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以来的陶瓷生产和外销
唐王朝及五代生产烧制陶瓷的窑场有十几个省,50多个窑场。唐代的都城长安,由于各国来往的人多,也就理所当然的形成一个国际性的陶瓷集散地。唐、五代的陶瓷出口除政府对外国的赠赐外,主要是民间贸易,部分瓷器是外国商人向我购买后运出去;部分是国内商人运往各国销售谋利的贸易活动。唐、五代的外贸运输路线是用陆路、水路进行:
(一)陆路上用人力、骆驼作运输工具出西北往西亚、西欧各国进行贸易。
(二)海路上用船作运输工具,从东南沿海出太平洋,当时到达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等国家。以上这些国家都出土过唐、五代烧制的青瓷、白瓷、彩陶碎片。如1974年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出海口处发现一艘沉船,出水了几百件越窑青瓷和长沙窑的青釉褐彩器、黑釉器等。同时发现一块刻有“乾宁五年”款即898年 的方砖,足以证明这是一艘唐代的船,准备在明州宁波市 转海船去日本或朝鲜时遇难沉没。
入宋以来,官方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明州宁波 、杭州、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直接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由于奖励外贸,宋王朝获利也随之逐年增加。
海上贸易的增长,导致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使当时的民用船只已可载重二千斛。并且设备齐全,包括:抛锭、起锭、驾驶、转帆、测探、指南针定船向等部件,可远涉重洋进行贸易。由于宋王朝重视海外贸易,把对外贸易的税金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收入。因此,宋代制瓷工艺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先后形成了北方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龙泉窑系、景德镇青白瓷系。同时还出现了为宫廷烧制专用瓷的名窑。使当时全国各地烧制瓷器的窑场猛增至130多个。这些瓷窑系所形成的“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完全是宋代瓷业市场的竞争结果。在当时,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一代名窑“越窑、邢窑”从此渐渐湮没无闻,成为历史的陈迹。
宋代与海外进行瓷器贸易的国家有:日本、朝鲜、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坦桑尼亚及东非。贸易品种有:越窑系青瓷,龙泉窑系青瓷及白瓷、青白瓷、还有黑釉、褐釉、绿釉、三彩等生活日常用品。
元代较宋时的海上贸易更是有所扩大。元朝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至元廿一年,元朝政府将海上贸易变为官办,由政府出资金备船只,招人经营,所得利润七、三分成,官府得七,经营者得三。同时政府出告示“严禁民间私自贸易”,但由于瓷器贸易高额利润的吸引,根本就无法禁绝民间贸易活动。当时是形成了“官营、民营”并进的瓷器海外贸易局面。
对外贸易需求量的增加,促使元代瓷器有了更大的发展。除在前代的基础上仍生产传统的品种外,江西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还采用瓷石加高岭土,创出了“二元配方”法,提高烧成温度,减少瓷器变形,而烧出了颇有气势的大件瓷器。加上宋末元初的战乱,导致北方各窑的大批技术人员逃入南方,使景德镇的技术力量大大提高,创出了新的品种:釉下青花器、釉里红器,卵白釉、红釉、蓝釉的烧制成功,标志奠定了景德镇日后“瓷都”地位。
元代的海外贸易,通过广州、明州、杭州、泉州等港口,把瓷器运往世界各地。当时贸易的品种有:龙泉窑系青瓷、景德镇系的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还有东南沿海浙江、福建、广东 各地大批窑场所烧制的仿龙泉瓷、青白瓷、青花瓷等品种。这些仿制瓷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元代与之贸易的国家有: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伊朗等国家。以上各国都出土过元代的各类瓷器碎片和拥有完整的元代瓷器。
元代的海外贸易在数量上比唐、五代、宋代时大得多,主要原因是元代的“海上贸易船”的载重量比唐、五代、宋时大几倍。例如:1976年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水的沉船,是元代从我国驶往朝鲜的船只。当时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其中有3千多件龙泉青。1997年在木浦市附近海底,又再次发现一艘我国元代的沉船,出水了一万多件瓷器,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
明、清时的瓷器贸易较之唐、五代、宋、元代更是空前活跃和扩大。在当时已发展到由外国商人出纹样,出图纸,由窑场按图纸纹样进行烧制各种各样瓷器的合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