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瓷泰斗徐朝兴之杂谈随感 妙语连珠






[日期:2013-07-02] 来源:龙泉青瓷   作者:王文勇 [字体: ]

    我热爱青瓷艺术,它带给我激情、灵感。我享受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想象和感悟融入泥丸,一点一滴地塑造,直到新作品的问世。这真是一种美好的经历。我作为龙泉青瓷的传人,能为艺术的殿堂奉献自己的才智,那是一种福分。我想:我的作品和研究成果不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青瓷界的,因为历代青瓷大家的成就结晶赋予了我如今的高度。我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有的今天。

    我入这一行,开始是为了生计。但冥冥之中我注定是吃这碗饭的。1958年,龙泉青瓷迎来了走向复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恢复我国历史名窑、恢复龙泉青瓷。国家轻工部组织各地专家前往龙泉,帮助恢复发展龙泉青瓷的生产。龙泉瓷厂也在民间艺人和职工中选拔了8人,组成仿古小组。我与师傅李怀德一起入选。龙泉哥窑、弟窑是历史名窑,饮誉天下,但烧制技术已失传数百年。经过一次次技术攻关,经历无数次试制,终于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研制成功弟窑产品。1963年,哥窑产品也仿制成功。自此,龙泉青瓷进入了再度辉煌的时期。亲历哥窑、弟窑的复制过程,不仅使我尝到了搞青瓷研究的甜头,而且也看到了与泥巴打交道的前途,坚定了我追求青瓷艺术的信念。

    在中华艺术种类中,龙泉青瓷地位甚高。它有很高的审美层次和深厚的人文蕴涵。在龙泉这块土地上有如此珍贵的东西,让它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我们责无旁贷。而实际上,热爱和尊重传统者,也必为传统所惠益。

    青瓷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现代陶艺生存发展的根基。我们要继承龙泉青瓷传统的造型及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对传统的跨越。

中国青瓷文化源于商周,发展到宋元,随着粉青和梅子青釉色的烧制成功,龙泉青瓷如何实现超越?这是个严肃的课题,它对繁荣当代龙泉青瓷意义重大。我一直在琢磨、在思考。我想:面对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青瓷创作必须求新求变,在推陈出新上有所动作、有所作为。

图1、20世纪90年代创作哥弟混合《梅瓶》

图2、20世纪90年代创作《哥弟混合三环瓶》

图3、2005年创作哥弟混合《吉祥如意瓶》

    哥窑和弟窑,是龙泉青瓷的两大名窑,它们在技术作风和艺术特色上差异很大。我突破哥窑、弟窑历来不混合制作的传统,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成功地在同一器具上烧制出了哥、弟窑完美结合的作品。《梅瓶》《三环瓶》《吉祥如意瓶》等都是哥窑弟窑混合制作技法的杰作。其中《65厘米哥弟混合梅瓶》夺得了第五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二等奖。这些作品,既有浑然天成的哥窑开片,又兼有晶莹润泽的弟窑釉色,充分显示了龙泉青瓷流而不泻、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造就出了新颖、奇特的审美效果。

    跳刀是个精细活,的时候,必须屏息凝神,把控有度,力道均匀,使纹饰疏密有致,表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节律美。为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我将跳刀技法与灰釉进行创造性的综合。犹如古铜质地般的灰釉与充满手工之美的跳刀装饰,形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瓷艺境界。这一表现形式拓宽了陶艺技法,在青瓷界独树一帜。

    欣赏精美的龙泉青瓷作品,对鉴赏者来说,造型是神态,也许这也是最先打动人的地方。对我们瓷艺人来说,设计好的青瓷造型就意味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釉色好比气色,对于青瓷而言,变化没有白瓷和彩瓷那么多,后者可以有多种色彩。但就是一种青色,同样可以通过釉色的厚薄而变化。釉色就是一种肤色,是种气质,它能体现柔和、饱满、变化。最后才是工艺,即是否精湛。造型漂亮、釉色丰富饱满,然后才会忍不住把玩,观察它的做工、它的细节、它的工艺是否精致。

    青瓷的美,主要体现在造型简约、釉色纯正和制作精细上,青瓷的造型要达到至美,既要继承古代青瓷传统造型的古朴、典雅、厚重美,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进行创新,简约、变化、精练美的造型。

    现代许多年轻艺人之所以造型不协调,甚至出现作品头重脚轻,关键因素是对古代青瓷研究不多,对造型艺术认识上不到位。龙泉青瓷在造型上有着非常传统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简约、大方和朴实的艺术情趣上。当然,有的青瓷造型也具有装饰繁复,结构多样的特征,但不是传统的主流样式。

    一件精美的刻花作品,摆放在那里,观赏者不必言,作品本身就蕴涵着浑厚的艺术气息。这种艺术气息就像古代精美瓷器经过历史沉淀后自然透出的声音,美丽而舒畅。

    青瓷是龙泉的一张名片。龙泉青瓷艺术要取得更大发展,迎来更辉煌的明天,需要培养大批热爱青瓷艺术的后备军。年轻人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有责任做好传帮带。我感到高兴的是自己带出的数十名徒弟,现在都业有所成,成了全国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或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活跃在青瓷第一线。

