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弘治朝御窑瓷器继续保持着前朝造型俊秀、胎釉精细、纹饰纤柔、色彩淡雅等特点。正德朝则是明代御窑瓷器烧造的一个转折点,逐渐改变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的风格,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本文以故宫博物院藏为主,对弘治、正德两朝典型器物及后世仿品的特点进行了深度解析,在推进学界相关研究的同时,亦为9月末即将于故宫博物院开展的《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进行了学术预热。
明代弘治、正德时期,处于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欧洲时值文艺复兴,也是历史学家所称的大航海时代。在中国,这一时期是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水岭,即明代社会由之前的保守、沉闷逐渐走向革新、活跃。
一 弘治朝御窑瓷器
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弘治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瓷器无论数量还是品种,与成化朝御窑瓷器相比,均急剧减少,但艺术风格却与成化朝御窑瓷器一脉相承,仍以造型俊秀、胎体精细、釉质温润、装饰文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所绘纹饰之纤柔,与成化朝御窑瓷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图一〕。
图一 明弘治青花云龙纹盘 高5厘米 口径21.8厘米 足径13.8厘米 婺源县赋春乡正德二年(1507)墓出土 婺源县博物馆藏
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瓷器有白地青花、浇黄地青花、青花加矾红彩、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锥拱云龙纹露胎、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孔雀绿地洒蓝、琉璃三彩、五彩、白釉、祭蓝釉、浇黄釉、外瓜皮绿釉里浇黄釉、茄皮紫釉瓷等大约16个品种。其中尤以浇黄地青花、白地绿彩和浇黄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世人称道。
1.浇黄地青花瓷
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要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白地青花瓷,然后采用“浇釉”方法施以低温黄釉,再根据透过黄釉映出的青花纹饰,用刀具将有纹饰处的黄釉刮掉,最后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浇黄地青花瓷首见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御器厂均有烧造。
图二 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弘治浇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图二〕,高4.2厘米,口径26.2厘米,足径6.5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外黄地青花装饰。内底绘折枝石榴花,内壁绘折枝莲、葡萄、海棠、石榴等,外壁绘缠枝茶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盘造型规整,青花和浇黄釉均发色纯正,代表了弘治朝浇黄地青花瓷的烧造水平。
2.白地绿彩瓷
属于杂釉彩瓷器品种。系指以高温白釉地衬托低温绿彩纹饰的瓷器。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亦有烧造。其中白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碗、盘创烧于成化朝,其做法是:器物成型并施以白釉后,在釉上打好云龙纹草图,将图案轮廓线内的白釉剔掉,用铁锥划出龙的五官、发、角、鳞、脊等细部和海水纹,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再在无釉露胎处填以绿彩,复入低温彩炉焙烧而成。有时人们感觉其半成品露胎云龙纹处泛“火石红”色亦颇显雅致,遂故意不施绿彩,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品种保留下来,称之为“白地露胎锥拱云龙纹碗”或“白地露胎锥拱云龙纹盘”。
明代白地绿彩瓷器以弘治朝产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图三 明弘治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弘治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碗〔图三〕,高8.2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7.6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壁和内底均以锥拱海水绿彩云龙纹装饰。内底、内外近口沿处和圈足外墙均画绿彩单弦线。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 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碗造型秀美,龙纹锥拱精细,绿彩发色纯正,反映出弘治御窑白釉绿彩瓷的烧造水平。
3.浇黄釉瓷
浇黄釉系指以氧化铁(Fe2O3)为着色剂、以氧化铅(PbO)为助熔剂的低温色釉。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陶器上,这种带釉陶器素有“釉陶”之称,后来直到清代都有烧造。但这种施于陶胎上的低温黄釉,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不够亮丽。
明代景德镇陶厂或御器厂烧造的低温黄釉瓷,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施釉,复入炭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故称“浇黄釉”。自洪武至崇祯朝,浇黄釉瓷器的烧造几乎未曾间断。
虽然各朝烧造的浇黄釉瓷器釉色深浅略有不同,但基本趋于明黄色。其中以弘治时期产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亦最高。因其釉色均匀、恬淡娇嫩,故素有“娇黄”之美称。又因其釉质温润如鸡油,故亦被称作“鸡油黄”。
