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介绍的几件清代初期景德镇民窑烧造的青花瓷器,现分述如下:
图一:八仙人物瓷盘。高5厘米,口径21厘米,敞口,弧壁,浅圈足,口沿施酱色釉,盘内绘有八仙人物图,他们在山坡上各人手托宝物仰望,似乎在迎接寿星老人,另空白处有几行题诗,外壁施青白釉,刻有折枝花果纹,绘画与刻划相结合,装饰手法清新别致,青花发色沉稳艳丽。
图二:松鹤山石纹瓶。高46厘米,口径19.5厘米,底径13.5厘米,撇口沿,长颈,鼓腹,足向外撇,口沿绘有一周云纹,主题纹饰绘有松,鹤,鹿,山石图寓意坚贞和长寿,青花色彩层次丰富,立体感强,色料提练精纯,呈色鲜篮青翠,明净艳丽,清而不浑,艳而不俗,有青花五彩之誉。使青花更接近国画的表现手法。
图三:麒麟焦叶纹盘。高6.5厘米,口径30厘米,敞口,弧壁,圈足,口沿施酱釉,通体白釉闪青,胎体厚重,盘内以青花绘有一只硕大的麒麟,身后绘有蕉叶纹,四周绘有花草纹,麒麟为传说中的仁兽,即四灵之一,故喻仁厚贤徳,是一种吉祥物,为清初十分常见的绘画题材。
图四:金鸡牡丹纹盖罐。高49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20厘米,短直颈,溜肩,肩以下渐收,平底,无釉露胎,盖隆起,上有宝珠形圆钮,属清初将军罐式样,造型富有气魄,胎厚重,釉面白中闪青,青花发色蓝中泛灰。盖面绘折枝牡丹纹,颈部绘下垂变形蕉叶纹,腹部主题图案一面绘一长尾金鸡,立于山石上昂首鸣叫,四周衬以双牡丹和花草纹,画得栩栩如生。
通过以上这几件青花瓷器,可以看出它们仍带有较浓厚的明末遗风,属清初景德镇民窑烧造的产品。这时的特征与明末不同,开始逐渐向轻灵、典雅、秀美的方向发展,与庄重规整的官窑有异,更多地崇尚自然随意,豪放朴实的艺术风格。
至于清初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具体特征,有如下几点:
(1)胎釉: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2)青料: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3)造型: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4)纹饰: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总之,对清初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必须广泛地接触清初青花瓷器物,才能培奍和提髙鉴赏水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正确和中肯的鉴定结论,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话说得很有道理,鉴定青花瓷又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应遵循这一原则,就要多看,多对比,多分析以识别真伪。清代龚轼在《陶韵》中曾这样说过青花瓷:“白瓷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见透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无极生。”充分说明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你看,明明笔划简洁,却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华贵,明明色调单纯,却有一种无法比拟的绚丽,明明恣肆风流,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从容,明明清盈飘逸,却有一种温柔可融的意境……所以说与青花瓷相遇则是一种缘分,当你见到它时,定会立刻被它所震撼、所吸引、所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