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祜作品,从诗书画印上看,与金品卿同治十三年所作墨梅盖碗及红梅帽筒,似乎具有一脉相传的渊源关系。虽然二人的风格有所不同,但金品卿此作像是受到张氏影响而蜕变出来的,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张锡祜似乎和胡夔、程友石一样,也应是当时官窑特别延聘兼授雅瓷的文人画家。
卅六峰人,原名倪凤。工行书和楷书,其作品年代为同治八年至同治十二年。据笔者考察,他应是题款代笔书家,曾为任焕章代笔(仅见一件);同治九年,曾为李子商墨彩山水笔筒代笔(见《景德镇彩瓷三百年》,第51页)。其它代笔作品,有花鸟、仕女及山水,但都不署绘者款,只署“卅六峰人题”;这些作品虽然是浅绛彩和墨彩,但都是民窑画风,并非文人画。
李古董,字子商。工山水、人物及梅、竹,尤以墨彩为常见。其作品年限为同治九年至光绪十四年。他的早期作品不及程友石、张锡祜深厚,题款除了卅六峰人代笔之外,同治十三年所作的墨彩鹿、猴方壶,则由雷桂芳代笔。据此推断,李子商原本是民窑画师。
六、咸丰:雅瓷的创始年代
中国陶瓷绘画深受中国画的影响。尤其是景德镇陶瓷,比如雍正墨彩的产生,必定是受了水墨画的影响。再如自明末以来,民窑瓷画上就出现了诗词、作者款及印章。还有清代官窑督陶官唐英所制的“唐窑”, 也曾出现过诗词、印章。此外,咸丰七年民窑所作的粉彩人物福禄寿图瓷板(见《景德镇彩瓷三百年》,第34页),更是诗、印、年款和署名俱全。这些陶瓷绘画,都是模仿中国画而来。但其数量极少,流行时间不长。而流行时间长、数量最多的,自然是雅瓷。雅瓷虽然年代较晚、形态相仿,但是雅瓷在上述陶瓷发展演进过程中,并不存在着相承相继的渊源关系。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受文人画的影响,由于仅仅是形态上的模仿与借鉴,所以瓷画介乎于文人画之间;而后者表现的是文人画,由于在釉彩工艺和绘画方法上的改造与创新,故其瓷画无异于纸绢上的文人画。可见,直到程门浅绛彩的出现,才真正标志了陶瓷文人画的确立和完成。
程门发明浅绛彩,大概主要原因是:瓷器上的绘画,历来都是窑工所为,无论怎样高明,总有所谓“匠气”,不入士大夫的眼,而程门是著名的文人画家,为了摆脱所谓的“匠气”,自然不会用传统的墨彩和粉彩来表现文人画。
现存最早的雅瓷为同治四年,显然,它是文人画家程门的发明,也是程门身份地位的象征。除了同治四年之外,同治八年程门作品再次出现。这件作品作于南昌,是张鸣珂所题程门山水册页。可见程门发明浅绛彩以后,最初并不想以此为业,所以没有加入官窑的雅瓷创作,而是在南昌活动。程门同治四年的雅瓷,一共发现了四件,都是浅绛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两件仕女、花鸟瓷板(见《广州文物总店藏瓷板画》),不仅有长篇题款,而且色彩也相当丰富。据此可以判断,它是标准而成熟的浅绛彩,显然不是新生物的早期形态。而标准形态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点,从雅瓷的品种和年代排序上可以得到证明。如前所言,程门同治四年的作品,都是浅绛彩;而其他人的作品,从同治六年到同治九年,都是墨彩,而未见有浅绛彩。说明他们或官窑在四年中一直没有掌握浅绛彩的工艺技术。同时也清楚地表明浅绛彩的研制十分不易。可见专业的官窑尚且如此,更别说外行者程门了。由于考虑到浅绛彩的创制存在一定的时间,笔者倾向于认为程门浅绛彩的创新开始于咸丰时期,至同治四年浅绛彩的风格已经确立,创制工作基本完成。
总之,浅绛彩创始于咸丰,完成于同治。程门咸丰作品未问世,那是因为数量太少。雅瓷的年代,从同治四年(1865年)起算,算到1935年莲溪陶山水瓷板(见《浅绛彩瓷品鉴》,第201页)为止,有七十一年的历史。从晚清雅瓷的整体情况来看,同治时期应该视作一个兴起的阶段,光绪以后,开始出现了繁兴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