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师徐朝兴与现代哥窑瓷器(图)






[日期:2012-07-0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字体: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工艺大师徐朝兴
    五大名窑的瓷器各有特点,而哥窑瓷器可能是其中最有个性的一个:明明是做坏了的瓷器才会出现的碎裂纹,却被它发挥到极致,竟也产生了惊人的美感:粗疏的黑色裂纹闪着幽蓝之光,细密的黄色裂纹晶莹透亮。在“金丝铁线”的纵横交错之间,哥瓷以卓尔不群的“缺陷之美”奠定了自己的名窑地位。

  虽然传世哥瓷的窑口究竟在哪里,依旧是学术界一桩争论不休的悬案,但令人欣慰的事,现代哥瓷并未因此而踯躅不前。相反,在沉睡了七百余年之后,重新焕发生机的现代哥瓷,没有一刻停止过探索的脚步,现代哥瓷的水准也因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是功不可没的一位。

  承接700年前的薪火

  哥窑的窑口在龙泉——对这一点,徐朝兴是深信不疑的。

  很小的时候,他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的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以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他有两个儿子,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父亲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口。哥哥做得比弟弟好,引起了弟弟的妒意。一天晚上,弟弟趁哥哥休息,往窑口里泼了一桶水。第二天,哥哥的瓷器出窑后全部裂掉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破瓷器”反而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认为它很特别,它身上的花纹很漂亮。再后来,哥哥就专门烧这种黑胎开片瓷器,是为“哥窑”。而弟弟就主烧不开片的青瓷,是为“弟窑”。

  这个传说在龙泉流传甚广,尽管其中有不少值得推敲的地方——真要往瓷器上浇水,恐怕不是开裂出美丽的纹路,而是直接裂掉了。在龙泉大窑、溪口的哥窑窑址发现之前,哥窑在龙泉当地仅是个美丽传说。1956年,13岁的徐朝兴为了“混口饭吃”,进入龙泉县上垟镇木岱村瓷厂当学徒。

  转机出现在1957年。周总理批示要恢复我国五大名窑的生产,特别指出一定要恢复龙泉青瓷的生产。由于在当学徒期间表现出色,徐朝兴被破格选入仿古小组。

  徐朝兴的师傅是李怀德。这位老艺人,是中国古陶瓷界公认的泰斗、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特别推荐的人物。李家是青瓷世家,他手上掌握着珍贵的祖传配方。

  老师傅带着小徒弟,踏上重振哥弟窑的征程。李怀德是个全才,青瓷的原料处理、造型、烧制、雕刻、刻花、配釉样样在行。但李家祖训严格,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李家的秘方几百年来就是这样秘密传下来的。有时候,就像条件反射一样,小徒弟一出现,老师傅就把手里的活一放,抽烟斗去了。

  一方面是学,一方面是“偷”。靠着勤奋,也靠着悟性,徐朝兴在青瓷方面渐渐地开了窍。在老师傅的带领下,1959年国庆前夕,第一批接近宋代弟窑的龙泉青瓷顺利出窑。国庆十周年之际,100套龙泉弟窑茶具和200件花瓶作为国庆用瓷,送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哥窑的“攻关”在1961年展开。哥瓷的明显特色是,釉面散布着各种各样的碎裂纹。这种碎裂纹又称开片,是由于烧制工艺处理不当,致使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而产生的裂纹。南宋烧制哥窑的工匠却巧妙地利用这种自然缺陷作为装饰瓷器的一种特殊手段,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冰裂纹、鱼子纹、牛毛纹、流水纹等,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实际上,哥瓷很像一个胖子穿着一件瘦衣服。哥瓷外面的釉层就是‘衣服’。如果它的膨胀系数小于胎的膨胀系数,就不会开片,如果它的膨胀系数过大,又会造成瓷器崩裂,那是真的裂掉了。想做成那种看上去有裂纹,但是用手又摸不出来的哥瓷的效果,非常难。”徐朝兴说。

  李怀德带着他的小徒弟们,在一年里烧了六七十窑,没有一窑成功。一直到1963年4月,在尝试了几百个配方之后,和故宫(微博)收藏的传世哥瓷别无二致的龙泉哥瓷终于诞生。失传700年的国宝终于重现人间。

  “操纵”裂纹与“哥弟窑”诞生

  徐朝兴今年已经70高龄。但精力充沛,思路灵敏。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每天的社会活动非常繁忙。天南海北,无论去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IPAD,处理事务,接受信息,是一位充满活力又非常“时髦”的老人家。

  也许是因为拥有这样一颗鲜活的大脑,徐朝兴从未满足于哥瓷的复古,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以创新之光,点亮哥瓷崭新的生命力。

  他做的第一个尝试是“人工象形开片”。哥瓷的标志性特征——釉面上的裂纹,自古以来都是一种偶然的产物。它不是即刻生成,其纹路的走向更非人力可以控制。“哥瓷一出窑就开始吱吱作响,这样‘炸’上半个月左右,身上裂纹的形态才初步显现。接下来的一两年,还会有一些细小的裂纹出现,但一件哥瓷的外观基本上是在出窑之后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定下来的。” 在这半个月的等待中,固然有着某种悬念揭晓般的快感,但徐朝兴想:如果能用人力控制这个过程,岂不是能设计出外形更加独特和多样的哥瓷?

