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邵士清:淄博陶瓷的根基厚、人才济济






[日期:2010-11-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在淄博有这么一群民间艺人,他们以陶瓷为业,但或许因为条件限制,最终难以步入“大师”的殿堂,但是他们几乎每人都有一项“绝活”。日前,记者在博山区八陡镇见到了这样一位名叫邵士清的老人,1929年出生的他虽然已经年过八十,但身体非常好。

邵士清小时候上过私塾,毛笔字、篆书非常好,他16岁学艺3年出徒,学徒时候在一家小作坊里工作,当时师傅对他非常严厉,一个错误最多说三次,一旦再犯就要挨打。就这样他练成了手拉坯的绝技,年轻时候的邵士清能够拉60cm高的陶坯,他不仅能拉大的,也能在小的工艺品上显出真功夫,他拉的小工艺品直径只有1cm左右。

干了64年陶瓷的邵士清对于陶瓷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女儿邵玉娟告诉记者,父亲最近一段时间不断进行创作,每当创作出好的作品时,他高兴得跟孩子一样;一件作品烧制出来一旦不满意,他就表现得很不高兴,有时会把花好几天创作的作品砸碎。

邵士清说,他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带徒弟,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多次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以及国内各地的手拉坯高手切磋,几乎每次都能为淄博陶瓷争光。尽管手上有绝招,但是邵士清却几次与“大师”擦肩而过。邵士清退休之前身兼工厂管理职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评上,1984年,他退休后,一直为一些私营的陶瓷厂打工,所有作品的知识产权都属于厂家,2007年又一次评选大师的机会摆在他面前,干了一辈子陶瓷的邵士清发现竟然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2009年2月,邵玉娟在自己家里开了一家“陶瓷作坊”,买了窑炉专门供邵士清创作工艺品。

对于未来,邵士清充满了憧憬,他说随着“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的称号逐渐叫响,国家对于淄博陶瓷的发展更加重视,对于他们来说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有真本事总有一天能够被人认可。

对于淄博陶瓷行业的发展,邵士清从一个民间艺人的角度诠释了他对陶瓷的理解,他认为淄博陶瓷的根基很厚,人才资源也很丰富,淄博陶瓷能称得起“当代国窑”最终还是要靠人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