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异乡人,却意外与青瓷结缘,半个世纪矢志不渝继承衣钵;他半路出家,却触类旁通,开创青瓷新纪元;他年已古稀,却愈加珍惜,老骥伏枥孜孜不倦青瓷技艺传承。
他说,青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它最好的保护就是要做好传承,而且还要有所发展,因为有发展才有生命力。“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传承和创新龙泉青瓷传统技艺。”
他殚精竭虑,苦苦求索,只为让青瓷之花,生生不息。
设计——开创青瓷新世界
初见夏侯文,是在他的工作室。白衬衣,工装裤,坐在工作台前的老人精神矍铄。除去午休的两个小时,朝八晚五是夏侯文雷打不动的创作时间,他说:“做了一辈子青瓷,它早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泉青瓷最早可上溯到三国两晋时期,唐中期至五代开始规模化生产,在南宋和元时期达到鼎盛。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是龙泉青瓷衰败的开始,到了清末民国,制瓷技艺已差不多没落殆尽。
夏侯文不是龙泉人,却烧得一手纯正的龙泉青瓷。他与青瓷的结缘,得从半个世纪前说起。1963年,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夏侯文,被分配到了龙泉瓷厂。“上世纪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五大名窑都在加紧恢复生产,对龙泉窑的重视尤甚。”夏侯文回忆说,当时,浙江省专门成立了“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对龙泉青瓷展开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历史研究、科学测定和恢复试制工作。夏侯文虽然学的是彩绘,但科班出身的他也很快被委以重任,开始进行青瓷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工艺研究。
创新——拓展青瓷新领域
在夏侯文的工作室里,有一间专门的作品陈列室,几十年的作品在这里一一而列。面对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聆听大师把其中每件作品从构思到创作,从失败到成功的故事娓娓道来,就仿佛是开启了一段时光之旅,青瓷发展之路的漫长画卷就在这里悠长展开。当然,不仅是这些。如果你有心,你就一定能看到蕴含在每一件作品里的创新理念。它无形,却一以贯之。“只有创新,才是艺术最好的推动力,没有创新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说起自己在青瓷技艺、装饰上的创新,夏侯文如数家珍。“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说的就是龙泉青瓷的釉色美。
釉色是青瓷艺术形式美的极重要因素。釉色之中包含着窑匠们对大自然独到的感悟。这融合着山水之色、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青绿,一旦沾染附着于瓷器,会立刻提升青瓷的品味。众色之中,尤以“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最为突出。在恢复龙泉窑的努力中,这两大釉色配方一经破解,夏侯文立刻在扁肚瓶上做出了粉青和梅子青相融共辉的尝试。扁肚瓶呈飞碟状,中间一道腰线把瓶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选用粉青釉,下部选用梅子青釉,两种釉色合二为一,效果很是理想。”自此,夏侯文踏上了青瓷的创新之旅。
龙泉窑自古就有哥窑和弟窑两大系统。弟窑以素胎朱底见长,釉面无纹片。哥窑则“紫口铁足”,釉面裂纹,因胎体与釉面的热胀冷缩系数不同而形成“残缺美”,美中不足在于纹片是大小不规则的大小裂纹,分不清纹样和图案。能否注入人为努力,用“哥”、“弟”结合,通过绘画手段,采用不同矿物质作色料,使它们在高温下产生窑变,从而更具艺术吸引力?
