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南宋官窑瓷胎、釉特征






[日期:2011-02-27]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耿宝昌先生说:就瓷器而论,胎是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耿先生的这段话是对瓷器鉴定的经验之谈。不同时代、不同产地诸窑场生产的陶瓷器,因为胎、釉的化学成分的不同,制作过程中各地的工艺技术参数、烧成窑炉及烧成制度(包括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烧成气氛三要素)不同,使得产品在胎体质地,釉面质感及釉面呈色上也各不相同。我们研究不同时代、不同产地、不同窑系的产品特征及其工艺技术特性,总结、分析、对比它们的优缺点,目的就是找出它们的区别所在,以此作为鉴定的重要依据。
  纵观可查阅到的古文献,关于南宋官窑瓷胎、釉特征的记述并不多。最早记述南宋官窑瓷的文献是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和顾文荐的《负暄杂录》,元.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九“窑器”条所引《坦斋笔衡》文中记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这16字是对南宋官窑最原始的论述,也是最为可靠的记载。自南宋以后,一般文献在记述南宋官窑时都是沿用叶、顾的说法。历代文人墨客撰文著书多以上述内容为依据而举一反三。“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这16个字是南宋人对南宋官窑特点的高度精辟的概括。虽最具有权威性,但同时存在不全面、不具体的缺陷。单从这16个字来理解是很难分辨出某一件青瓷是北宋官窑还是南宋官窑的,更不要说南宋同时代的修内司和郊坛下窑了。历史上能亲眼目睹并真正鉴赏到南宋官窑瓷的真面目的人少之又少。这样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有的文献记述以讹传讹。
  宋以后的历代文献中,对南宋官窑瓷特征有较详细的记述并有代表性的要数明.曹昭的《格古要论》,该文献在“古窑器”条目中对南宋官窑瓷器的特征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烧者,无纹路。”曹文显然比叶、顾描述得具体。但问题是曹是明代人,而叶、顾均是南宋人,南宋人说不清楚的事却在几百年以后让一个明代人说明白了,这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众所周知,南宋官窑是宋廷的御窑厂,它的产品专供皇室宫廷使用,官僚和庶民是无权使用的,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艺特别精细,即使是在南宋当时已是“为世所珍”。作为一般平民百姓恐怕连当朝官仿的瓷都很难见到,更不用说藏在深宫像“南宋官窑”瓷这样特殊身份的“尊容”了。
  明.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中亦有同类的记载:“官窑在凤凰山下,其土紫,姑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个,釉水流下,以周身较浅,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贵?惟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也。”谷应泰是一个了解制瓷工艺的人,他从制瓷工艺技术的角度解释了官窑的特点。明以后的文献中有关南宋官窑的记述多是以上述文献为基础进行撰写的,如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清.陈浏的《陶雅》、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朱琰的《陶说》等,分析他们对“南宋官窑”的描述,应该说,这些作者对“南宋官窑”的历史渊源是清楚的。可以肯定,他们在当时都是一些精通古陶瓷、熟悉“官窑”瓷的行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