    文革当中,仿古小组被扣上封资修的罪名,把我放到车间干粗活去,不让我搞技术研究,当时觉得非常委屈,掉了眼泪。我现在回想起来倒是在这个经历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因为到下面车间劳动,哪一道工序缺人,我就都可以参加了,这样一来,青瓷厂里什么事情我都能做了。

    20世纪60年代,我最大的成就,就是用石膏直接制作模母,这算是对青瓷制作行业的一个创新。之前老模母的工艺已经延续几百年了。当时需要先做模型,然后素烧,完事之后再翻石膏模型,这样不仅耗时,而且容易失败。我就开始研究直接用石膏做模母,用了三四个月做实验,有时甚至几晚不睡觉,最后终于成功了。

    当时对我影响比较深的,还有中国美术学院的张守智教授。他在上世纪80年代时跟我说:你搞了这么多的青瓷,传统根基比较深,现在整个社会上流行抽象的、比较时尚的东西,你不要去搞,这些陶艺跟国外比,是比不过的,你还是要在传统上搞创新。老师这样的话影响了我后面的创作。总体上来说,我的作品是相对比较传统的,但是在传统上要搞创新,这就是我一直攻克的目标。像以前我搞过的哥弟混合、哥弟绞胎、漏胎装饰、点缀纹片、灰釉跳刀这些东西,都是以后搞出来的东西。

    青瓷研究所不仅要仿制古瓷,还要有所创新,青瓷在唐代出现了绞胎装饰技术,绞胎就是用两块不同颜色的胎泥交错着糅合在一起,然后把搅拌后的胎泥拉坯成型,或是做成薄片粘贴在器皿上。胎泥不一样,可以搅拌成木纹、云纹、流水纹等多种样式。我当时发现,白色和褐色的胎泥搅拌在一起,有很好的效果,最有特点的就是绞胎纹花瓶,是用不同颜色的胎泥搅拌在一起的装饰瓷器。我对青瓷的技术革新,都是在这样不断地实验中完成的。

    我收徒弟,首先一点是要有德,人品要好。还有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做青瓷的料,有没有这个悟性。我总结了人生的五句话:人贵德,德立品高;艺贵道,道法自然;瓷为魂,魂如清泉;形贵简,简极生美;功贵勤,勤能补拙:

    相对来讲,我们现在走的路子还是比较正的,包括在搞一些作品评比的时候,我曾建议在青瓷上面搞绘画,做个品评可以,但是拿奖不可以的,失去了青瓷传统的东西。青瓷很简练的,就是造型和装饰这两个传统的元素在里面。你们添加的东西,市场有营销、有人要,可以,但是在我这里做展览拿奖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把他们引到正路上面来。

    从理论上研究龙泉青瓷,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做,但是在造型、装饰上面,我们肯定要研究。我们的祖先在1000多年前,在那个没有科技、没有电的条件里,做成这个样子,那是非常了不起。我们现在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如果仍然超越不了历史的水平,就是在给祖宗丢脸。在造型、工艺上当然要超越前人,但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可以留给理论家更多的研究空间。

    我的学历只是小学六年级,有幸连续当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如果要我来讲自己的经历,我想说的就是四个字:机遇、勤奋。要说感谢的人,首先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1957年有了他的指示,龙泉青瓷才有了今天。第二个怀念的是我做青瓷的师傅,跟他走了这条青瓷之路,第三个怀念邓小平,改革开放彻底解救了我。现在回想起来,文革那段时间的坎坷经历造就了今天的我,但这些坎坷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我不会忘记以前苦难的日子,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很多有钱人想通过龙泉青瓷赚更多的钱,但他们没有任何瓷器的烧制技术。同时,龙泉本地但凡有些技术的人也都做了自己的工作室或工厂。这些有钱人便雇用完全不懂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烧制生产所谓的龙泉青瓷。有的人甚至为了产品好看,会在烧出来的青瓷上画上一朵鲜艳的牡丹花,再衬上几片翠绿的叶子。就如同只有绍兴鉴湖的水才能酿出著名的绍兴黄酒一样,龙泉的水、龙泉的瓷土、龙泉的烧制技术和龙泉青瓷独特的造型和装饰,几方面综合在一起才能成就著名的龙泉青瓷。如果把外来的瓷土、釉色、造型等嫁接到龙泉青瓷上,反而会丢掉龙泉青瓷本身的元素,那就不再是龙泉青瓷了,这样的粗制滥造会砸掉龙泉青瓷这块牌子的。

    曾经有一个记者问我:你做青瓷有什么感受?我说:我做青瓷很快乐,但是也有痛苦的煎熬。这话怎么解释?我做的作品,从拉坯、修坯、装饰、上好釉进窑烧,烧好后,窑温还没有降下来的时候,那时守在窑门前,耐心的等待过程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主要是怕窑门开早了,怕伤害还没出窑的青瓷。这种等待,就如同期待自己的妻子、女儿在房间里生孩子一样,心里忐忑不安。开窑门了,如果出窑的作品成功率比较高,那天的心情就很愉悦,更有成就感。如果出窑的作品成功率较低,那天的心情就有所影响,会前功尽弃,白费工。但是我们做瓷人,已具备了这种抗体,因为青瓷是火的艺术,不可能做一件,就能烧成一件,要随时随地有重新开始做的准备。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