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龙泉县城的一条古街上,有一座极为寻常的古宅。古宅极为简朴,一点也不吸引人,但却出了一位青瓷大师。徐朝兴的祖屋就在这里。
龙泉古街
1943年3月21日凌晨,一个胖墩墩的小男孩呱呱落地,降落在浙江省龙泉县城丁字街口一家叫“同福堂”的药店中。这个小男孩就是日后成为青瓷泰斗的徐朝兴。
小朝兴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能写的一手好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诗诵文,学练书法,是小朝兴童年时期最幸福的时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小朝兴就是在这些蒙学读物中,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熏陶。可是不久由于家庭成分问题,小朝兴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1956年,初冬,薄暮。13岁的徐朝兴来到离县城40多公里外的木岱小山村学做瓷碗。当时,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说,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他当学徒的地方是龙泉县木岱村公私合营瓷厂。第二天,他来到办公室时,看到一位厂长模样的人,正伏在桌上 写着什么,发现他木呆地站在门口,突然转过脸来对他说:“怎么小孩子跑到办公室里玩了,去,去到外面玩去。”
徐朝兴红着脸回答说:“我叫徐朝兴,是来当学徒的。”
“小鬼,你这么小就要求来当学徒?怎么不上小学念书啊?”
徐朝兴回答说:“因为我家经济困难,父母供不起我读书,所以,出来拜师求艺,请你收下我吧!”
厂长见他可怜,暂时留了他。
第二天开始,徐朝兴开始在厂里学做蓝边碗。他早上6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每天自己带干粮,口渴了喝口水,生活很是艰辛,可他从不叫一声苦。
过了一段时间,厂里看这孩子聪明好学,便破格把他留下。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的徐朝兴,学艺更勤奋了。
可惜当时厂里生产的东西基本上是粗瓷碗的日用瓷,还不会做精美的瓷器。
那时的瓷厂还属于公私合营体制,按计件报酬,没有固定工资,只要工人每天做出半成品碗来,经过验收,就可计算工钱。到了1958年我国进入“大跃进”年代,时兴放“卫星”。放“卫星”就是谁一天产量做的多,谁的“卫星”最高,就能插红旗。由于徐朝兴手脚麻利,每天他放的“卫星”最高,很快成为当时厂里做瓷碗的佼佼者。1958年,他放的“卫星”直到今天还没有人破纪录。那年他被评为龙泉县“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戴上大红花,光荣地出席了在县城大会堂召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表彰会。
少年出英才。1958年,龙泉青瓷迎来了第一个春天。敬爱的周总理提出要恢复我国“五大名窑”之一龙泉青瓷的指示。由国家轻工业部组织各地陶瓷专家专程前往龙泉,恢复发展龙泉青瓷生产。龙泉青瓷得以枯木逢春。舒枝吐叶,重放光彩。这时,徐朝兴才开始领略到深奥的青瓷艺术。由于他在当学徒期间,悟性好,表现突出,又非常勤恳好学,当年厂里仿古小组成立的时候,他被破格选入仿古小组。那一年,他才15岁,是仿古小组里最年轻的。
在仿古小组,他跟老艺人李怀德师傅学艺。这一学就学了5年,人家3年学徒可以满师,而他却当了5年学徒,许多人都说他吃了亏,是傻瓜。但他却感到充实和满足,因为在这宝贵的5年里,他从李师傅那里学到了许多青瓷手工技艺。
少年时期的徐朝兴
青年时期的徐朝兴
与师傅李怀德(右二)在一起
徐朝兴至今还记得,当时师傅李怀德第一次叫他干的活,是修一把木瓜壶口沿上面的一条棱线,这是条很细小很精细的线。以前徐朝兴是做粗瓷碗的,粗瓷碗不需要很精细的装饰线,所以木瓜壶口沿上的线,他一直都修不好。于是,他对师傅说,这个太难了,师傅说,你现在做的是仿古瓷器,不同于做粗瓷碗,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小心翼翼的,马虎不得。师傅很严厉也很耐心地批评了他,从那时起,他在师傅的指点下,知道了仿古青瓷不同于普通的粗边瓷碗,这是做精品,不是放“卫星”,要心细,要把心沉下来,不能毛糙。
那时候厂子里的条件很苦,碾磨、配料、拉坯、上釉、烧制,每道工序徐朝兴都得先绐师傅做下手,仔细揣摩,细心领会。就这样,徐朝兴跟着师傅做了几年手工艺活,基本掌握了仿古青瓷的各种工艺和技术,连垒碗、碾磨、配釉、调料这样的工序,他都得给师傅做下手,边学边操作。
