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于上海博物馆举办,集结来自世界各地的近90件元青花精品。原本,这只是艺术爱好者的狂欢,不想这些天申城寻常百姓皆迫不及待齐赴盛宴。自2005年7月,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于伦敦佳士得(微博)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出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元青花这一稀世瓷器品种便由寂静的学界进入喧闹的大众视野。如今获得官方认可的存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与此同时,民间却隔三差五冒出数量可观的元青花,甚至用板车拖着卖。一时间,元青花在尽享尊荣的同时,其实也尴尬非常。
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却正是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瓷器,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晾干的陶瓷坯体上绘制各种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像是白地之上泛着青花,颜色鲜艳,图绘明净、素雅,大有传统水墨画的风味。此后各朝,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产量极高,甚至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可惜,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过60年,几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没有纪年身份,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极其稀少。这不仅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
进入认知视野,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开始
据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透露,历史上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珀希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正是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纹饰类似的青花瓷器,将它们命名为“至正型”青花。日后这对青花瓶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用这对瓷瓶上的纪年文字以断代,减少了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元青花研究的基础就此奠定。据波普博士推测,“至正型”青花的生产时间应该在14世纪中期,即中国元代晚期。这类青花有着一些共通的特征:“大而厚重,造型丰满、制作工艺纯熟。底部无釉,釉浆洁白但颗粒较粗,比起那些15世纪早期的器物釉浆淘洗不够充分。胎泥揉练不够重视,使得胎体中存在细小气泡”;“大多数器物露胎处有火石红”;“碗盘的圈足边坚致整齐。大盘底部和圈足内壁之间有明显的切削的大小不一的斜度,偶尔会呈现弧度”;“圈足内心凹陷较浅,比起晚期器物,圈足变相对总直径显得较厚”……
元青花异常珍贵与数量稀少不无关系。如今已知的“正牌”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欧美等国外收藏机构约有200件,国内出土的仅有120件左右,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稀少,一是因其生产年代久远,二是因其跋山涉水的“远行”经历。元青花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元朝时,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汗国幅员广阔,同阿拉伯国家的商业交往极为密切。西亚人带来了比国产钴土杂质更少的一种特殊钴料,景德镇的工匠们以这种进口青料做呈色剂,加上本地的优质瓷土,方能烧造出兼具晶莹透亮的瓷胎釉面与精美瑰丽的蓝色花纹的元青花。这样的青花当时是一种主要为对外贸易而生产的外销商品,供应阿拉伯世界国家。很多元青花的图案、画法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而定向生产的。
遭遇信任危机,从天价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开始
当天价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横空出世,元青花闹腾起来。不少民间收藏、鉴定人士放出风声:除江西外,国内还存在元青花窑址;藏在民间的元青花远不止四百件,而是多达上万件。他们甚至言之凿凿:得不到官方认可的很多元青花在以“工艺品”的名义大量廉价出口,这将造成严重的国宝外流。
的确,近年来,元青花频现,在北京的潘家园,在上海的藏宝楼,在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市的“鬼市”,数量之多几乎可以用板车拖着卖了。其中,有前所未见的超大盘、直径超过1米的,甚至有藏家藏有整层库房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就占了一排。
至于这么些元青花是真是假,不妨参见前两年两岸三地上演过的一波元青花装酒梅瓶的闹剧。它竟是这么炒起来的:一窖大概几十只元青花梅瓶于景德镇旁边的高安县一处工地出土了,且有墓志铭。有“心”人立即请来各大瓷器作坊加班加点造梅瓶,为了更像那么回事,里面还装上当地的兑水谷酒,封口泥也进行古法还原——按照出土梅瓶的办法,不用强力胶加黄泥的现代手法,而是用猪血和糯米浆掺谷壳做成。做好的梅瓶经过“做旧”,用高锰酸钾溶液泡去“贼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老瓷器釉面比较圆润的光则称“宝光”)、再渗入“土沁”(土壤物质渗入古瓷器釉面造成的洗之不去的痕迹)。仿制如此之“精心”,藏家甚至鉴定家看走了眼再正常不过。
切莫低估民间的高仿达人们。仿古陶瓷艺术家李广琪曾披露过这么一件事儿:自己烧制的一只的春花玉壶春瓶因摔断了头上的一截儿,被一位洋徒弟要了回去摆在美国的寄卖店里,不想一位当地人看中了这只瓶子,花了2000美金买走。两周后,那位美国人打电话给自己的这位徒弟,说经鉴定你那只瓶子是新仿品。徒弟说,我没有告诉你那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你要觉得是仿品可以拿回来退钱。又过了一周,那位美国人竟说“不退了”,“我拿去大英博物馆鉴定,人家说是货真价实的元青花玉壶春瓶残件,付给我十几万英镑买去收藏了!”仿古陶瓷艺术家黄云鹏更是以高仿真复制元青花见长,早在1981年,他就曾参与仿制第一件元青花,他所复制的元青花还曾获得全国优质产品奖。据他在《谁在忽悠中国》一书中爆料,景德镇人对于古代陶瓷的生产技艺分析研究得已相当透彻,高仿技术已经很成熟。虽然客观地说,即便水平再高的人,要将仿品做到100%是不可能的,最多能达到95%,但复制品的仿真度往往达到80%,真假就很难分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