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的艺术人生——工艺研究






[日期:2012-11-16] 来源:陈扬龙艺术工作室提供  作者:陈扬龙口述 [字体: ]
                   
      一个人的艺术成长,除了家庭的影响,恩师的引导,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从艺环境。17岁时我在醴陵群力瓷厂大生产中实践锻炼,群力瓷厂过去叫艺术瓷厂,主要是为国家生产宴会瓷、礼品瓷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那时的产品一般由陶研所设计,然后由群力瓷厂生产。我在群力工作了五年,逐渐了解了批量生产的工艺流程,也认识到一件日用瓷产品,除美观外,应考虑到工艺的制作。如果工艺过于繁杂,次品率就高,效率低下,严重的能关系到企业的存亡,因此对工艺的掌握和改进十分重要。
      回顾这一生,我是随着醴陵釉下彩的挖掘、恢复、普及、提高这样一个历程走过来的。釉下彩是工艺美术,所以研究工艺是釉下彩的一个主要课题。由于釉下彩制作工艺复杂、漫长,研究领域也涉及到了物理、化学、陶瓷工艺学以及文学、美学、审美心理等方方面面。从事釉下五彩的这五十多年来,我有近25年的时间是专门在研究釉下工艺,我认为只有不断改进工艺才能显示釉下彩艺术的动态生命。
      研究主要在如下方面:
(一)批量生产中“以印代画”、“以喷代画”彩绘工艺革新
      50末至60年代,醴陵的釉下彩瓷工艺主要停留在手工绘制上,这与当时的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要求很不相适应。而且由于彩绘人员的水平不一,进行批量生产时,很难配套,效率低下。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印代画”和“以喷代画”的工艺革新,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百倍,同时配套上纹样统一,线条均匀,保持了设计者的笔意。不但美化了产品,且降低生产成本,在当时内销瓷改革中起到了很大的反响,也促进了醴陵瓷业的发展。
(二)釉下色料的研究
      醴陵釉下彩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制的单一彩瓷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的风貌,在清末民初研制出草青、海碧、艳墨、赭色和玛瑙红等五种金属氧化物的高火性釉下彩瓷颜料,创造了“釉下五彩”,从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釉下的色料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965年,为了帮助长沙铜官窑由粗陶改为精陶,研究所委派我们到铜官做技术援助,成立了“精陶试制小组”,我负责探索釉下五彩在精陶上的绘制工艺。在试验中我得到了宝贵的经验,首次认识到釉下高温色料在还原焰、氧化焰中的显色差异。这些试验对我在日后的釉下色料的使用中有很大帮助。
      此后我还在省内各瓷区如洪江、界牌等厂多次进行泥釉、烧成对釉下色料显色的研究、试验,更深入的认识到釉下高温色料的呈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因而要全面系统地从理论上阐明各种颜料呈色的内在规律非常必要,尤其对于我们从事釉下彩绘的人员,如果只懂得一般的色彩知识,而对所使用的颜料缺乏必要的了解,没有反复实践的经验,要让色料发出自己所设想的光彩,恐怕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有这些工作积累,研究所安排我承担了1973年轻工部下达的“釉下色标”的课题研究。在色标研究中,对200余种釉下颜料在6种釉料、2种泥料、6种窑型中进行实验研究,历经5年,通过研究试验分析出了釉下显色的多变性,获得了详尽的数据,为醴陵釉下彩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物参考,同时自己对色料的性能、使用、复合色的调配、彩料研磨等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