景德镇制瓷事业的作用巨大,其中颜色釉是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极高成就。陶研所还系统地总结了特种制瓷和美术装饰技法,如:釉上彩方面有落地粉彩、水洋红、古彩使用矾红、粉彩填色及釉下彩青花混水等技法;创作了1785件新器型、新彩绘作品,设计了大批新器形、瓷雕和粉彩装饰画面;1956年7月,为国家用瓷设计了器形、青花、刻花、粉彩385件,10月间,在北京经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设计符合要求,作为国家用瓷的样品推广。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景德镇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可圈可点,其时出现了由若干个私营瓷厂联合经营、统一核算或者由个体生产者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联营的私私联营形式,组建了5家私私联营企业如国光瓷业产销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国光瓷厂)等。鉴于广大陶瓷艺人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巨大,所制作的粉彩陶瓷以及其他瓷器品类、艺术品饮誉中外,艺人们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中共市委就决定要为陶瓷技艺人员评定职衔。

    景德镇的窑火薪火相传,新中国建立以来, 窑工、陶艺家、瓷画家们延续老一辈的传统,并把景德镇的制瓷事业发扬壮大。新粉彩的制作已上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部分民国时期的工艺大师、工艺美术家的后代艺人,如汪野亭的子孙辈对“汪派山水”不遗余力的传承和发扬,王声怀承其父王步的传授创作绘制的工笔《丛菊》颇具特色,名震一时。以及近现代名家王锡良、张松茂、戴荣华、赵惠民等兢兢业业、积极创新,为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

余文襄绘 粉彩人物图执壶

1956年 魏荣生绘 粉彩洛神图瓶

出版于《薪火英华——二十世纪景德镇瓷艺回顾》

王声怀绘 粉彩菊花图壶(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曲折缓慢,陶瓷创作的变化在于:陶瓷粉彩装饰的贴花花纸试制成功,生产出大量贴花粉彩装饰作品,以花鸟画为主。文革时期的粉彩瓷装饰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题材面窄,好的写实风格作品少。

      1966 年—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国家的动荡必然波及到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陶瓷艺术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传统的粉彩工艺瓷受到极大的冲击,粉彩艺术瓷濒临绝迹。大批陶瓷艺术工作者受到严重摧残,陶瓷生产力破坏严重。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大批工人干部走上街头闹革命,无数反映传统神道佛题材的陶瓷制品、精品毁于一旦。在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等领导的关心指示下,1972年9月到1973年1月轻工业部、外贸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对恢复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和出口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末。这个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外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往来频繁,人们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精神生活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粉彩瓷的装饰全面快速地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和多元化的风格。

      “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遵照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工艺美术事业踏入新生。1978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再次举办,次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成立,极大鼓舞了人们的热情。王锡良等还在大会上被授予荣誉称号。1983年,国家队工艺美术人员逐步实行评定职称制度,80年代中后期,秦锡麟、王锡良和张松茂三人同时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艺术家们多年压抑的心情得以释放,穷毕生精力研究瓷绘的技艺得到了展示。由于受“文革”时期的政治影响,“文革”结束后几年内,敢在作品上落款的艺术家还是寥寥无几。由于国家急需外汇,以解决“文革”造成的破坏,这一时期所绘制的重工粉彩瓷均为出口创汇,大部分销往香港及东南亚一带,换取有限的外汇来稳定经济形势。改革开放后,由于景德镇艺术瓷厂的技艺人员退休、去世等各方面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瓷厂的陆续倒闭,这类重工粉彩陈设瓷的工艺艺术水平无法再现。

      “重工粉彩”在制作过程中各方面的要求很高,生产制作一件重工粉彩瓷,至少需要五六个艺人或工艺组共同来完成,而且这些艺人都是最好的技师,其工艺的复杂是难以想像的。如著名的艺人汪以俊、詹昌彬、章仕保、邓肖禹、赵惠民、邹国钧、王鹤亭、傅尧笙、陈耀星、潘文复、王运铭、王一亭等等,这些重工粉彩瓷的绘制者,按当时的水平,本身就是大师水平的陶瓷艺术家。作为填补了景德镇制瓷史一段空白的重工粉彩,不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的精细之作作为一定时期陶瓷工艺史的代表,亦是中国当代瓷坛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张松茂绘 粉彩梅花人物图瓷板

