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做德艺双馨的传承人——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孙立新的“艺术人生”






[日期:2015-01-29]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作者:胡康林 [字体: ]

    盛世中国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其他陶瓷艺术家一样,景德镇孙公窑掌门人孙立新取得的陶瓷艺术成就也得益于国家的稳定富强。在传承孙公窑上,孙立新立誓要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人,不仅要教会后人技法,更要教会他们做人,成就自己的“艺术人生”。

    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孙立新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签约的著名陶瓷艺术家

    清贫的“艺术人生”

    见到孙立新是在全国主流媒体、知名博主瓷都行期间。在他的工作室,孙立新与江西网络台记者畅谈了他的“艺术人生”。

    孙立新的工作室,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而是普通到只是一套仅铺了地板砖的民居,甚至连防盗系统都只是靠门前养的一条狼狗来“撑场面”。

    孙立新评价自己说,自己是景德镇最穷的大师,但自己很知足。“早几年我就没去赚钱,一直在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现在我也不愿意去花那些时间赚什么钱,钱够用就好,我只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在别人赚钱的时候,我把时间给了家人,周末会陪家人去公园。每个人得到的不一样,他们得到的可能是财富,而我得到的是和我家人共享的时光。”

    谈起自己的这种心态,孙立新感恩于爷爷与父亲的教诲。

    “九几年的时候,我在厂里上班,也会在外面帮别人做陶瓷赚外快,我爸爸知道了就说,他是共产党员,我不好好上班去赚外快,给他丢脸。所以,从那时候起就不再赚外快,把钱也看的不那么重。”

    孙立新说,不仅是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也不主张以艺术赚钱。“我爷爷说学艺术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钱够用就行。”

    除了懂得知足,孙立新还经常会做一些好人好事来教育自己的学徒和孩子。

    “我之前在文化产业中心打过工,我自己的作品卖了20万,我一分钱都没要,因为当时单位资金紧张,我要把这个钱拿了,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所以我就把这个钱全部给了单位给职工发工资。”

    在雅安地震期间,孙立新还召集了几名大师拍卖自己的作品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接下来,他还想准备建一所希望小学。

    曲折的学艺生涯

    孙立新说,自己走上陶艺之路,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念书不争气,另一方面也是深受父亲影响。

    “我小时候不爱读书,很调皮,所以父亲就让我学陶艺。经常待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一些。”

    如今,孙立新从艺30多年,画技精湛,其父孙同鑫更是擅绘泼墨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然而,现年41岁的孙立新说起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严厉管教,仍是一脸不服气的神色:“父亲总是批评我,把我贬得一塌糊涂。”

    1980年12月,在父亲的争取下,孙立新获得了父亲所在的红旗瓷厂的一个入厂指标,13岁的他成了厂里最小的工人。

    “我要坐厂里的班车去上班,大人都同我开玩笑,不让我上车,因为他们不相信我小小年纪就成了他们的工友。”孙立新回忆说。

    “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厂非常红火,福利好,名声大。能在国营瓷厂谋一个编制,一点不亚于现在政府部门公务员的铁饭碗,很自豪。”孙立新说。

    入厂头三年,孙立新是学徒,每天都要提早一小时上班,为师傅们烧水、泡茶、扫地、擦桌子。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这些都是学徒应尽的本分。做完这些杂活后,他才开始练习陶瓷制作的基本功——学画线条。

    1984年,师从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傅周海老师,慢慢对艺术品有了独到的鉴赏能力。

    说起自己的求学之路,孙立新用“曲折”来形容。“我跟了好多师傅,今天这个明天那个,什么都在学,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去深圳打工了。”

    谈起1993年开始在深圳打拼的日子,孙立新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并将那段经历称为“游学”。

    “在深圳打工的时候,我试着将自己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做出来,每个月做四五件,能赚500多元,当时这可是一大笔钱啊。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我意识到瓷器市场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日用瓷器不再是市场的垄断者,那些拥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现代陶瓷正在悄然走进寻常百姓家。”

