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荣陶瓷艺术品——松鼠
朱正荣在“文革”时期,从上海来到江西农村插队,八年的农村生活,不仅使他锻炼了体质,也爱上了大自然中的小动物,为他今后的陶艺打下了生活基础。1975年,朱正荣考上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在雕塑大师周国桢教授培养下,从事陶瓷动物绘画、雕塑。从1990年开始,朱正荣专攻动物画,以松鼠、小浣熊、小猫、小鸭等动物为题材。为了仔细观察松鼠的生活特性,他养过松鼠,自然就会和小动物产生感情,而感情往往又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朱正荣画的松鼠,精致细腻。形神兼备,既有动物的野性,又有小孩的天真,毛茸茸的小松鼠,灵巧机敏,善良可爱,翘起大尾巴,小眼睛闪着光亮,好像在张开小口和你交谈,真想把它从瓷器上抱下来搂在怀里。还有朱正荣画的小鸭,象婴儿一样充满稚气,圆圆的身体,大大的眼睛,象是在思索。朱正荣的作品《春江水暖》用青花料和高温色釉综合装饰,小鸭、浮萍的点、线面相呼应,以宽阔的空白展现出瓷器的材质美,又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
以动物为题材创作,寄托的却是他对生活、对人间真善美的追求,以及面对世事沧桑的坦然心态。朱正荣的装饰瓶《明月松间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融多种装饰技艺于一体,360度的构图,圆满而简洁,美妙月光下是一个静静的舞台,舞台上欢快的松鼠们演绎着童话故事。朱正荣给小松鼠以拟人化的艺术夸张,大眼睛、小脑袋,加上肥硕的长尾巴,那一丝胆怯、三分机灵、七分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朱正荣以“雏鸭”为题材的作品再次点亮瓷界人的眼。《雏鸭戏水》利用瓷瓶的自然留白来表现水天一色的湖面,一群雏鸭毫发毕现,丝丝见动。
大凡陶瓷釉下综合装饰,多表现写意笔法的山水、花鸟或戏婴.以人色块及高温釉产生的流动表现大自然的雄浑、花卉的朦胧和戏婴的朴拙。朱正荣却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把长于在釉上用上笔表现的雏鸭、松鼠、皖熊、小鷄等形象,移植到釉下,描绘了一幅幅形神兼备的活生生的画面,开创了陶瓷美术又一新天地。
朱正荣在研究许多画家松鼠作品的基础上,着意表现松鼠的情趣、背景、构图、用色均服务于一个“趣”家。而松鼠的趣,集中在硕大柔长的尾巴上。尾活则松鼠活则整个场景都趣味盎然;尾呆则松鼠呆则整个画面都呆滞无趣。然而仅有这种感悟显然远远不哆,如何在陶瓷材质上,尤其是釉下装饰手法上去达到作者追求的效果,正荣摸索了长长一段时间。它的难度在于:大凡釉下综合装饰,多表现山水、花鸟或写意笔法的嬉婴,以大色块及高温色釉产生的流动感表现大自然的雄浑美、花卉的朦胧美和嬉婴的朴拙美。
对动物的热爱,进而产生对它们的感情,这是朱正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灵感之源。在动物系列题材的作品中,朱正荣吸收了前人的技巧,既有民间艺术的“俗”,又有现代陶艺的“雅”。他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小动物的天真、灵性、活泼与恬然自趣。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松鼠是朱正荣动物系列题材中亮点之一。他说:“松鼠明亮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厚实的大尾巴,非常有趣。”通过对小松鼠的仔细观察,他抓住了松鼠的动态特征。为了在陶瓷艺术作品中再现小松鼠的机灵与善良,他把小松鼠外在形象作了艺术夸张,使它嘴巴缩小,眼睛放大,尾巴加厚,突出了松鼠的神情与情趣。
为了表现松鼠绒绒细毛的质感,朱正荣采用“丝毛法”,(把毛笔打扁,擦出质感),实现了动物的形、态、神的完美结合。同时,利用高温颜色的“进窑一色,出窑万变”的窑变效果,来表现松鼠栖身的松树枝干的肌理感,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陶瓷动物装饰的美感,在于艺术家抓住了动物的形体特征,捕捉到了它们瞬息间的愤怒与欢乐,以灵巧的手法,特定的材质、色釉来造型,使人们产生出对艺术的钟情与赞美。朱正荣在画类似题材时,但总是表现出动物的不同情趣。他的《小鸡乐趣图》,在釉下综合装饰瓶上精心绘制六只形态各异的雏鸡,或半开双翅作飞跑状,或伸长颈脖作啄虫状,或卷着小脑袋梳理小绒毛,或大摇大摆,旁若无人…..。在小鸡的上方,他用淡淡的青笔料,点缀出了几束若隐若现的牵牛花,其艺术效果更堪一绝。
朱正荣的简历及作品都被载入数家颇有影响的专业杂志上,如《收藏》、《中国当代陶艺百家》电子画册、《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世界名人录》、《东方航空》等国内外报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有专题报道。在国际国内工艺美术展评中,作品获得大奖40余项。《陶瓷装饰与动物世界的关系》等多篇学术论文刊载于诸学术刊物上。并出版《朱正荣作品》专集贰本,合著《景德镇当代精英五人选》作品集壹本,多次参加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陶瓷艺术展,96年应邀赴韩国及其它地区举办陶瓷技艺讲座和现场表演。从事陶瓷美术创作20多年,具有丰富的创作经验。
有10余件釉下综合装饰及青花釉里红“松鼠”、“雏鸭”作品分别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共中央学校、中央电视台《音画时尚》世界华人协会、日本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等诸多海内外馆藏机构及收藏家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