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瓷泰斗徐朝兴之论文精髓 高屋建瓴






[日期:2013-07-02] 来源:龙泉青瓷   作者:王文勇 [字体: ]

    1.龙泉青瓷的古今发展

    龙泉青瓷,在陶瓷工艺领域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青翠的釉色,驰名海内外,欧洲人称其为雪拉同(CeIadon)。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毗邻福建、江西两省。境内群山耸峙,溪流纵横,风光秀美,瓷土资源蕴含丰富,山高林密,燃料充足。龙泉溪位于瓯江上游,水运畅通,烧制成的龙泉青瓷通过水运直抵温州港口。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生产龙泉窑青瓷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龙泉青瓷始于北宋(960~1127年),盛于南宋。龙泉窑青瓷开始烧制,主要以民间日用瓷为主。随着北宋越窑和瓯窑的衰落,龙泉窑青瓷开始兴起,并在生产技术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花色品种日趋丰富。到了北宋中晚期,龙泉逐渐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基地。

    北宋早期的龙泉青瓷,胎体较厚,底足施釉,坯体用自制的竹片刻划成花纹图案,线条简洁、粗放、流畅,常见的有缠枝牡丹、莲花瓣、带茎叶的荷叶,以及芭蕉纹、鱼纹等题材。北宋早期龙泉青瓷釉层较薄,釉色以淡青为主,略有青中闪黄。1976年龙泉茶丰墩头村在兴修水利时,从一座墓穴中挖掘出一只五管瓶,是北宋龙泉青瓷的代表作。这只五管瓶口径8.2厘米,腹径20.5厘米,底径9.5厘米,带盖总高39.5厘米,足底施釉,内圈足垫饼托烧,釉为淡青色,瓶盖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荷叶状,荷叶中央为花蕾形盖顶,中层为覆莲,下层为池塘形,塘的四周绘有4只悠闲戏水的鸭子,其中两只嘴衔小鱼,另两只呈觅食之态,造型生动,逗人喜爱。由此可见北宋中晚期龙泉青瓷造型已经完美。

    1992年,我参照古代十几个五管瓶的造型,手拉坯,用现代制作工艺做了一只五管瓶,釉色精美、工艺精细,可算是我的代表作。在1998年国家发行4枚龙泉青瓷邮票期间,台北故宫的一位研究员专门到我家,提出高价购买此五管瓶,因是心爱之作,故不得流失,未应允,该瓶现陈列在朝兴苑陈列室。

    到了南宋(1127~1279年),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获得了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1)当时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杭州),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2)北方的汝、定窑相继为金朝统治者所侵占和摧毁,五代吴越时曾盛极一时的余姚上林湖窑业也已凋零,市场上对青瓷需求增加。(3)以南宋皇帝赵构为首的统治者,建都临安后,为补充经济的不足,大力发展手工业,(4)南宋以后,海运中心从广州转移至泉州,先后在杭州、温州、宁波等地设立舶司。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货币外流,对外贸易规定以瓷器易物品的博易方针,这样更促进了龙泉青瓷业的发展,龙泉青瓷成为主要的输出产品,外销瓷产量增加。(5)龙泉窑青瓷由于地理环境位置,未受到战争的破坏,促进了龙泉青瓷业的发展和繁荣,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窑业中心,仅龙泉大窑一带沿溪十里,就密布古窑址53处。到了南宋晚期达到鼎盛时期,声名益彰,其中优良的产品成为当代珍品,在制瓷工艺技术上,吸收了唐、五代越窑和当时官窑以及北方各窑的工艺技术,产品质量日益提高,更加绚丽灿烂,登峰造极,烧制出精美绝伦的梅子青、粉青釉色,清脆晶莹。而且讲究造型艺术,以鼎、炉、瓶见多。花色品种和艺术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造型见长、釉色取胜、纹片著称,反映出东方民族淳厚朴素、崇尚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据《七修类稿》记载:相传龙泉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善于制瓷,各主一窑,造型风格与釉色、所制青瓷各有千秋。生一所制之瓷,称为哥窑,生二所制之瓷称为弟窑,弟窑代表浙江青瓷的正色,为我国民窑之巨擘。

