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甘肃彩陶特征及鉴定方法






[日期:2013-08-14]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作者:赵建龙 [字体: ]

  甘肃彩陶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以来就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概念而论,主要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而马家窑文化又被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又被分为齐家坪类型、皇娘娘台类型。辛店文化又分为山家头类型、姬家川类型、张家嘴类型和唐汪川类型。四坝文化又可分为东灰山类型和火烧沟类型。而后又在甘肃东部发掘并增添了仰韶文化的大地湾一期类型、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大地湾四期(石岭下)类型等,这些都是“甘肃彩陶文化”的组成部分。

  当前正值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使得许多人对我国古代艺术品开始鉴赏与收藏,从而引发了各类名优文物的复制造假和鉴定赏析等工作的蓬勃兴起与发展。换言之,复制造假(赝品)的兴盛也就必然地促使其鉴定、鉴别事业的兴盛与发展,也可称之为“与时俱进”。但是,现如今的发展趋势却是收藏事业的发展快速而迅猛,鉴定事业的进展相对滞后。过去所兴盛的古玩界也不外乎金(铜)玉、陶瓷、木器、字画等几大类,相对而言,陶瓷中的陶器部分是过去古玩界较少涉足者。而在今天的古玩收藏界却充盈了为数可观的彩陶和陶制艺术品,特别是最具盛名的甘肃彩陶首推为收藏爱好家的独衷之物。所以,对甘肃彩陶的鉴别和鉴定也就无形中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对甘肃彩陶鉴赏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供诸位同仁参考。

  甘肃彩陶虽说类型很多,造型和图案花纹繁杂,但处于当今收藏热点者还是以马家窑文化为主,其他文化的彩陶艺术品虽然也有之,但所占份额或比例还是较小的,现就以马家窑文化为主表述一下甘肃彩陶的主要文化特征及其鉴别方法:

  首先是其陶质、陶色以及制陶方法。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一般来说都是细泥红陶和泥质红陶,这种红陶一般人们习惯称其为砖红色,较晚一点或称作橙黄陶,特别是马家窑文化时期多为橙红色陶,但也有一些属于红陶者,只是没有仰韶文化的那样红罢了。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阶段多见有泥质红陶或橙黄陶上施以红陶衣而后画彩的现象。更晚一点的辛店彩陶也多为橙黄陶或施红陶衣的做法,惟不同之处就在于辛店文化的彩陶是饰于施有陶衣的夹砂陶之上,因这一时期的陶器基本上都是夹砂陶,如果见是泥质陶则要考虑是否是赝品。无论何种陶质、陶色,关键在于要了解当时的制陶技术和方法,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判定当前这件器物是怎样做成的,自然也就无法判定其陶器胚胎的真伪,对彩陶器的鉴别和鉴定也就成了一大障碍。另外在民间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用鼻子去嗅其气味,新做的陶器有一种经火烧过的陶土清香味,而古代陶器却有一种陈旧的腐朽或腥臭味。这种方法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参考和加以利用的鉴别方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东部即陇东地区及陕西、宁夏一带,一般可分为前仰韶的大地湾一期、仰韶早期的半坡类型、仰韶中期的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晚期的大地湾四期(石岭下)类型。大地湾一期为灰夹砂芯红皮陶,其内外两层细泥为红色,中间一层夹砂灰陶,且采用内模敷泥法的制陶工艺制作出器形。仰韶文化的彩陶多采用细泥红陶,但早期阶段也还是大量延续使用前仰韶时期的内模敷泥法工艺制作陶器,致使这一时期的陶器胚胎厚薄均匀,浑圆而光洁。到了仰韶文化中期以后,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的制陶方法才逐步地兴盛起来。虽说制陶方法的改变促进了陶器制作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制陶转盘转速较低的缘故,陶器胚胎的厚薄就不那么均匀了,外表虽然打磨光洁,而内壁却因为修整或拍打留下了许多刮削和拍垫的痕迹,这就是与当前快轮制陶技术最明显的区别。所以,无论仰韶文化还是马家窑文化(包括半山、马厂类型)它们都处于原始的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阶段,其内壁必然是不平光的(图1)。也就是说,只要其内壁比较光滑或有手指、毛质物等轮旋的遗留痕迹,则可初步判定为赝品。那么,器物是假的图案自然就不用去考究了,“皮之不存则毛将焉附”。

图1 马厂类型制陶痕迹

  其次是花纹、色泽以及绘制技术。对于仰韶文化来说主要图案是鱼纹和三角纹,中、晚期则主要是弧边三角纹组成的构叶或旋涡纹,但是,其图案花纹是烧制前画上去并加以打磨的,所以,其不仅光洁艳丽,且水洗手模不掉色。另外,一般其彩陶是相互套摞烧制的,故在盆、钵类陶器的口沿内也有同类陶器花纹的挥发印痕。再则,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色彩粗看上去似乎是黑色,其实它并非是墨黑,而是夹有红色的一种黑褐色。这种黑褐色经研究它是氧化铁和氧化锰的显色。红彩则是三氧化二铁(Fe2O3),实属赤铁矿石粉的褐红色。

