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中国陶瓷的鼻祖;青瓷,贯穿着整个中国陶瓷历史。而在烧制青瓷的各大窑口中,龙泉窑所特有的粉青、梅子青、以其有色如凝脂、似美玉、像翡翠而令人拍案称绝,叹为观止。龙泉青瓷特有的釉色,是其他窑口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在当今龙泉青瓷艺术大师中,有这样一个人,他胸怀博大,却毫不张扬,在举手投足间,彰显与众不同的气度和风范;他参与、见证了当代龙泉青瓷的振兴和发展;他在继承和创新龙泉青瓷工艺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
1935年生,江西分宜人。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93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夏侯文的作品线条简练,优雅大气,整体造型巧妙,强调局部图案装饰效果,精细的刻画又融合在简练而明快的现代造型里,使龙泉青瓷在继承千人古朴凝重风格的基础上向隽永精巧的现代艺术延伸,广为陶瓷爱好者及收藏家青睐和珍藏。他从事陶瓷艺术四十多年来,先后有十余件作品被国家珍宝馆,三十余件作品在国际博览会和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奖,并多次选送出国展出,深博好评。
夏侯文的精彩人生
上世纪60年代,刚进入而立之年的夏侯文,以他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学习所打下的扎实的艺术功底,在龙泉瓷厂潜心研究,开发设计出五大类17件(套)新产品,使龙泉青瓷第一次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圆满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中国赴挪威现代陶瓷展展品的设计制作任务。
70年代,已是不惑之年夏侯文,为突破龙泉窑瓷器固有的厚胎、厚釉、单色彩的原有风格,使龙泉窑瓷器走出传统,走向现代,受命领衔,勇挑大梁,经多年的实验,摸索,攻克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点,终于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青瓷玲珑、青瓷薄胎、青瓷釉下彩三项科研项目的攻关任务,创新了龙泉青瓷的品种,填补了龙泉青瓷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空白。
80年代,步入知天命之年的夏侯文,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下国际市场的需求,他研制成功九十七头影青餐具、哥窑九头小茶具和六十二头葵花餐具,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客户的满堂喝彩。九十七头影青餐具在当年广交会上一炮打响,赢得了马来西亚、日本、巴西等国外客户众多的定单;哥窑九头小茶具参加了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被日本收藏家称赞为稀品而加以收藏,并在1988年“全国轻工出口产品展评会”及1989年“北京首届博览会”上二度获得银奖。
90年代,花甲之年的夏侯文,已是硕果累累,他的突出业绩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经历了漫漫岁月的考验,得到了国际、国内相关权威机构的认可。他的社会知名度越来越大,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如果说,夏侯文从大学毕业来到龙泉进行青瓷研究是如鱼得水的话,那么,经过将近半个世纪泥与火的陶冶,现已年逾古稀的他在龙泉青瓷技艺上则是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了。在艺术创作上,夏侯文已经进入了“澄泥烈焰铸陶魂”的更高境界。
精彩人生背后的故事
说夏侯文痴情于龙泉窑,这里还有这一段爱情与事业艰难抉择的故事。当年他刚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处在闽、浙、赣交界,崇山峻岭中的龙泉瓷厂工作。工厂坐落在一个远离村落的山坳里,开门就见山,出门就爬坡,工厂条件十分简陋,其艰苦环境可想而知,但坦然面对现实,不为生产生活条件的艰苦,全身心地投入对青瓷事业的追求。第二年他回家探亲,家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见面后双方印象都不错。当夏侯文探亲期满要回龙泉时,姑娘向他提了一个人之常情的条件,调离龙泉瓷厂,回江西工作,不然这事就“黄”了。回厂后,他也有过思想斗争,一面是来自家乡的美好姻缘的牵手,一面是龙泉青瓷事业的召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省里组织的接待日本青瓷考察团的任务,活动结束后,日本朋友送他一本龙泉青瓷资料册,上面详细地记载着龙泉青瓷的发展史、古窑址的分布情况以及大量精美的龙泉青瓷的彩图。看完资料,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个日本朋友尚且对龙泉青瓷如此重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陶瓷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个龙泉瓷厂的技术人员,更应为发展龙泉青瓷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经过郑重考虑,他最终选择了龙泉窑,就此开始,他在龙泉青瓷事业上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
