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邓碧珊鱼藻瓷画辨伪






[日期:2010-09-20] 来源:艺术市场   作者:林亦秋 [字体: ]
 水藻画法
  
  经高人指点,笔者才注意到邓氏的水藻都在枝茎间有空管相通,历历在目,使丛丛水藻显得立体化,有如模印。原来邓氏喜用竹签当硬笔使用来画水藻。因是以竹签为笔,所以水藻的枝茎都是中空,这在鉴定上更要注意。无怪乎他画的水藻都很硬挺,配以黑线为边,形神突显,不像传统国画中藻叶轻软的感觉。
  
  浮萍渲染
  
  邓氏的浮萍也很好认,是日本风格,其每片浮萍都渲染得水汪汪,绿油油,有淋漓尽致的意趣,很是认真。笔者的那个大水盂及一般仿品,所绘的浮萍颜色枯涩,暗绿不润,死气沉沉,有如塑胶片子。
  
  构图手法
  
  邓氏画鱼,全图不见水波涟漪,但又尽得国画留白的精髓,三两游鱼在追逐间,水中一汪以赫墨勾描的藻草微微轻摆,已令人意会池水粼粼的情趣,整个画面意境深幽,意趣动人。其笔调细腻,风格优雅,明显继承了宋人工笔画风,也渗入日本写实手法。
  总的来说,邓碧珊粉彩,鱼跃生动有趣,构图疏朗大方,鱼儿不论翻转跳跃,都能互相呼应,决不苟且。
  鱼因与“余”谐音,意含“年年有余”之吉祥语,因此为历代中国画家常用的题材。但除了宋人画鱼,明清以来,绘鱼常有意到,笔不到之感。八大山人的冷眼鱼,更具代表性,其艺术表现还是重于意象,不似邓氏之形神俱备,而明代嘉靖的五彩鱼藻,胜在用色亮丽,线条清晰,偏是生动不足,到了晚清,鱼的鳞片刻板如网,有如剪纸,相对于邓氏之鱼画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仿品与真作技法差异
  
  (一)游而不散
  邓氏一生画鱼,民国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其作品与市面上或克隆或臆造的作品加以对比,便可立竿见影,洞视其伪。但民国高仿的作品,却仍可鱼目混珠,而非一般藏家所能一眼看穿。
  邓氏画鱼,不管是游鱼三两,抑或群鱼嬉戏,皆能呼应无间,正印证了他常说“游而不散”的真谛。鱼儿们游的方向如果一致,则游姿便互异,如果是游姿相同,则方向必反。因此看起来,鱼儿动态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坊间一般画匠为求速成,每每忽视这点,而所画鱼如复制品,方向游资相同,刻板无趣,有如死鱼。
  (二)鱼藻浮萍
  如前所述,邓氏所绘鱼藻,皆在枝茎之间带有空管,而其浮萍晶莹泛绿,湿润如生。他近水知鱼性,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小港才会有浮萍。还有鲤鱼栖于粗藻,条鱼游于细草,金鱼戏于狮子草等。
  (三)诗文书法
  邓氏诗文,极富哲学意味,引人深思而回味无穷。其书法的功力也很高,早年练过颜体、柳体,也临摹过北魏、隋唐的碑文,善写行草,多用中锋运笔,笔势苍郁遒劲,更是一般仿家的“私穴”。因此熟看邓氏的章草式行书、楷书,再看一般伪作书法,尽皆运笔生硬,拙劣无力,就这书法一关,也就足以令有识之士一眼定江山了。笔者这件高仿的大水盂,虽源自民国,笔力不赖,毕竟还是棋差一着,百密一疏,不逮邓氏书法风范。
  结语:
  邓氏作画,运硬笔不带犄角,刚中有柔,用软毫有筋骨,柔中有力,而且画面清新,优美大方。所用粉彩料皆光彩内敛,虽是珠光韬晦,却又光晕养目,其用色浓淡分明。这种画工,需有很深的艺术功底,而书画着色淡雅,笔力深透,所写诗文深具内涵,书法秀丽,更显文人本色。
  邓氏作品遗世不多,故早为藏家所珍,因此仿品应运而生,在鉴别时,首先要确定其为民国瓷,再以邓氏的作画特征、书法功夫逐一推敲观察,才不致受骗而贻笑大方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