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警惕刻意“精工之作” ——唐代彩釉瓷辨识






[日期:2010-08-31] 来源: 美术报   作者: [字体: ]


    中国的彩瓷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唐代创制的三彩瓷,以其色彩丰富、气势恢宏而闻名于世,成为古代艺术宝库里的珍品。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绚丽、晶莹剔透、精美绝伦,又历史久远,存世量不多,所以,收藏价值不凡。于是,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赝品层出不穷,收藏者务须认真鉴别,谨防上当。

    鉴识唐三彩以及同期的单色彩釉瓷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看胎质。唐代彩釉陶瓷所用的胎料一般是两类。一类系白中泛红的藕粉陶胎或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亮的坚硬钢胎;另一类胎土则色泽较深,泛暗红、褐色或褐紫色,后期色又多灰黄和灰青。胎质和色泽因窑口不同而有异。一般来说,前期胎质较粗松,后期胎质较细密,但总体来说还是较粗松的。后期瓷胎可略见糯米光泽。“唐三彩”多为近乎白色的陶胎,更加粗松。单色彩釉器的胎则因窑口不同而异。由于唐代淘胎技术尚不够精细,因此,放大镜下在胎质中常可见黑色铁质颗粒。另外,唐器均是出土器,器物上一般应有土沁。在露胎处滴水后可嗅到土香气。

    再看釉面。这是最重要的。三彩器一般上的是红、绿、白三色,其实,当时制品有多种颜色,红、黄、白、绿、褐、蓝、黑均有,但一般都由三色组成。单色釉有纯的黄、蓝、绿等。无论是点釉或刷釉,釉色均呈自然的流淌状,色与色之间过渡自然,且呈晕化之状。即便单色釉,也不是一块色,在流淌之中还应有深浅不同的晕化过渡。釉面一般均有细小的开片,呈鱼子纹状。肉眼看不到,须用放大镜细看。但如在一米之外即可看到开片,此器必定是后仿之物。这些开片,细密整齐,呈左右走势,有极强的玻璃质感。早期的彩釉器上,还可看到纹片四周有轻微上翘的爆裂状,有爆釉现象。到晚唐时期,由于烧造技术更趋成熟了,像长沙窑的晚期制品,可无爆釉出现,但也均有鱼子纹开片。唐器上,也有没有开片的,如邢窑之器,即可无开片。因此,对于开片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综合鉴识。另外,唐代器一般都是出土器,因此,在开片纹中一般都可见到土沁和腐蚀的痕迹,而且,这种自然产生的侵蚀之痕,散布自然,有多有少,不像仿制出来的侵蚀痕是死板的,不自然的。

    由于当时上釉用的是铅作黏结剂,经过千百年时间,铅都跑出来了,因此,釉面应呈有铅银现象,一般称之为锡光,这是重要特征。这种“宝光”,用水洗过,仍然会有。另外,当时烧造中,胎体水分掌握不好,特别是在一些单色釉器上,烧成后的器物胎体上常会出现一些横向细小裂纹,状如蚯蚓走泥,透过薄薄釉面,仍可看到被釉填充了的一条条蚯蚓走泥纹。这也是一个重要特征,有比没有好。

    在唐代彩釉瓷中还有一种花釉瓷,也叫唐花钧或唐钧,是钧窑的前身。以黑釉、黄釉或白釉为底釉,上施蓝斑、褐斑、月白斑、绿斑等彩釉作装饰,高温烧成。这种彩釉瓷多产于河南鲁山,也在黄道、禹县和内乡,以及陕西耀州、山西交城等窑口有生产。识别方法为:一、仿品蓝色过蓝,白色过白。这是由于所用原料不同所致;二、仿品造型和淋釉技术仅得其貌,多看真品,可见其造型精巧,淋釉潇洒,大致可判断其真伪;三、仿品修坯、修足或过于精细,或失之呆板;四、和其他唐代瓷一样,器身均有后期开片,且开片中常见侵入杂物,仿品则少有开片。

    唐三彩的胎系陶质胎,仿品唐三彩的胎质常过细过白,胎壁一般偏厚,胎体过重。仿器的釉面也可有开片,但一般较大,难出鱼子纹状,且纹线较长,呈上下走势。釉色较为单纯,无流淌或流淌不自然,无晕化,或过渡生硬。釉面有“贼光”,不像真品是一种柔和的光泽。釉面出不了铅银现象,或以硫酸腐蚀,制造假的宝光效应。仿品很难做出胎裂现象,常以釉裂纹来冒充之。有的刻意做出,可以看得出人工的痕迹。真品棕眼自然,大小不一。仿品常无棕眼,或以人为做出。除此,还要注意形制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协调,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等。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要小心,因为,古代制品技艺娴熟,随心所欲,瓷品反而有粗糙厚薄不均之态。再者,现在仿造技术高超,即便所有特征都对,也要看看是否有真正的旧气?有否人为的痕迹?不然,就容易“吃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