汪平孙(其祖父是汪野亭)绘 粉彩山水图方笔筒(图片来自网络)

      七、新粉彩瓷器的收藏现状与展望

      收藏品的种类繁多,但是每个品类能称得上艺术品的十分稀少,然而不同品类艺术品的功能及社会属性是相通的。新粉彩瓷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在现今人们的收藏行为当中,其商业功能亦体现在近年来新粉彩瓷器价格的不断攀升中,新粉彩收藏群体手中的藏品实现了升值,成为藏家玩家个人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粉彩瓷器的收藏,带动了收藏群体部分人对新粉彩瓷器内涵的发掘与审美取向,以不同程度地提升了藏者的文化底蕴与审美目光。基于新粉彩画师对传统书画的学习与运用,当代爱好者对新粉彩瓷器的研究学习,能更好地把握古代书画发展的脉络与衍变。

      2006年6月,江西省博物馆首设民国馆永久展出近代文人瓷画艺术品,标志着一直以来被国家文博机构忽视的晚清民国瓷终于步入了大雅之堂。全国各地也纷纷建立私人会所、展馆等收藏和展示晚清民国瓷器,其中就有浅绛专题展馆,新粉彩名家瓷展馆和近现代瓷器艺术品展馆等,而且相当部分私人展馆里的藏品质量之高,藏品之精,备受行内人士称道,足以说明目前晚清民国瓷器的收藏在藏界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尽管新粉彩瓷器历来不为藏界所重,甚至认为近现代瓷器只是普通商品,没有收藏价值,但是仍然不乏许多热心人,真心喜欢收藏晚清民国瓷的人们,他们耗费无数心血写下脍炙人口的著作,如瓷坛泰斗耿宝昌老师与秦锡麟著《珠山八友》、胡尚德编的《景艺堂藏瓷》等,历来为入门收藏民国瓷者必读。

      近年来,晚清民国瓷慢慢受到重视,其收藏群体不断扩大,部分明清瓷藏家玩家亦把目光投向并开始收藏民国瓷器,民国瓷器也逐渐进入收藏群体以外的公众的视野。凭借亮丽的外表和“名家瓷”的名声,新粉彩瓷器一度屡创拍卖新高,成为藏界新宠。2012年北京秋拍,一套六件民国“珠山八友”新粉彩瓷板画以3200多万人民币成交,创新粉彩瓷器成交的最高纪录。历来顶尖的艺术品都不是一般藏家能拥有的,短短十多年的酝酿,从以前的几万、几十万到如今的千万级别,出自新粉彩名家的好作品的价格让大部分行家藏家都无法承受。出身名门的,市场价格自然不菲,但收藏不应该只看名头、出身,亦可以避重就轻选择艺术性强的或者工艺精美的非大名头画师的作品入藏,正如高古窑口众多,五大名窑自然总体质量上乘,但小窑口亦偶见气质非凡的艺术品。

2012年北京秋拍拍品 “珠山八友”瓷板画六件(图片来自网络)

2014年北京春拍 邹甫仁绘粉彩扇面瓷板画2件(图片来自网络)

      市场是有周期性发展的,艺术品这样的商品也遵循着一定的市场价值规律。好的艺术品无需炒作,价值必然会逐渐回归,经过炒作的市场泡沫终究会被打破。伴随着收藏群体阅历的增加和眼光的提高变化,一般的收藏品价格回落也是必然的。对于收藏而言,藏者必须要有针对性,收藏新粉彩瓷器亦如此。有钱有眼光者追求的是高品质,高回报,对于大部分藏家行家来说,挑选具有较高艺术性的,品相好的,典型的新粉彩瓷器来收藏,或许更符合整个市场和藏圈的良性发展。新粉彩瓷器的出现与发展过程是中国彩瓷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当中出现过为数不多的具有较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产品,显示了那一代画师艺术家们的心血和艺术成就,我们当予以重视和支持。经过笔者与万斌老师的探讨,“新粉彩”作品的彩种定性以及文人瓷的划分,仍存在重大的分歧,历史上还存在许多以讹传讹的非严谨定性问题,更需要后学者继续理性和谨慎地对待,以达到真正的学术追求。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