   而对于甘肃西部的马家窑文化来说,自马家窑类型到半山、马厂类型阶段,也还是一直在使用着泥条盘筑和慢轮修整的制陶技术。彩色花纹的绘制也主要是以氧化铁和氧化锰的显色。黑色彩主要是以氧化锰(MnO)的显色并含有少量的三氧化二铁(Fe2O3)。红彩则是三氧化二铁为主,含有一定数量的氧化锰,实属赤铁矿石粉的褐红色(图1-图4),偶然也见有使用赭石色者,但还未见有使用朱砂者。另一方面在马家窑类型阶段彩陶花纹多为黑褐色彩,主体花纹为旋涡纹、波浪纹和平行线纹。并且,彩陶器物多为细泥红陶显橙黄色,这和烧制火候有着密切的关系,陶器表面也打磨得十分光滑,其绘画精细。所以,黑褐色的彩陶花纹被衬托得格外绚丽耀眼,故有人将其称之为彩陶文化的顶峰阶段。而到半山、马厂类型阶段虽说彩陶花纹更加复杂和密集,主体花纹为旋涡、锯齿、网格、四大圆圈、大折线、蛙纹等,并多为黑红两彩互相争斗或相互衬托。争斗者,是指红彩填黑或黑彩填红。衬托者,一般是在红彩衬底上绘制黑色花纹。这里所说的无论是黑彩还是红彩,它们都并非是正黑或正红,正如前面所说,它们都是黑里带红,红里带黑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工艺比较粗,彩陶多为淘洗不净的泥质,表面打磨又不太精细,特别是马厂类型阶段,陶器表面多见有砂眼,所绘之彩也多不见打磨,所以其彩绘常见附贴在陶器的表面,故而,虽说其繁缛却不耀眼,到了晚段则更加简捷而粗犷。因此,一般都认为马厂类型阶段是甘肃彩陶的滑落时期。可是它们的彩色却还是经过烧制窑变显色的(图2),很少有后期绘制的。这也是区别于后期仿制品的一大特征。而齐家和辛店等较晚期的文化类型,却常见有陶器烧成后再绘制彩绘的现象,这类后期绘制的彩陶花纹,就容易被水洗掉,因此要特别注意和小心。但辛店文化无论彩陶或是素陶均为夹砂陶,不同之处就在于彩陶的夹砂较少些,且表层多施陶衣,红、黑彩绘在陶衣上。 

图2 马厂类型烧前绘彩

图3 马厂类型彩陶壶

图4 马厂类型彩陶壶

  如对以上各个阶段的彩陶进行真伪的鉴定,除从器形和陶器制作方面鉴定外,还得从彩绘的色泽和制作手法上加以区别或鉴定。值得注意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复制和仿造的彩陶多为模制或快轮制造的小型器物,彩色也多为墨汁绘成,因而其花纹漆黑且易于脱落或被水洗掉(图5)。二十一世纪以来,其仿制的技术和手法也越来越高,不但陶器的形体模仿到原大,而且绘制到器物上的图案花纹以及色彩都模仿得十分相似或逼真,同时还采取一些伪装手段,以便浑水摸鱼。当今市场上所出现仿造最逼真的甘肃彩陶的主要产地就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兰州以西的一些地方。相比之下红古窑街一带所仿的器形较大,还常有一些特殊的异型器。 

图5 早期复制半山类型彩陶

  一般造假所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纯仿制品。是将现在制作并烧制成的陶罐用涂料门市部里买来的铁红和铁黑颜料用胶水调和,然后用当今的毛笔涂绘到烧制好的陶器胚胎上,虽说水洗不易脱落,但是陶胎是如今的快轮制作的,器壁厚薄均匀,内壁没有刮削痕或拍压的坑窝,器大而分量较轻,形体也基本完整,内外壁平滑,多以砂纸打磨,因此表面多没有光泽。马厂类型的则不易看到砂眼,而彩绘却浮现在上面,且有一定的胶质光泽,但其彩绘没有被火烧过的现象和痕迹,色彩也不那么自然,有时偏红,有时偏黑,也很少有打红底色的,虽说比较容易识别,但也有许多上当者。还有更甚者追求奇特,造出许多奇异的器形,绘以独特的花纹,以少见、珍稀而取得别人的信赖。

