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扬龙的艺术人生——打稳基础






[日期:2012-11-16] 来源:陈扬龙艺术工作室  作者:陈扬龙口述 [字体: ]

      我年少时,学艺很艰难。名师难求,范本难得,因此我选择了写生,以自然为师,在自然中观察,在生活中练功夫。那时正如练功的人一样“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身上时常备有纸笔,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写生的机会。没有花的时候,就写野花野草、农作物,天气不好时就采摘到家中来画,写生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这样坚持了很长的时间,也渐渐体会到了写生的乐趣。
      写生能培养一个人敏锐的观察力。我在写生中看到辛夷花很多是笔挺向上,故有“木笔”之称。记得一次大雨过后,我看到辛夷花瓣舒展、花蕊裸露,展现出来的不是“木直”而是“柔美”,这种偶然的朝夕变化启发了我要养成随时观察生活的习惯,自然界的很多美妙是需要捕捉的,要能有见人所不能见,闻人所不能闻,感人所不能感的观察力。
      有人说我画的牡丹摒弃了妖艳媚俗的旧套路,体现了牡丹生机勃勃、清雅而高贵的气质,我想这是夸赞了。但我画牡丹不走前人的老路也是得益于我坚持写生的结果。在我几十年的写生中最值得留恋的是“三上菏泽”画牡丹。
     初到菏泽是75年,省里组织各陶瓷厂矿的美工集体写生。同行十几位同志到了“牡丹之乡”。初到菏泽,牡丹的硕大、艳丽、富美、壮观令我惊喜若狂。那时没有相机,我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尽量搜集,把它画下来。不记得一口气画了多少张,也不知画了多久,强烈的日晒都觉得温柔,很快就渡过了十来天旺盛的花期。虽然画稿一大摞,夜晚大家聚在一起都认为我画的很不错,但我认为似乎并没有将牡丹画好。我带着满脑子的牡丹踏上了返家的路程。

      87年研究所组织又到菏泽,这次我带领刘中怀、汤春华、黄小玲三个学徒一起。故地重游我已不像上次那样兴奋,认真思考了很久,并且这次不再是见什么画什么了。并深入观察牡丹的基本结构,细心推敲,进一步搜集丰富这个题材的一切,也终于从对象中发现了一些东西。画了一个月的牡丹,有的当时觉得好一点,后来又不好,我想我有点进步,因为能看出自己的缺点来了。这一个月的时间,除了自己画,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取景构图,利用晚上的时间给他们讲解存在的问题,把自己的作品挂起来让他们观摩,在这个学习与教导的过程中,学生们的作品也使我得到一些感悟,正如古人所言“教学相长”,学生又何尝不是我在另一方面的老师呢?

      90年,我再次去到菏泽,前两次积累了不少画稿,但总感觉形虽很准,但我似乎无法用画笔表达牡丹的精神世界,我逐渐认识到既不要把自己变为良好的照相机,也不必在每个细微事物上都去追求,意尽则神枯,能画的是物与我的关系而已。同时深感画画不是件容易的事,越画越难,若非兢兢业业,认真生活,集中精力,很难画出心中的那份敬意。

      三到菏泽,这几百余张的写生稿记录了我从初见牡丹的震撼到细心刻画牡丹的结构再到深入体会它的精神世界的这一过程,也让我对大自然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同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训练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办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