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是古玩鉴定专家,收藏家,片儿白古陶瓷标本基因库创始人。他痴迷古代瓷片,收藏了各个朝代的瓷器碎片6万多块,在业内被人称为“片儿白”。2000年,他成立了个人博物馆--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藏品年代囊括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可以说,拼出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陶瓷断代史。
如何踏入这一行?
“我们白家在京城曾经是个‘望族’,爷爷是小有名气的古玩收藏家,家里各种古玩屡见不鲜。‘文革’‘破四旧’时,我和我父亲把家里古玩几乎砸光,只剩下一些官窑瓷器。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导演李翰祥想用1万元外汇券收购那些瓷器,那时我只惦记着冰箱、彩电、录音机,便撺掇父亲做了这笔交易。结果一年后,我发现这些瓷器,有的价值几十万港元, 甚至数百万港元。当时心中一蒙,肝儿颤。从那以后,我便开始逛地摊踅摸古代瓷器, 发誓要学陶瓷鉴定。”
我特别幸运,赶上了可能是北京老城区“最后一次”大兴土木。
那时,我天天开着辆破车,戴着个破草帽,蹬着一双破球鞋,肩上背着个破编织袋,在各个填埋场开始“淘瓷生涯”。我的瓷片收藏,就是在那个时候完成了原始积累,撑起了我陶瓷世界的半壁江山。
现在中国是全民收藏热。
北京潘家园每天人山人海,人们都想在这儿淘到宝贝,很多人心中终日惦念着“捡漏儿”,想通过
购买古玩,一夜暴富。收藏里讲“收、藏、鉴、赏”。现在大多收藏者,只关注前三项,但“十贪九打眼”,现在中国收藏古玩的人数不少于7000万,可文物遗存就那么多,会越来越少,但现在市场需求很大,造假泛滥,99%的文物都是赝品。很多人找专家鉴定古董的真伪,但现在专家多如牛毛,很多人也是鱼目混珠。而且,即便是专家,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
很多人买古玩,考虑的是怎样保值、升值。
但他们恰恰忽略了“赏”这一步。
古玩是一种文化标志,人们可以通过藏品去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变迁。在“寻古”中,感悟古董之诗意、文化深沉之美、历史之厚重。我在把玩精美的瓷片时,感觉就像在触摸历史。一粒黄沙可以包含一个世界,那是因为每一粒黄沙都各不相同。破碎了的瓷片亦是如此,它们各自都有着自的“微观世界”,但拼对起来却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陶瓷断代史”。古瓷,凝固了中国历史最美好的一段记忆,其中蕴含的美与文化、散发的禅意,才是人们应该真正感悟的。收藏是很人文的事,可惜现在很多人不是奔着文化去,而是“跟风”。
我以前一直想要搭建一个陶瓷基因库,把文化的东西保存和流传下去。
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传播者,希望把瓷片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进行传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理念,唯一一件能用物质凝固在一起的就是陶瓷。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收、藏、鉴、赏”中的“赏”才是核心,每一块瓷片背后都有文化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实物触摸它、认知它,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不是东西或瓷片,而是对国学的认知。于是,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我在2012年9月19日在王府井陶瓷城建立了“片儿白古陶瓷标本基因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