    看到现代陶瓷的前景,孙立新很兴奋,恨不得马上带着自己的发现和理想回到景德镇,开始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1998年,孙立新离开深圳回到景德镇。那一年,他祖父去世了。带着老人的期望,孙立新继承了“孙荣记”,为纪念祖父,将其更名为“孙公窑”。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孙立新青花釉里红作品《花开富贵图》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传承孙公窑技艺

    回到景德镇的孙立新,带着在南方打工赚来的第一桶金创办了“孙公窑”陶瓷研究所,从事现代陶瓷的制作。

    说是研究所,“孙公窑”看起来更像是孙立新曾祖父经营的“孙荣记”作坊,租用的是原红旗瓷厂的食堂,陈旧的工作室里堆放着工具、坯件以及成品和半成品,主要设备是花4万元购买的一座燃气窑。

    “孙公窑”的特长在于瓷器的精美绘画既延续古代的经典图案,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使得当时的孙立新小有了一番成就。

    “我外出打工,不纯粹是为了赚钱,还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工业间谍,不断偷学人家先进的管理、工艺和生产方式。回到景德镇我就做现代陶艺方面,97年左右在景德镇已经小有名气。”

    孙立新说,当时他想把孙公窑做成一个世界级的陶艺基地,一个展示大量设计新产品的窗口。“在孙公窑,我引入了深圳的管理模式,陶瓷烧制有很多工序,哪道工序出了问题就由负责这道工序的师父负责。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对职工实行问责制。”

    孙立新的“深圳式管理”一开始就碰了钉子。“在景德镇做事靠友情而不是靠制度。来我这里的师傅都有些资历,如果我指出他们哪里做得不好,他们会觉得没面子,不仅自己不改正,还和其他工人们串通起来不干了。”他回忆说。

    而“孙公窑”也和其他手工作坊一样,在市场大潮中摇摆。

    2001年,制作现代陶艺制品的“陶吧”流行,“孙公窑”也改做现代陶艺。2003年,现代陶艺制品滞销,“孙公窑”又回到复古路线,孙立新也重拾自己的专长——青花瓷的设计和绘画。

    现在,孙立新似乎找准了方向:“景德镇要复兴必须经过两场革命:一个是思想革命,提高工匠对世界、对市场、对生存方式的认识;另一个是工业革命,既原材料的改良和工业化生产。”他说。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孙立新青花釉里红作品《硕果丰收图》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追求德艺双馨

    现在,名声在外的孙立新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每天除了和家人走在一起,闲暇之时他也常常在反思。

    “我现在想我要以什么心态去画一件作品,如果是为了任务去画,那肯定是带有功利性的,所以我选择了随心创作。”孙立新说,现在他画一件作品全看个人的时间,有时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一周,有时甚至需要一整年。

    “我现在有很大的责任感,我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要让自己的能力对得起‘大师’的称号。”

    孙立新说,他希望自己做一个德艺双馨的人,如何做到德艺双馨,孙立新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把自己的心态、行为修行好,然后也要把自己的技艺修行好。

    目前,孙立新已经带了两个徒弟,而且自己的女儿对这门技术也很感兴趣,所以会让他们继续传承。

    而对他们的教育,孙立新认为,要把技法和做人相结合,融会贯通。

    “我的老师以前教我,说一流老师教你钻研技术,最笨的老师教你死背技法,最聪明的老师是教你艺术人生。”而孙立新则选择了艺术人生。

    孙立新说,现在很多师傅带徒弟,是教的技法,但没有教徒弟如何做人。

    “其实做人重要”,孙立新说。

    孙立新,1968年生,江西丰城人,景德镇陶瓷世家“孙公窑”第四代传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副馆长,景德镇市艺术家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孙立新的祖辈、父辈皆是技艺精湛的陶瓷艺术家,他自幼秉承家学,12岁即随父亲孙同鑫学艺,受到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的熏陶。1987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后,于北京画院进修,曾师从程曲流先生专习西画;又向画家傅周海先生研习中国画,主要制瓷技能则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熊钢如,又得益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教授和著名画家,禅师刘占江先生的指点。受家风濡染,深得真传,加上他不仅接受过正规学府教育,而且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因而能荟萃诸家,熔铸而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孙立新的陶瓷作品曾获得国际,国内各类奖项30多次,主要代表作被国内外的美术馆,艺术馆收藏,赢得了广泛好评和众多荣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