    弟窑产品特点:白胎厚釉、釉层丰厚、光泽柔和、晶莹滋润,犹如美玉,釉色有月白、豆青、青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和茶叶末等不同色调,以粉青和梅子青为贵。

    南宋龙泉弟窑青瓷,突出了青瓷釉的青和润,为了达到晶莹滋润的釉色,必须增加釉的厚度,所以古人有多至十数遍以上的上釉方法,乃至釉层厚度大大地超过了胎体厚度。另外还利用油层厚薄不同的特点,运用出筋和根据二次氧化原理而形成的朱砂底来进行修饰,因而弟窑青瓷被誉为青瓷之花,成为我国瓷器的一颗璀璨明珠。

    哥窑产品特点:黑胎厚釉,釉色丰润饱满,青灰淡雅,面显纹片。根据大片和小片的不同规律,号以不同名称,有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百圾碎和鱼子纹片,又有金丝铁线”“金丝银线”“紫口铁足金丝线之美称。

    哥窑产品古朴端庄、古色古香。为此,哥窑、官窑、汝窑、定窑、钧窑同列为宋代五大名窑。朱琰的《陶说》有诗云:

    龙泉兄弟知名久,甄土新栽总后尘;

    独有流霞在江上,湖中高隐得诗人。

    朱彝尊的《清曝书亭集·古林哥窑砚铭》写道:

    丛台澄泥邺宫瓦,未若哥窑古尔雅;

    绿如青波停不泻,以石为之出其下。

    这两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哥窑弟窑珍品的精华所在。

    清代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对蜚声中外的龙泉青瓷赞不绝口,御题诗句七首,分别刻在龙泉青瓷产品的底部。南宋龙泉青瓷,受到历代文人墨客和封建统治者的竞相赞赏,说明产品之精、釉色之美。南宋龙泉青瓷在技术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我国科技史和陶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同时对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也是一个伟大卓越的贡献。

    到了元代(1279-1368年),随着水陆交通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龙泉青瓷产地继续扩大,窑址遍及瓯江两岸,元代统治者又奖励互市,注重与各国贸易和友好往来,使元代的龙泉青瓷一跃成为世界性商品,通商范围之广,居我国名窑之首。

    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的12700余件遗物中,其中90%以是我国古代陶瓷品,这些瓷器从窑口可分为龙泉窑、景德镇窑、磁州窑和建窑等,其中龙泉青瓷占瓷器总数的一半以上。这足以证明,当时龙泉青瓷外销量很大。

    元代龙泉青瓷的特点,在装饰技艺手法上除继承北宋时期常用的划、贴、堆之外,还开创了点彩和镂空等技法,刻印文字也很风行。据考古调查资料,在龙泉周边数县,已发现窑址200处以上,可谓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织。龙泉大窑为我国青瓷著名产地。

    到了明代(1368-1664年)手工业迅速发展,顾代窑场成功烧制出高达3尺的大花瓶以及口径达2尺的大盘,但此时龙泉青瓷在造型、装饰和釉色上未见有明显的进步,在技艺和釉色上比南宋时略有逊色。

    到了清代,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摧残,数次镇压农民暴动,同时受到景德镇瓷业兴起的冲击,龙泉青瓷每况愈下,所以对外输出的瓷器中,龙泉青瓷退居次要地位,至清初康熙以后,终于中断生产。

    善养百花唯朝露,能生万物是春风。1957年7月,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上提出要恢复中国历史五大名窑的指示。1958年龙泉瓷厂从民间艺人和本厂选拔了8人,开始了龙泉青瓷恢复和仿制工作,我也在此时经选拔进入仿古小组。1959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同年5月由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乏翟翕武挂帅,并邀清了国家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钢铁学院、河北工学院及浙江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全国科研、文物、考古专家、学者10余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考古挖掘、科学测试和恢复试制工作。经过这次专家学者的艰苦努力,前后发表了《龙泉大窑古遗址发掘报告》《龙泉青瓷简史》《龙泉金村古窑址调查发掘成就》《龙泉青瓷历代烧制工艺的科学总结》《略淡古龙泉青瓷的工艺成就》《龙泉青瓷原料的研究》《龙泉青瓷釉的研究》《龙泉青瓷新产品试制报告》等科学论文。