  后来,他真找到一种办法。“哥瓷的烧成温度是1310℃,我烧到1280℃的时候,让窑冷却下来。再把半成品放到电炉里去加温,加温到400℃左右,用钳子夹出。然后用毛笔蘸着冰水在上面画,开片即刻生成。用这种办法,可以创造出自己想要的纹路。”

  同样的思路下,他又发明了哥窑的“点缀纹片”纹片技术。就是在哥窑烧成,已经做出“铁线”的效果之后,再放入窑里二次加温。取出之后用毛笔蘸着水这里点一点,那里点一点,梅花一般的开片效果就会跃然釉上。

  徐朝兴更为人称道的“创举”,是他将哥窑和弟窑两种不同的瓷器混合在了一起,创造出“哥弟瓷”。

  哥瓷和弟瓷风格迥异,一个是黑胎厚釉,一个是白胎厚釉;一个有开片,一个无开片;一个有“紫口铁足金丝线”之美称,一个以粉青、梅子青为上,淡雅柔和,可与翠玉媲美。自古以来,这两种瓷器虽以“哥弟”相称,却从来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但徐朝兴偏想试一下。黑胎和白胎的膨胀系数不一样,通过多次调试,徐朝兴终于找到了白胎和黑胎最恰当的混合比例,并将其收缩系数尽可能拉近,最终烧制成功白胎部位开大片,黑胎部位开小片的“哥弟瓷”。哥瓷釉裂纹片的莫测变幻,弟瓷釉色的晶莹丰润被完美地糅合在了一起,既很好地诠释了传统,又大胆地超越了传统,大大拓展了哥瓷的美学形式和造型可能性。

  大家简介

  徐朝兴:1943年生于浙江龙泉。先后任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代表性传承人。他创作的哥窑作品《52公分迎宾大挂盘》,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艺术瓷总分第一名。

  对话徐朝兴——

  要创新但不能丢掉哥瓷的本质

  广州日报:现代哥瓷身上神奇的“金丝铁线”是如何形成的?

  徐朝兴:现代哥瓷当中的“金丝铁线”是我们做出来的效果。常规下,哥瓷出窑门之后,会“炸”半个月左右,形成基本的开片效果。在头几天,我们先把墨汁涂上去,干了以后洗掉,黑色就嵌入到了纹路当中,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还会裂出一些新的、相对更细小的裂纹,然后再将金黄色的染料如法炮制。“金丝铁线”的效果就出来了。

  广州日报:有种说法“大瓷器小开片,小瓷器大开片”的哥瓷为佳,您认为是这样吗?

  徐朝兴:这个没有统一标准。常规来讲,一个器形上,有大开片,又有小开片,结合的自然而均匀,就是好的。

  哥瓷的开片具有偶然性。比如我自己做过一个作品,我在它的中部做了一个装饰设计,出窑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装饰物的下半部开片了,上半部则完全没有开片。我到现在也想不出其中的道理。哥瓷的创作过程中,许多类似的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这种偶然性也是哥瓷的一种美,和残缺之美一样,都是哥瓷的特别之处和魅力所在。

  广州日报:您认为现代哥瓷的创新之路应该如何走?

  徐朝兴:必须要创新,比如我们做的人工象形开片、点缀纹片、露胎装饰、还有哥弟窑混合都是现代哥瓷的创新实践,很成功,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但是,创新必须要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不能因为创新而丢了哥瓷本质的东西。我们龙泉,每年都会搞一些创新设计评比,每年都会涌现出很多很好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我觉得路子是不太对的。比如一些年轻人,搞一些西方式的抽象造型,再或者跟景德镇学,在哥瓷上搞绘画,画点儿牡丹花、鸟、毛竹什么的。我就跟他们说,你们作为一个品种去尝试着做一下不是不可以,但凭这些作品,想从我这里拿奖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们把哥瓷的本质——那种纯净、简洁、古朴、自然的气质给丢掉了。青瓷,不可以搞得太花俏。

  广州日报:您认为和传世哥瓷相比,现代哥瓷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水平?

  徐朝兴:现在龙泉的哥瓷是不是超越历史了?这个应该让别人去评价。如果自吹自擂,人家会说你夜郎自大的。但我的观点是,我们的老祖宗,在一千多年前做出了那么精美的瓷器,太了不起了。但现在的技术条件和古代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哥瓷无论是在釉色、开片、器形、工艺方面,都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的水平。超越古人是应该的,如果超越不了,那简直是在给祖宗丢脸。

  广州日报:什么样的哥瓷值得收藏?

  徐朝兴:一是看造型,这是第一感觉。好的造型才会吸引人多看几眼。就像远远地看见一位美女,如果第一印象是圆鼓隆冬的,你不会有兴趣再去看她的长相和衣服了;第二是釉色,釉色就像是人的皮肤,是不是细腻,质感如何都非常重要;第三是看做工,包括口部、底部、花纹、工艺的种种细节处理是否到位。而对于哥瓷,还要看它的开片是否协调。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