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各时期外销瓷的基本特征






[日期:2012-06-2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唐宋时期外销瓷

唐宋时期无论是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还是龙泉窑青瓷,虽然是贸易用瓷,但都是以浓郁的民族风格为主,其外销的目的,始终以宣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为宗旨。

元代外销瓷

从元代开始贸易用瓷的风格有所改变,其销往国外的瓷器开始注重销往国的风俗习惯,特别是作为大宗产品的元青花瓷,也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销往中东、西亚一带的青花器,器型一般较大,多为大盘、大瓶等,图案层次丰富。由于采用进口青料,所以莹润的釉色、浓重的青料同硕大的器型相得益彰,构成了气势博大的所谓元“至正型”青花瓷的特色。传世的元青花瓷也以伊朗阿迪别尔寺神庙、土耳其伊斯坦堡托布卡比·萨拉依博物馆收藏最丰富,可以说是元代青花瓷的宝库。而外销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元青花,风格却迥然有异,以小罐、小碟、高足杯等小件器为主,因采用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灰暗,构图也较为简单。

青花瓷在元代主要作为贸易用瓷,这一点在目前学术界似已形成多数共识。特别是元青花瓷中高大丰硕的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等风格独特的造型,以及与前朝风格迥然有别的多层装饰构图,都具有相当浓厚的伊斯兰图案装饰特色。此外,在元青花大盘上,采用同心圆环进行多层次装饰,也是典型伊斯兰风格,这种风格在14世纪早期伊斯兰器皿或陶瓷上都可以找到原型。元青花瓷器中以大盘居多,与中西亚地区贵族崇尚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明朝人马欢曾著《瀛涯胜览》一书,书中讲到西域国人用大盘盛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宴会时则以大盘盛姜黄色带香味之饭肴,置于地上众人以手撮而食之。这些都说明元青花器物,主要是为了迎合西亚地区人民的饮食习惯,是为与西亚地区贸易的需要而制作的,其次才是为了满足上层社会的贵族生活所需。

明清时期外销瓷

明代瓷器的大量外销,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曾七次率领庞大的商船队走遍南海诸国,其足迹曾抵达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历经30多个国家,历时将近30年之久。郑和的商船队与所到诸国在贸易、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建立了密切关系,中国以瓷器、丝织品、金属器皿和铁币,换取当地香料、药材、珠宝等货物。与此同时,每逢这些国家的使臣来中国朝贡、访问回国时,也还要带回大量的瓷器。随郑和出航的费信所著《星槎胜览》、马欢所著《瀛涯胜览》等书,都记载过中国瓷器在国外受欢迎的情况。

明初永乐、宣德时期,虽仍以青花作为外销瓷的主要品种,但为外国的特殊需要而专门生产或订烧瓷器的风气在景德镇日渐兴盛。其烧制主要模仿西亚地区金属器皿,如仿制中东和西亚地区伊斯兰教徒做礼拜和朝圣时贮水之用的青花军持、青花方流执壶、青花绶带耳葫芦扁瓶、青花板沿盆等,其造型与14世纪早期西亚的金银器极为相似。

外销瓷中的典型品种

从明代正德、嘉靖一直到清代早期,由于中国和欧洲直接通商,工匠们更注意各国人民的生活习俗,专门生产适应各国市场所需的青花器。这一点在《景德镇陶录》中有详细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与鬼子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所谓“岁无定样”,就是指每年产品的种类、造型、装饰都要根据欧洲市场的不同需要而特制,如盛行一时的纹章瓷、克拉克瓷,就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订烧的。

纹章瓷,是指欧洲的一些政府部门、王公贵族、军队在中国订烧的瓷器,在这些瓷器上,都绘有代表他们标志的徽章。现存里斯本属于葡萄牙Manuel一世(1469—1521年)的一件青花纹章瓷执壶,可视为迄今已发现的中国为欧洲特殊订货烧制的最早外销瓷。

克拉克瓷,是外销瓷中最受欢迎的一个青花品种,日本人又称为“芙蓉手”。它最常见的造型一般是大盘,有圆口和花口之别,纹饰布局分中心纹饰与边饰。中心纹饰常见有仙人楼阁、花鸟树石、麒麟瑞兽等,边饰一般分为二层八格或二层四格,内绘花果、书画、卷轴等物。这种纹饰的画法虽然是中国传统方法,但纹饰布局已非中国风格,而是专为外销设计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