经过多年的反复研究实验,夏侯文终于找到了一种既适合哥窑胎薄质坚、釉层饱满,又适合弟窑釉色明澈温润、青翠如玉的中间层胎料和釉料,攻克了工艺上不调和的难关。“原来的瓷人都抱着‘哥’、‘弟’不能结合的旧观念,我的这个哥窑弟窑相结合的新瓷种,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想法。”说起当年试验的成功,夏侯文难掩喜悦。在国内陶瓷界,这被公认为是属于他的创举。
龙泉瓷的最大特点在于釉水的与众不同,也以相得益彰的装饰手法赢得赞美。但作为最主要装饰方法之一的刻花,却因多为短线刻划花纹,而无法表现较强的流畅感和生动性。曾经的彩绘本行在这个时候发挥了作用。夏侯文以自己的绘画基本功,注重用长线条来设计、描绘图案,其线条柔和舒展、刚劲有力,具有饱满的立体感。路边的木槿、栀子,院落垂挂的紫藤,秋空的芦雁,水边的芦苇,目之所接的江南自然景色,都被一一定格在了器皿上:“做出来了,大家都觉得美。可这些东西都并不稀奇。灵感都来自于生活中微小的启发,做艺术,就一定要有发现美的眼睛。”
釉下彩、运用在粉青釉上的点彩、釉上彩,则是夏侯文引进使用的景德镇窑口的装饰工艺。这些非龙泉传统装饰手法的成功运用,扩展了青瓷装饰的表现力,是夏侯文宽广的文化视野的巨大贡献。
传承——青瓷之花永不凋零
在夏侯文的工作台案头,除了瓷胚和各种刀具,最多的就是书。美学的,史学的,甚至是现代工艺学,涉猎广泛,博采各家之众长。在夏侯文眼里,一件青瓷作品的烧制过程有很多讲究,造型、款式、颜色各有侧重,是集中国人智慧之大成,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
其实,通过艺术之美将青瓷带入日用瓷市场批量生产也好,不断推陈出新开创青瓷创作新工艺新手法也罢,夏侯文做的是同一件事——把青瓷之美传承下去。
“大学毕业来到龙泉的时候,青瓷面临的是技艺失传的困境。”夏侯文回忆说,比他早来两年的同志,是凭着几只木桶、一台石磨、两条缺胳臂断腿的木凳和一盏油灯,就开始了恢复龙泉青瓷的工作。他们那一代人的信念,就是要把濒临失传的技艺拯救回来,让龙泉窑火得以千载而不衰不灭,久远恒常。
现如今,顶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光环,如何将被收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泉青瓷继续更好传承,成了夏侯文的头等大事。对年逾古稀的夏侯文来说,传承,是父子家人代代相继的延续。夏侯文的工作室里,儿子夏侯辉正在认真地拉胚、修胚。退休后,夏侯文相继创办了“夏侯文青瓷厂”、“夏侯文龙泉窑研究”。儿子儿媳都是徒弟,亦父亦师,教学相长。他们合作的《红色诱惑》、《双鱼洗》等珍品,被青瓷爱好者奉为珍宝。
传承,也是课堂瓷窑手把手的传授帮带。龙泉职高青瓷工艺专业的所有学生都喊夏侯文作师傅。从设计到制作,从修胚到上釉,从素烧到烧成,只要有空,夏侯文都会去学校手把手指导。“和年轻人在一起,我用经验来点拨他们,他们则是用青春活力来感染我。”传承,更是那一张张弥足珍贵的设计图纸。“科班出身的人,可能会有些‘纸上谈兵’的迂腐,但能通过图纸把自己的创作留下来,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夏侯文的工作室里,整整齐齐存放着各个创作时期的图纸,“通过它们,但凡有一些青瓷烧制常识的人都可以尝试创作、乃至创新。”设计、制造工艺的公开,会不会给自己的创作带来负面影响?夏侯文丝毫不担心:“艺术,我们追求的是经典化的东西,一味模仿守旧是没有出路的。”
在夏侯文看来,经典是积淀下来的、被历史和时间认可的作品,经典化不只是品味历史,更包容当今和未来的创造,它的核心是创造,实质内涵是智慧。“仿古那都是别人的想法,别人的创意,说得不好听了就是抄袭,你自己在哪儿呢?”面对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器皿,他都会认真审视,在他们的作品创意中获得某些启示的同时,汲取创作经验,总结设计规律,糅合于现代创作理念之中,加以改进或提高。他希望当后人面对他的作品,也能有这样的感悟和收获。
绿宝石玉瓷网总经理朱东明,就广大青瓷爱好者所关心的问题,请教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并就龙泉青瓷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与夏侯文大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夏侯文大师作品“龙纹扁瓶”,该作品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编辑: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