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是我的老校友,1978年他以河南省“素描状元”的身份一举考入中国陶瓷艺术界最高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一代精英群体“老三届”中的一员。在读期间,他受教于周国桢、尹一鹏等多位艺术名师,由此得以尽情地汲取艺术的养分,自由地徜徉于陶艺的海洋中。他所学的雕塑专业,不仅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王牌专业,同时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特色专业,加之得到名师的耳提面命,为李明以后的陶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陶瓷艺术如繁花般绚烂多姿,尤其是宋代的五大名窑,更是广为人知。自元明以后,虽然呈现出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但洁白细腻的定窑、价值连城的汝窑、青翠柔美的哥窑、自然雅致的官窑以及绚烂夺目的钧窑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继承者们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与创作能力。
北宋钧瓷之美有二:其一,釉色艳丽夺目,在当时一片素洁雅致的青白釉色中,以紫红、天蓝、月白为特征的钧瓷显然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其二,器型稳重大方,受当时审美风范的影响,钧瓷的造型多见盆、盘、钵等日用器皿,其边线挺拔有力,弯角转折,力道匀称。在钧瓷的传承过程中,日用器的设计与制作生产始终是其主要的内容,究其原因,当受两方面因素影响:首先,钧瓷的釉色厚重且具有特殊的肌理效果;其次,富含铁元素的泥料发色深沉。这两个特点直接决定了传统钧瓷的造型特征。但是,这也像双刃剑一样,一方面造就了钧瓷的辉煌,一方面却也制约了钧瓷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钧瓷的继承者们就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尝试改良与创新,其中不乏成功者,在我看来,李明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作品《达摩哺雀》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李明的作品以泥塑人物为型,以钧瓷釉色来装饰服饰部分。在其所做的人物作品中,无论是头身比例,还是神态动作,均明显地显示出他扎实的造型艺术功底。观其作品,虽然在造型上几乎未见装饰,但都具有生动传神的面部表情,特别是这些人物面部蓬松的胡须,更是充满了艺术的美感与激情。与刻画细腻的头部相比,李明在人物肢体部分的描绘则显现出率真的简约与质朴,再复杂的动态也仅以寥寥可数的几根线条进行概括,言简意赅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仔细地思考后,我不禁惊觉,原来这种繁与简的对比正是李明的创意巧思,钧釉的特殊色彩与厚重的质地恰好与人物简洁的身姿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一大块覆盖着釉面的部分又与裸露的头、手形成了质地上的对比,如果把釉面上丰富的肌理效果看作是一组平面装饰细节的话,那么,面部的须发眉眼则成为了一组立体的装饰细节,这两者之间又形成了一种空间对比。总的看来,正如人们称赞诗歌韵律之妙时所用的“一咏三叹”所指,李明的钧瓷、陶瓷雕塑作品也在这三大对比效果中获得了艺术效果的升华。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钧瓷作品《钟馗》
在中国的古代画论中,人们多次指出“绘事之难,难在人物”。这是因为,作为人们最为熟悉的艺术表现对象,人物题材的刻画不仅要求形似,还要求艺术家能够充分而到位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内涵,即神韵之美,这对于国画家而言都非易事,对于陶艺家而言就更非简单了。要想将粗朴的瓷泥揉捏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不仅要求作者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更要求作者为之注人生动的情思,这种情思绝不是简单地通过一颦一笑来表现的。在李明的禅意人物系列作品中,人物也许并无任何夸张的动态表情,但一个轻微的转身,一个浅浅的微笑却无不在向观者表述着淡泊而祥和的禅韵禅味。看他的作品,我常常会被人物的表情所打动,不禁随着人物静思默想,想过之后,却不由得哑然,我究竟是在感应瓷塑人物之思,还是李明之想。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李明钧瓷作品《大肚罗汉》
中国的陶艺创作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根植于陶艺家内心的创新精神就是我们得以胜利前行的基本保障,祝愿李明先生能以敏锐的洞察力与艺术感悟力,为我们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生命力的钧瓷新作。
宁钢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
201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