与邓白教授(右四)合影照
期间,国家轻工业部的李国桢高级工程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梅建鹰教授,浙江美术学院的邓白教授,浙江省轻工业厅的劳法盛、叶宏明副总工程师等都先后来龙泉帮助做仿古青瓷。那是非常好的机会,当时徐朝兴经常向他们请教问题,学习技术知识,知道了许多有关龙泉青瓷的奥妙。龙泉青瓷真是了不起,怪不得这些大专家都来这里搞研究、搞考古、搞鉴定。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为了破解古代青瓷烧制工艺和技术,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还对大窑、溪口、金村等古窑址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采集古代青瓷残片、残器作为标本供研究单位使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化工研究所、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等国家科研单位,对青瓷考古标本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古代青瓷的胎、釉构成的原料成分和相关数据。龙泉瓷厂仿古小组就根据专家分析出来的胎、釉成分与数据进行仿制和试验。1959年,仿古小组完成了制作新中国成立10周年人民大会堂用瓷的任务,特别是以《凤耳牡丹瓶》为代表的一批仿古青瓷产品,使几乎失传了的龙泉青瓷得以延续。
1960年,仿古小组仿制青瓷的新成果和新工艺不断,像青白瓷结合釉、青瓷堆花、青瓷开光、青瓷点彩、哥釉仿制和大件花瓶等,都是那两年搞成的。这些新产品胎质细腻、釉色稳定,仿制工艺和技术也接近古瓷,受到了专家的好评。在仿古小组的四五年里,徐朝兴虚心向李师傅学习,学会了龙泉青瓷传统烧造技艺的一整套工序,包括配方、拉坯、修花、烧成等。
在浙江美院为学生制作毕业设计师留影
1963年,浙江美院邀请他为学生制作毕业设计。他利用这个宝贵的机会,在高等学府的知识海洋里 吸收营养,一有空就上图书馆翻阅有关陶瓷工艺和陶瓷美术的书籍。由于他是小学毕业,基础差,有的地方看不懂,他就请教老师和同学。这期间,他增长了不少理论知识。此后,他还读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陶瓷工艺学》和叶宏明副总工程师编著的《举世闻名的龙泉青瓷》等书籍,为他走上青瓷之路奠定了基础。
时间过得飞快,他的教学任务完成了。
美院领导看这小家伙挺不错,于是通过研究决定把他留在美院任教。当院里领导向龙泉瓷厂提出留徐朝兴在校深造任教师,厂方没有同意。
对此,在青瓷制作道路上攀登前进的徐朝兴,对厂里没给他留院深造和任教的机会,毫无怨言,仍旧回到 厂里孜孜以求地工作,在实践中继续探索、攀登。
厂里的爱护培植,美院各方的青睐,使徐朝兴有更多机会接触了祖国陶瓷的光辉历史,亲眼目睹了从古到今瓷器高、精、尖作品,提升了思想,开阔了视野。
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高庄教授(左二)在大窑古窑址考察
与张守智(中)教授在一起
1976年在龙泉大窑古窑址考察
一次,他到北京参观学习,他抓住机会,不停地奔波于北京工艺品厂等与陶瓷产品有关单位,参观取经,拜师求贤,徜徉于北京故宫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陶瓷馆、养心殿等陈列室里琳琅满目的传世青瓷佳品,使他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面对 高雅的龙泉青瓷,他惭愧的低下了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拥有丰富优良瓷工和烧窑燃料、水路交通方便的龙泉,就开始生产青瓷,到了南宋进入鼎盛时期,龙泉青瓷成为当时南宋最大的瓷业中心之一,龙泉青瓷不仅被列为朝廷贡品,而且远销东南亚、阿拉伯等地直至西欧各国。历史的见证,南宋古窑遗址已有数处发现。他深深地思考:长江后浪推前浪,后人应胜前人,时隔几个世纪以后的炎黄子孙的自己,怎么还赶不上古人呢?
回到厂里,同志们围住他,要他介绍首都风貌,讲一讲长城,可他讲来讲去,只是故宫的青瓷。人们议论讥笑他:“到了北京,还不去长城,真傻。”“不去长城非好汉,徐朝兴不能算好汉。”这些议论,对以青瓷事业为重的徐朝兴却又是一次促进。“对!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徐朝兴制作的青瓷如果不能超过南宋的龙泉青瓷,就不是好汉。”徐朝兴对青瓷事业是那么的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