图四 明弘治浇黄釉描金牺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弘治浇黄釉描金牺耳尊〔图四〕,高32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7.5厘米。尊广口、短颈、溜肩、腹部上丰下敛、平底。肩部两侧对称置牺耳。罐内施白釉,外施浇黄釉。外壁自上而下饰金彩弦纹九道。外底素胎无釉,无款。此尊虽然未署年款,但因其如鸡油般娇嫩的黄釉与署有弘治年款的黄釉盘、碗上的黄釉一致,故非弘治朝莫属。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浇黄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地坛之祭器。尤其这种造型的尊,系弘治朝首创,其肩部有置牺耳者,此外还有置条带形耳者,亦有不置耳者。除浇黄釉品种外,尚见有祭蓝釉〔图五〕、茄皮紫釉等品种。
图五 明弘治祭蓝釉描金牛纹双耳尊 故宫博物院藏
4.后仿弘治朝御窑瓷器
后仿弘治朝御窑瓷器一般是指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原作的一类仿品。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只署弘治年款,但造型和纹饰则为当朝风格的瓷器,显示出后人对弘治朝御窑瓷器的推崇。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景德镇盛行仿烧明代各朝御窑瓷器,御窑厂和民间窑场均有仿造。所见仿弘治朝御窑瓷器品种有青花、白地绿彩、白釉〔图六、图七〕、浇黄釉瓷等。个别仿品水平较高,几能乱真。
图六 明弘治白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七 清康熙仿弘治款白釉锥拱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弘治朝御窑瓷器大都在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图八〕。这种格式的年款首创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在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等朝御窑瓷器上均有使用。但在字体风格方面,以弘治朝六字年款字体最为清秀,因此素有“弘治款秀”的说法。因使用“平等青”料写款,致使款字笔画色调显得淡雅。
图八 明弘治青花莲池游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仔细观察“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以“弘”字和“治”字的写法最具时代特征,即“弘”字右边的“ム”明显比左边的“弓”短,而且写的位置靠上;“治”字左边的“氵”一般都明显低于左边的“台” 字,而且“口”字最后一笔“横”一般都右出头,写成“ ”。
二 正德朝御窑瓷器
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瓷器品种比弘治朝有所增加,目前所见有白釉青花、孔雀绿釉青花、浇黄彩、釉里红、五彩、斗彩、白地酱彩、白地矾红彩、白地绿彩、黄地绿彩、矾红地绿彩、素三彩、珐花、白釉、鲜红釉、孔雀绿釉、茄皮紫釉、祭蓝釉、回青釉、浇黄釉瓷等约22个品种。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瓷、素三彩瓷、孔雀绿釉瓷等最受人称道。
1.孔雀绿釉青花瓷
系白地青花瓷的衍生品种。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宣德、成化、正德时期均有烧造。其做法是:器物成型、修坯后,先在胎上以青料描绘纹饰,然后以毛笔蘸白釉料(即“透明釉”料)涂抹于纹饰上,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通体施以孔雀绿釉,复入窑经中温(1150 ℃左右)焙烧而成。在孔雀绿釉的掩映下,青花纹饰呈现蓝黑色。
传世和出土所见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盘,系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传统品种,设计样稿应出自宣德时期宫廷,成化、正德时期继续烧造。盘内施白釉。外壁以青料描绘鲭、鲌、鲤、鳜四条鱼在水草间穿行。
图九 明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盘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正德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盘〔图九〕,高3.4厘米,口径17.7厘米,足径10.4厘米。盘撇口、浅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饰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圈足内施青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此盘造型规整,孔雀绿釉发色纯正,堪称正德孔雀绿釉青花瓷的代表作。
元代景德镇窑孔雀绿釉青花瓷见有景德镇出土的孔雀绿釉青花砚盒,宣德朝孔雀绿釉青花瓷除了鱼藻纹盘外,尚见有鱼藻纹碗。成化、正德朝孔雀绿釉青花瓷目前则仅见有鱼藻纹盘。
2.素三彩瓷
原则上系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而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红色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
素三彩瓷器受西汉以来低温铅釉陶影响,由明初景德镇窑烧造的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康熙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正德朝素三彩瓷器色彩搭配协调、彩色素雅。
明代景德镇御器厂素三彩瓷器的做法一般是:器物成型后先在胎上锥拱云龙、花卉等纹饰,然后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再在胎上按需要施以浇黄釉、瓜皮绿釉、葡萄紫釉等低温釉,复入炉经低温焙烧而成。
图十 明正德绿地素三彩锥拱缠枝莲纹高足碗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正德绿地素三彩锥拱缠枝莲纹高足碗〔图十〕,高12厘米,口径15.9 厘米,足径4.6厘米。撇口,深弧壁,瘦底,底下承以中空高足。其制法是先在碗内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锥拱缠枝莲纹、朵云纹,入窑经高温焙烧。然后在外壁按需求先施以孔雀绿釉,入窑经中温焙烧,出窑后,以瓜皮绿釉为地,在已锥拱的纹样处填涂淡茄皮紫釉、黄釉、透明釉等,再次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缠枝莲上的五个花朵分别为一黄、两白、两孔雀绿,颜色搭配协调。
3.孔雀绿釉瓷
