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岑是“珠山八友”中年纪最轻的一位,生于1904年,卒于1969年,享年65岁。年少时就读于江西省立甲种陶瓷工业学校,系潘陶宇之弟子,曾参与创立“瓷业美术研究社”,并为王琦之义子。1949年前,先后在“浮梁县立陶业学校”、“珠山国瓷艺专”、“东方艺专”等校任教。1949年后曾任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景德镇市美协主席。1956年,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供职。1959年,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刘雨岑的陶瓷艺术成就,得到了我国著名戏剧大师田汉的称颂。
笔墨(料)特征
刘雨岑以画花鸟著称,不局限于专画某物,画路较广,存世之作较多。20世纪30、40年代的花鸟画,传统风格突出,50、60年代的作品融入了装饰性特点,目前模仿品以30、40年代作品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刘氏花鸟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早期作品,多以兼工带写的手法完成。画面严谨,清丽韶秀,禽鸟的用笔尤为精致,有的接近工笔一路。画花叶时却能稀处补枝,密处缀英,叶子的深浅、浓淡、枯湿等,力求生动有变化、有韵味,设色秀逸,处处可见匠心。
二是20世纪50、60年代作品写意性较强,画面更简练。如50年代画于景德镇陶研所的花鸟四方笔筒,画面构思精巧,笔法写意,花鸟和蔬果笔墨纤秀工致,格调清新雅致,有任伯年遗风。另外,他在50、60年代的作品,还特别注重画面与器形的结合,其中不少画面是画于“开堂子”里面。
三是刘氏画禽鸟的灵动性特点显著,精细之中不刻板,笔情墨趣颇足,又能较好地把握粉彩料色的肌理变化,用以表现禽鸟茸毛的质感。如20世纪40年代所画的《暖春图》,画面中心绘一窝小鸟嗷嗷待哺,鸟的茸毛惟妙惟肖。还有《竹篱麻雀图》中的三只落篱麻雀,顾盼生姿,以工笔手法表现得细微生动,意趣渺远,妙诣独到。而模仿品的笔法稚嫩、潦草、浮躁。刘氏笔墨之精妙,绝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如以模仿占占与扫中刘氏作品真迹对比,以上几点—睹自明。
从设色来看,一是花朵双勾填彩,敷色娇美鲜丽,叶子正侧疏密有变化,色彩丰富,勾勒挺劲;二是秀石以扁笔斧劈皴表现,敷染淡青,讲究冷暖;三是与主画面相配的数朵闲花、几片竹叶以及随风青草,总是略施淡彩,以求傅色典雅、清新、明净,达到轻拂丹青、以素净为贵的画境。而模仿品设色平板,染色少精妙层次变化,特别是色彩的冷暖过渡,不具渐次之微细变化。
另外,刘雨岑创立了“水点桃花”技法,画花时用含有色料的水笔,依次点染在相应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韵味。刘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笔墨技巧,他娴熟地运用粉彩彩料,掌握油性特点,在坚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韵致。他在文中写道:“记得过去,我在瓷上表现桃花时,由于对料性掌握得不够,以玻璃白掺染洋红点出桃花,烧后成色发乌,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红点出的办法,才得出国画桃花的效果来。由此可见,要用祖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画,来装饰最具有优良传统的瓷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作为陶瓷美术工作者,除了要对料性、对瓷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之外,还必须熟谙国画用墨用色的技法。”刘氏画桃花风格独特,技巧孤绝,是鉴别其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
题识印款
刘雨岑的书法结体平稳,意度雍容,以行书题款,少见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雨城”、“刘雨岑写”、“澹湖渔刘雨岑写”或长题款“澹湖渔刘雨岑写于珠山觉盫暖风和窗下”、“澹湖渔刘雨岑写新罗山人大意于珠山觉盫之南轩”等。
常见印款为:“玉成”、“雨城”、“雨岑”、“平氏”、“竹”、“人”等。
刘氏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好用“竹”字印,王锡良先生曾问何故,刘曰:“吾好竹,竹字写成印章好看,就此而已。”曾有人对此不知,错认“雨”字,此印与刘氏姓氏无关。