   2.真伪参半。是在当今盗墓者从各个文化时期的古墓中盗出的素面陶罐上模仿绘制当时常用的花纹图案以便高价出售。在这种状况下还时常出现“画蛇添足”的现象。也就是在绘制一些常见图案的同时会有一些别出心裁的绘画师在图案空档处多添上那么几笔,或有更甚者还会把不同时期或不同文化的图案花纹组合在一起以追求奇特性,如圆圈内添加三小圆圈(图6),将蛙纹(神人纹)多填两条腿(图7),或马家窑器物画马厂时期图案者,马厂器物上写满陶文(符号)者等。当然,这种做法更容易漏马脚。稍微有历史文物常识的人就可以识别。但有些模仿绘制的图案粗看上去是十分逼真的,也就是现在收藏界常说的高仿品是很难鉴别的,仅从陶器制作的技术和手法上去鉴定是不够的,也容易上当。必须从多方面去分析鉴别,特别是彩色花纹的色泽和绘制手法是最关键的。

 图6 近期仿制品马厂类型

图7 近期仿制品马厂类型

  3.彩绘色泽的不同。前面已经说过甘肃彩陶的彩绘颜色多不是纯黑色的,而是褐黑色的,因为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三氧化二铁成分,故而其显色呈黑里透红且带有金属光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褐黑色颜料有经过火烧的感觉。特别是马厂类型时期的彩绘,有许多是未经打磨而烧制的,所以彩绘多浮贴在器物的表面,很容易和当今模仿的彩绘色彩混淆,最易分辨的特征是真彩绘是经火烧过的一种窑变色彩。模仿品是在烧好的器物或原始素面陶器的表面直截涂画上去的,甚至有些大意的绘画者,在陶器口、腹部被破坏掉片的地方也画上了图案线条。由于当今颜料加胶的缘故,不能用以往的识别习惯看其颜料是否可以用手擦下来而定其真伪,一般状况下是擦不下来的。 

  4.不同的绘画技术和手法。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除了在一些刻划陶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方面采用刀笔外,其余大部分书写和绘画的工具主要是毛笔,所不同的是由简单到复杂,简易到精细罢了。追朔到甘肃彩陶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和绘画方式等都无一例外地采用“毛笔”作为书写和绘画的工具,或有人将其称之为“软笔”。但从图案线条上分析,它与今天毛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当时的毛笔可能只是将一撮毛简单地绑缚在一根木棍上。由于当时的颜料颗粒较粗,又有一定的浓稠度,为了好掌握绘画线条的均匀度,一般都将笔锋取除。所以,绘制于彩陶上的线条都很粗且又多次进行线段的搭接和涂抹,最细的线条一般都在2毫米以上(图4),起笔和收笔都很钝。而如今的颜料颗粒较细,笔锋做的也较细长,所以绘出的图案线条都是较为细长的,起笔的笔锋也是尖细的,特别是半山时期的锯齿状花纹中的三角形齿纹尖部都很尖细。而且粗条纹带上常见有毛笔干枯时划下的丝状线条(图7、图8),这在原始的真实陶器花纹中是不见的,一般受摩擦和腐蚀的自然脱落现象是呈斑点状的(图3),不会呈条丝状的,因为这和当时的涂色很厚重的缘故有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生产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绘画工具和手法都相对简陋和粗疏,所以,绘制出的图案花纹之线条粗细、宽窄以及长短、弯直等都不那么十分地规整。而当今的仿制品则由于生产工具和材料的先进,不仅器大而轻,而且绘制的图案花纹都比较规矩和匀称,没有古代人们那种粗狂豪放的风味和自由善变的手法。其所谓善变是对一些布局不合理和空白处的一种填充方式,并非今天仿制者的刻意追求特殊而画蛇添足者。

图8 近期仿制品马厂类型

  当今造假的手法还有以下几种:

   将两件残器粘接在一起。或用一半真品嫁接一半赝品组成一件完整器。

   在新制做的陶器上画上彩绘后,故意将其口沿或底部打破一点(图7、图8),或是在器物的腹部钻眼打孔,以示发掘出土时的不小心所致。

   在新制做的陶器在烧制以前特意将其腹部压一个坑窝,烧出后再绘上彩绘,以示原始社会制陶技术的不足来充当真品。

   将新制做的陶器故意打碎再作粘接修复,用来冒充真的在盗掘出土时已破碎后经修复的,来取信于大意者。这类器物一般是不会缺少陶片的。这在我们专业人员清理和修复破碎陶器时一般情况下也是很难做得到的,似乎表明盗掘者比专业人员还细心。

   将新制作的陶器经绘彩后埋入土中用酸、碱性溶液处理过,再行销售,以腐蚀的痕迹来取得购买或鉴定者的信任。

   还有一些是在假陶器的里外涂以黄泥来做旧(图6),以冒充出土后未作清洗的见证等。

   总而言之,收藏之风盛行,专业的鉴定人员和鉴定机构又比较少的情况下,一些爱好收藏者,务必慎而又慎,特别是那些初入道者,更要倍加小心才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