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窑,窑址位于福建漳州华安县高安乡下东溪头,因长期掩埋在人迹罕至的深山,知音世所稀,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一直鲜为人知。釉色是漳窑有别于其他窑口产品的显著特征。史料所载“白釉米色器”,即釉面白中泛黄,通常又称“米黄釉”。人物雕塑是漳窑白釉米色器中水平和成就较高的陈设品,其中上海市博物馆所藏的明朝成化漳窑佛像,是目前已知漳窑白釉米色瓷塑传世品中年代最早的藏品。
孔周刻划铭文
漳窑白釉米色人物雕塑的主要成型工艺为捏制和模制。大部分瓷雕腹体中空、无釉,要么不封底,可见捏塑痕迹;要么封底,底部露胎或上釉,中心多见留一圆孔,或素面,或于孔周刻划铭文。为便于运输,有的塑像手部采用套接方法,传世中较易折损或脱落。大型塑像留有胎土未干时印下的席织痕,这是当年制作时留下的印迹,也成为我们如今鉴辨真伪的证据之一。
德化窑有一批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精于雕刻的瓷塑大师,他们的介入使得德化窑的瓷塑制作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漳窑的瓷塑艺术品与德化白瓷的造型极为相近,但在雕刻细部和艺术造诣上,还是难以企及德化瓷塑的细腻和灵韵。下面将以具体器物作比,略谈二者之差异。
明代 漳窑白釉米色如来佛立像
明代漳窑白釉米色如来佛立像,福建博物院藏。高83厘米。灰白胎,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开细碎冰裂纹。佛像头饰螺髻,细目长耳,直鼻小口,面容端正饱满,神态禅思静穆,眼睑下视双目微闭,嘴角上扬略含笑意。身披袈裟,下着曳地长裙,前胸袒露饰“卐”字纹,双手于胸前合十,掌上挂念珠一串,赤足立于雕刻有波浪纹的底座上。底座正中有一圆孔,孔上方刻“开元寺”三字,孔周两旁分别刻划“大明嘉靖丙辰年”与“漳州府澄海县南门外海村乡信士陈长春百叩”楷体铭文。此尊佛像造型比例得当、神情刻画形神兼备,为漳窑传世瓷塑精品。
明代 德化窑何朝宗款文昌帝君坐
而同样收藏于福建博物院的明代德化窑何朝宗款文昌帝君坐像,胎质洁白细腻,釉水匀薄纯净。帝君面部刻画栩栩如生、丰神俊逸,衣褶塑造如纱丝绢,翻转自如,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特点。相形之下,漳窑如来佛像的胎釉不如德化窑帝君坐像的细腻温润,衣饰刻画及底座亦稍显板滞。
清代 漳窑米黄釉披巾观音立像
清代漳窑米黄釉披巾观音立像,厦门市博物馆藏。高32.3厘米。白灰胎,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闪黄,开细碎冰裂纹,造像呈色上下不同,观音釉色洁净,而底座略黝,妙如天成,别有意趣。
清代 德化窑童子拜观音立像
而珍藏于福建省文物总店的清代德化窑童子拜观音立像,除胎质、釉水等基本特点与之有别外,观音的形态表情、衣裙装饰基本与漳窑披巾观音相像,两尊观音均显得神态端庄娴雅、气度高贵不凡,既是“救诸苦难”的神的化身,又透露着强烈的人情味与亲切感。
清代 漳窑米黄釉寿星立像
清代 德化窑白瓷寿星立像
清代漳窑米黄釉寿星立像,厦门市博物馆藏。高26.7厘米,胎灰白,釉色白中泛黄,周身开细小纹片,釉层玻化程度高。寿星头顶高耸,形似冬瓜,前额隆突,慈眉细目,鼻大耳方,嘴唇张开露齿,绺绺长须触胸,身披右衽交领长袍,腰扎宽边衣带,上饰一凸雕带扣,脚穿翘头短靴,左手自然垂放体侧,右手掌捧一枚寿桃。与福建省文物总店珍藏的清代德化窑白瓷寿星比对,漳窑米黄釉寿星头部与身体的比例稍嫌失当,显得头长身短,脸部神情特别是胡须的刻画不如德化白瓷寿星的细腻精雕,纤毫毕现。这些区别进一步反映了两窑胎质的明显不同,也凸显了窑工之间的艺术造诣差距。
德化窑白釉瓷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世所珍。漳窑与之相距不过百里,其米黄釉人物瓷塑虽因瓷土、窑工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不能与德化白瓷雕塑媲美,但却也独具特点和魅力,难掩其熠熠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