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夏侯文
夏侯文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简练、优雅大气、整体造型巧妙,强调局部图案装饰效果。他的作品创意中有写实,也有变形,其含义耐人寻味;其作品造型规整、严谨、秀巧,令人百看不厌。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梅子青双鱼洗》《红色的诱惑》《哥窑龙文盘》《竹节杯》《青瓷釉下彩》《青瓷玲珑》等。
说夏侯文创新青釉瓷,那是有根有据的事情。他在大学学的是美术设计,对于图案装饰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强项。他到龙泉瓷厂干得也是产品设计工作。在43年的设计生涯中,他创作设计的作品有5000余件(套),他的设计即发扬了龙泉青瓷的传统,又不被传统所束缚,使龙泉青瓷在继承了前人古朴凝重风格的基础上,向隽永精巧的现代艺术延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夏侯文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拓展出了龙泉青瓷的一片新天地。
一是注重作品的图案设计。夏侯文创作设计的竹节系列作品图案端庄秀丽,即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又不失明快的现代气息,深受国内外各方人士的青睐。竹节系列作品问世后,远销法国、新西兰、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科威特等30个国家和地区,长期出口达37年,至今畅销不衰。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在他的《瓷国游历记》一书中写道:“我有两件最喜爱的青瓷,一件是竹节笔筒,带有釉下雅致的雕刻竹子图案;另一件是气魄刚健 、带盖的竹节茶杯。每当看到这个笔筒和用上这个茶杯喝茶时,就感到赏心悦目,十分可爱。”
又如他“色胎绘画”的新装饰手法用在艺术瓷花瓶和挂盘系列作品上,给龙泉青瓷带来了新的气息,起到了“画龙点睛”和“锦上添花”的效果。
二是注重釉彩的最佳发挥。他的“青瓷釉下彩”、“青瓷玲珑”、“青瓷薄胎”新工艺是在借鉴和吸收了其它釉种的特点、经过了上千次的试验和摸索后,研制出的一种新的青瓷工艺技术,用新工艺制作出的青瓷新品为龙泉青瓷又增添了一道靓丽的色彩。
三是突破常规,挑战未来。夏侯文对发展和创新龙泉青瓷呕心沥血、执着追求,他大胆打破哥、弟窑不能结合的陈规,创造出哥窑、弟窑相互结合的混合新瓷种《哥窑龙文盘》。该作品融会了哥弟窑相结合以及哥窑肌理绘画艺术,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评价认为“哥窑肌理绘画艺术是创新,是哥窑史上的新纪元。”《哥窑龙文盘》获2000年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志在高远的夏侯文
在龙泉青瓷这片沃土上耕耘了近半个世纪的夏侯文,虽然已是功成名就、硕果累累了,但他仍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还在为龙泉青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继续作这不懈的努力,他要把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青瓷人。
可喜的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几个子女都已经在青瓷行业中初露峥嵘。大儿子高级工艺美术师夏侯辉的作品青瓷镂雕牡丹纹饰花蕾瓶《夺翠牡丹》《花开如意》分别获第二届西博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评比金奖、银奖,作品《青瓷的延伸》获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展中陶杯金奖。女儿工艺美术师廖秀珍设计制作的30余件艺术瓷,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6个,多件作品被各级博物馆收藏。小儿子工艺美术师夏侯水平的作品《牡丹金钟》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银奖,作品《龙纹盘》由中国陶瓷馆收藏。我们深信,夏侯文对青瓷事业的拳拳之心、般般之情一定会在下一代青瓷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扬。对于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陶艺大师,谁敢轻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大师夏侯文,为龙泉青瓷的今天感到自豪;龙泉青瓷,为有夏侯文这样的大师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