刘雨岑先后用过“刘玉城、刘雨城、刘雨岑”三个名字。从其作品分析和其子刘平先生回忆,“刘玉成”是刘氏父母所取原名,主要用于就读江西省立甲种陶瓷工业学校之前和就读期间;陶校毕业后到景德镇画瓷初期用“刘雨城”;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并用“刘雨城、刘雨岑”;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只用“刘雨岑”。把握刘氏姓名沿用的年代,在鉴定其作品时,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笔墨(料)特征
刘雨岑以画花鸟著称,不局限于专画某物,画路较广,存世之作较多。20世纪30、40年代的花鸟画,传统风格突出,50、60年代的作品融入了装饰性特点,目前模仿品以30、40年代作品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刘氏花鸟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早期作品,多以兼工带写的手法完成。画面严谨,清丽韶秀,禽鸟的用笔尤为精致,有的接近工笔一路。画花叶时却能稀处补枝,密处缀英,叶子的深浅、浓淡、枯湿等,力求生动有变化、有韵味,设色秀逸,处处可见匠心。
二是20世纪50、60年代作品写意性较强,画面更简练。如50年代画于景德镇陶研所的花鸟四方笔筒,画面构思精巧,笔法写意,花鸟和蔬果笔墨纤秀工致,格调清新雅致,有任伯年遗风。另外,他在50、60年代的作品,还特别注重画面与器形的结合,其中不少画面是画于“开堂子”里面。
三是刘氏画禽鸟的灵动性特点显著,精细之中不刻板,笔情墨趣颇足,又能较好地把握粉彩料色的肌理变化,用以表现禽鸟茸毛的质感。如20世纪40年代所画的《暖春图》,画面中心绘一窝小鸟嗷嗷待哺,鸟的茸毛惟妙惟肖。还有《竹篱麻雀图》中的三只落篱麻雀,顾盼生姿,以工笔手法表现得细微生动,意趣渺远,妙诣独到。而模仿品的笔法稚嫩、潦草、浮躁。刘氏笔墨之精妙,绝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如以模仿占占与扫中刘氏作品真迹对比,以上几点—睹自明。
从设色来看,一是花朵双勾填彩,敷色娇美鲜丽,叶子正侧疏密有变化,色彩丰富,勾勒挺劲;二是秀石以扁笔斧劈皴表现,敷染淡青,讲究冷暖;三是与主画面相配的数朵闲花、几片竹叶以及随风青草,总是略施淡彩,以求傅色典雅、清新、明净,达到轻拂丹青、以素净为贵的画境。而模仿品设色平板,染色少精妙层次变化,特别是色彩的冷暖过渡,不具渐次之微细变化。
另外,刘雨岑创立了“水点桃花”技法,画花时用含有色料的水笔,依次点染在相应大小的“玻璃白”底色上,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韵味。刘雨岑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研究任伯年的笔墨技巧,他娴熟地运用粉彩彩料,掌握油性特点,在坚硬光滑的瓷胎釉面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韵致。他在文中写道:“记得过去,我在瓷上表现桃花时,由于对料性掌握得不够,以玻璃白掺染洋红点出桃花,烧后成色发乌,后来经过反复试验,采取先以玻璃白作花,再在其上以洋红点出的办法,才得出国画桃花的效果来。由此可见,要用祖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国画,来装饰最具有优良传统的瓷器,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作为陶瓷美术工作者,除了要对料性、对瓷画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之外,还必须熟谙国画用墨用色的技法。”刘氏画桃花风格独特,技巧孤绝,是鉴别其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
题识印款
刘雨岑的书法结体平稳,意度雍容,以行书题款,少见长篇题款,一般都是题写一两句诗文后,再落干支姓名款。
常见落款为:“雨城”、“刘雨岑写”、“澹湖渔刘雨岑写”或长题款“澹湖渔刘雨岑写于珠山觉盫暖风和窗下”、“澹湖渔刘雨岑写新罗山人大意于珠山觉盫之南轩”等。
常见印款为:“玉成”、“雨城”、“雨岑”、“平氏”、“竹”、“人”等。
刘氏20世纪50、60年代的作品,好用“竹”字印,王锡良先生曾问何故,刘曰:“吾好竹,竹字写成印章好看,就此而已。”曾有人对此不知,错认“雨”字,此印与刘氏姓氏无关。
刘雨岑先后用过“刘玉城、刘雨城、刘雨岑”三个名字。从其作品分析和其子刘平先生回忆,“刘玉成”是刘氏父母所取原名,主要用于就读江西省立甲种陶瓷工业学校之前和就读期间;陶校毕业后到景德镇画瓷初期用“刘雨城”;20世纪40年代末期和50年代,并用“刘雨城、刘雨岑”;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末期,只用“刘雨岑”。把握刘氏姓名沿用的年代,在鉴定其作品时,是断代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