    1960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龙泉瓷厂接受了烧制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用瓷(国庆瓷)的生产任务,此套餐具由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亲自指挥,由中国美术学院邓白教授设计牡丹云鸾图案青瓷餐具,经过半年多努力,于国庆前夕完成了国庆瓷的生产任务,开始了龙泉青瓷的恢复和发展。国庆瓷的成功得到了中央领导和轻工业部领导的肯定,纷纷拨款,扩大生产规模。由于各级领导重视,龙泉瓷厂广大职工经过数年共同努力,终于使失传700多年的哥窑和失传300多年的弟窑青瓷得以恢复和发展,相继研制成功了“青白结合”、“青瓷开光”、“青瓷镂空”、“青瓷点彩”人物和动物雕塑等风格新颖的作品。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龙泉青瓷得到较快的发展。当时从事青瓷行业的职工有2342人,外贸出口订货销售和经济效益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一些青瓷艺术珍品纷纷进入国家最高殿堂,如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均藏有现代青瓷作品。

1985年2月,龙泉国有青瓷行业开始实行体制改革,撤销了龙泉瓷器总厂,成立了龙泉瓷厂和龙泉瓷器一厂、二厂、三厂及龙泉瓷器研究所,各自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归属市工业局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国有青瓷行业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90年代起,龙泉青瓷行业逐渐出现了国有、集体、私营并存的格局,一些经营情况不好的国有企业频频停产、解体,此时龙泉镇和八都镇一带个体经营青瓷作坊及青瓷销售店铺应运而生。

到上世纪90年代末,龙泉市委、市政府提出“二次创业“,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确定了龙泉再创辉煌的发展方向;鼓励千家万户发展青瓷生产,国有青瓷企业进行全面改制,改为股份制、私营公司、个体企业。生产厂家多了,大家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生产品种和科技上的竞争,这种合理的竞争大大促进了青瓷工艺技术的进步,真正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我也于1999年5月在龙泉市工业园区征了4亩地,创建了龙泉市朝兴青瓷苑,相继开发了“哥弟绞胎”“哥弟混合”和“点缀纹片”新工艺。到了2l世纪,我在研究龙泉青瓷的同时,埋首于商周灰釉原始瓷研制,在实践中获得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灵感。我结合从事龙泉青瓷40多年的经验与手法,对灰釉成分中的氧化铁着色剂和氧化钙助熔剂,以及高温窑火的科学把握进行了研究,我所制作的灰釉作品以其刀工细腻、自然质朴和典雅的文化内涵,诠释并超越了商周灰釉原始瓷。近几年来,灰釉作品畅销不衰,并被陶瓷爱好者争相收藏。

龙泉青瓷的古今发展说明,国家的支持和政策的保护是陶瓷行业兴旺发达的关键。21世纪,在上级部门和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龙泉青瓷必定会得到较怏的发展,龙泉青瓷这朵陶瓷苑中的奇葩定会越开越鲜艳。

(该文于2008年在《中国陶艺家》第2期上发表)

2.制模母过程中的预测性

龙泉青瓷渊出五代,盛于南宋,具有一千多年历史。龙泉青瓷分哥窑和弟窑,哥窑产品胎薄质坚,釉层丰厚饱满,以粉青为贵,釉面显现纹片、胎为黑色,呈“紫口铁足”,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瓷器珍品;弟窑产品釉色葱翠,以梅子青见长,白胎厚釉光泽柔和温润如玉,誉为瓷器之巨。

如今,青瓷产品丰富多彩,有餐具、茶、酒具、文房四宝以及各式各样花瓶、花盘,还有人物、动物等陈设。青瓷产品取之得天独厚的优质天然瓷土,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生产,也有保持传统风格的手工工艺;施以刻、划、镂、雕、堆、粘贴等精湛技艺成型,饰以活泼、明快、简练调和各式纹样、巧妙地利用青釉流动、透明的特点进行装饰,造型精巧优雅、古朴浑厚,产品既无铅毒又永不褪色。

近年来,青瓷品种不断创新,“薄胎青瓷”、“青瓷釉下彩”、“青瓷玲珑灯”,等青瓷新工艺相继出现,使古老青瓷别开生面。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加上国内外对青瓷的需求动向,使得从事造型设计人员不得不面临如何解决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实用化的新问题。下面就自己在实践牵涉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淡淡肤浅体会与见解。

