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文物修复师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职业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宁夏博物馆,有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她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40年,是宁夏地区文物保护、文物修复的“元老级”专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来看看那些历经岁月磨砺的文物是怎样在她手中重现光彩的。
在宁夏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里,俯首之间全是珍品,一件文物从地下出土到展览参观,都要经过文物修复师的清洁和修复。一枚长针、一把镊子、几瓶药水,这些天王萍老师忙碌在文物修复室里,像“文物医生”一样,耐心细致地修复1986年在拜寺口双塔出土的西夏朱漆彩绘木座椅。
1976年,因为喜欢文物,本是化学老师的王萍应聘到宁夏博物馆,做起了文物修复工作。在一间7平方米大的实验室,创办了宁夏博物馆文物保护实验室。不是科班出身的王萍,每天的工作是从清理文物库房开始。1985年,王萍第一次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历时8个月的专业系统培训,让王萍成为宁夏第一代专业文物修复师。1986年,新华街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七尊鎏金青铜佛像。
当时的宁夏博物馆虽然有文物保护实验室,但是缺乏专业的修复工具和材料,经过几番周折,王萍找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借助他们的实验室,进行专业的鎏金青铜佛像修复。虽然修复过程困难重重,但王萍的心血没有白费。1987年,经过修复的西夏鎏金青铜佛像赴日本参展,让国内外的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到西夏文化。
文物修复既要懂得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石刻、色彩、金属工艺学和化学,又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文物修复工作属于冷门行业,待遇不高,在宁夏,很难招到专业的文物修复师,只能以师傅带徒弟,以老带新,手把手地去传承技艺。2001年,55岁的王萍到了退休年龄,可是由于博物馆缺乏文物修复师,她也不愿放下从事半生的事业,继续做着文物修复师的工作。2005年到2007年,王萍先后两次突发心脏病,但每次都是前脚出院,后脚就回到工作室。
40年间,王萍老师用双手丈量朔方古今,触摸宁夏历史。用一颗寂寞“匠心”让万余件文物重获新生。近年来,王萍老师曾先后主持由国家文物局立项的《明代贴金铜佛像的保护》等课题,发明《可抽取画轴的画幅》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并获得了国际发明金奖。近期,她正在主持修复西夏唐卡和西夏铁器。
王萍老师说,做文物修复工作,一定“不能烦”。我想,这种“不能烦”,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倾注的是时间、是精力,更是情感和风骨,而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