孔雀绿釉亦称“法(珐)绿釉”、“法(珐)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是一种以氧化铜(CuO)作着色剂,以硝酸钾(KNO3)作助熔剂的透明蓝绿色釉。因其呈色极似孔雀羽毛上的一种绿色,故名“孔雀绿釉”。景德镇烧造孔雀绿釉瓷器,系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在窑的后部烟囱根处,此处温度恰好符合孔雀绿釉瓷器所需的烧成温度。
图十一 明正德孔雀绿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孔雀绿釉瓷器创烧于宋、金时代北方民窑,景德镇窑则自元代开始烧造。明代景德镇窑烧造的孔雀绿釉瓷器始见于永乐朝,后来宣德、成化、正德、嘉靖等朝亦均有烧造,但以正德时期产品发色最为纯正,受到的评价最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正德孔雀绿釉碗〔图十一〕,高6.6厘米,口径16.2 厘米,足径6.5厘米。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圈足。无款。碗内及圈足内均施淡青白釉,外壁施孔雀绿釉。外壁近足处锥拱仰莲瓣纹。此碗虽不署款识,但其典型的正德宫碗式造型和圈足内施淡青白釉的特征,均表明其属于正德朝御窑产品。
4.后仿正德朝御窑瓷器
图十二 明正德黄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三 清康熙仿正德黄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景德镇盛行仿明代各朝瓷器,所见仿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有青花、斗彩、白地矾红彩、黄地绿彩〔图十二、图十三〕、白釉、浇黄釉瓷等。个别仿品水平较高,几能乱真。鉴定时如能对正德御窑瓷器年款特征深入了解,可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图十四 明正德青花阿拉伯文烛台 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五 明正德鲜红釉拔白鱼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正德朝御窑瓷器大都署有年款,分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图十四〕和“正德年制”四字〔图十五〕两种,字体均为楷书,既有青花款,也有矾红彩款和锥拱款等。款识大都署于器物外底,六字或四字做双行排列,外围双圈。高足碗上一般署四字年款,在足内边沿按顺时针方向绕足环写。四字年款也有署在器物颈部或靠近口沿处者,自右向左排列,有的还围以双方框。青花阿拉伯文笔山外底的青花六字年款,或作双行排列外围青花双方框,或自右向左横书一排。青花插屏上的青花六字年款,则自右向左书写于托座正中,外围以青花双长方框。正德朝御窑瓷器年款字体较弘治朝御窑瓷器年款字体略大,款识结构略显松散,但字体非常工整,笔中藏锋,故素有“正德款恭”的说法。
孙瀛洲先生(1893-1966)曾将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御窑瓷器年款和成化御窑瓷器上的“天”字款编成歌诀。关于正德御窑瓷器上所署“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年款的歌诀为:
大字横短头非高,
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底丰三横平,
德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画上最短,
制字衣横少越刀。
第一句是讲“大”字写法。意思是“大”字第一笔“横”画写得略短,第二笔“撇”画出头不太高。
第二句是讲“明”字写法。“明”字“日”、“月”头部基本持平,略有高低,即“月”的头部略高于“日”的头部。
第三句是讲“正”字写法。意思是“正”写得上窄下宽,三个“横”画基本平行。
第四句是说“德”字写法。意谓“德”的“十”写得小,“心”写得宽。
第五句是说“年”字写法。意谓“年”字三笔“横”画最上边一横写得最短。
第六句是说“制”字写法。繁体字“製”下半部“衣”的“横”画越过上半部右侧立刀的较少。
三 结语
由于大臣反对,弘治朝对于督陶内官采用撤而复遣、遣而复撤的办式,这种措施的实行,使御用瓷器的烧造缺乏连续性,也势必影响御用瓷器的产量和品种,致使其产量和品种锐减。特别是烧造难度较大的鲜红釉瓷、斗彩瓷,几乎不见烧造。目前统计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瓷器品种大约有16种,几乎只有前朝成化朝约29个品种的一半。对于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几乎不烧造鲜红釉瓷和斗彩瓷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可能与弘治皇帝喜爱素食导致偏爱素色有关,笔者同意这种观点。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朱厚照曾下令景德镇御器厂暂停烧造两年,以苏民困。但正德元年即恢复烧造。正德六年(1511),因江西灾重而停止烧造。正德十一年(1516),尚膳监供御瓷器不足,派员一名前往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正德十四年(1519)“宸濠之乱”,工部针对正德十五年正德皇帝派尹辅到景德镇督造御用瓷器表示反对,但正德皇帝不予采纳。上述情况表明,正德皇帝对御用瓷器烧造也很感兴趣,而且正德朝御用瓷器应主要烧造于正德十一年至十六年。
图十六 明正德白地矾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 故宫博物院藏
正德朝是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等特点,而变得器物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多个,少于成化朝,但多于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最受人瞩目。正德御窑瓷器在装饰上的最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图十六〕作为装饰,其中绝大多数是在青花瓷器上以青料书写,极少数是在矾红彩瓷器上以矾红彩书写或在斗彩瓷器上以青料书写,这与正德皇帝崇信伊斯兰教有直接关系。其内容多为《古兰经》里的圣训格言和赞颂真主的语录,文字书写流畅,应为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的伊斯兰教徒所书。
图十七 明正德青花八思巴文款龙穿缠枝莲纹碗
正德御窑瓷器有在外底署青花四字双行八思巴文款且外围青花双圈者〔图十七〕,这在明代御窑瓷器中堪称独一无二。四个八思巴文字译成汉语是“至正年制” ,这与正德皇帝崇信藏传佛教有密切关系。
总之,随着明代皇帝本人兴趣和审美趣味的改变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明代弘治、正德时期御窑瓷器成为整个明代御窑瓷器承上启下的一个转折点。此后,景德镇御窑瓷器烧造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器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