如何造型设计出既新颖又美观、实用的青瓷产品来适合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呢?如果光考虑设计的器型美,而又忽视了造型制模母在生产工艺过程中的局限性,就会使我们的造型设计工作前功尽弃,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所以,图纸设计与造型制模母及生产工艺必须相互结合起来。青瓷产品的造型设计工作,要进行社会调查,根据各民族风俗、爱好、审美观点加以区别,不同的地区和生活环境就有不同的审美和使用习惯。如日本人认为荷花是不祥的预兆,而美国人则喜爱荷花和青蛙。又如在国内,北方人喝茶喜欢用大茶杯,城市和南方人则喜欢用小茶杯,农村用粗茶碗。如果我们从事造型设计的人忽视了这方面常识,那么就很容易使我们的造型设计工作陷入盲目性。

设计图纸与制模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平面图纸与实物模母之间的视错觉关系。这就需要在制作模母时,首先考虑存在这些差异。实物模母在视觉感受到的是其立体型,设计图纸上为是高的器型,在修出的模母时则感觉到瘦长,图纸上的扁平器型,则模母会得矮胖。这些微小差别,在制作模母时,应灵活地增减一点尺寸,如果在车制模母时一比一地按照图纸来制作, 做出的模母与图纸就不相符,甚至变样。因此,设计图纸与造型制模母应该相互结合起来,以达到产品与图纸的一致性。

青瓷产品的烧成要经过二次收缩,一次是半成品收缩,一次是烧成收缩。准确计算收缩率也是从事造型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不同的原料有不同的收缩率,当前龙泉青瓷生产的厂家,有手工压坯、滚压成型、注浆成型和高位注浆成型,青瓷产品都有这个规律,胎越厚收缩越大,胎越薄收缩越少。在制作模母时应根据不同的原料、不同的成型方法,以及原料水分准确计算收缩率。

造型设计必须与成型工艺相互结合,青瓷产品要经过1300℃高温烧成,在造型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到生产半成品时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不同的成型方法就有不同的局限性。如盘类产品,就要首先考虑在高温烧成荷重的软化,准确计算倾斜度,同时要预算它的承受压力。如果不是根据这些工艺条件去进行考虑,往往就会造成产品的变形,或者成了“荷花叶”。同时又要根据坯体的厚薄,产品各个部位的组合关系,统筹部署,如花瓶类,则要考虑颈部、肩部和下腹部的支撑力,否则在烧成过程中就会出现塌肩和腹部下垂的现象。如果是一只线条刚直的杯子,则要考虑杯柄在烧成中的拉力关系,在刀形上接柄处加大产口泥。因此,在车制模母时稍微有所凹凸形,这样经过高温烧成后,就能达到原来图纸的效果。有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未经过生产实践,就忽视了这一点,这些都必须加以注意。

配套产品的各种器型,附件、包括(嘴、把、盖、顶)都必须从整体出发,力求它的统一协调,给人们看去有舒服的感觉。如果是一把瘦长挺拔的咖啡壶,就不能配上矮胖的杯子柔软转折很多的嘴把,或者用粗短条来装饰,这样就会给人看去眼花缭乱,甚至不匹配。同时又会失去产品的抗衡能力而影响变形,所以说设计图纸与造型制模母以及生产工艺密切相关应互相结合起来。

以上所述,综合以下几点:

(1)设计图纸时应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摸清市场需求动向及消费者的心理及爱好,避免设计工作陷入被动局面、走弯路。

(2)应掌握设计图纸与实物模母视觉上的差异,在车制模母时适当调整造型尺寸,使产品烧成后,达到预想的效果。

(3)准确掌握各种不同原料,不同的成型方法使产生的收缩同时又要根据产品局部的承受压力,准确计算收缩率。

(4)造型必须与成型工艺相结含,充分考虑在烧成过程中的荷重软化,变形情况等等。

(5)配套产品的各种配件必须从整体出发,设计时力求既统一,又各见其不同的特色,给人以一种舒服、协调的感觉。

以上几点是自己在实践中很不成熟的体会与见解,限于本人水平所至,请从事造型设计行家教正。

                          (本文于1990年在《中国陶瓷》杂志第三期发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