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陶壶






[日期:2014-09-01]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楼钢 [字体: ]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文化彩绘双系陶壶新石器时代


  小撇口、削肩、鼓腹、平底。器身呈棕红色,为泥质红陶,口沿与腹部以红黑双色彩绘蛙纹图像,纹饰连续、清晰,虽有氧化褪色,但总体彩绘尚保存完好未有脱落。
    马家窑文化陶器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及其以西地区,上下延续千年左右。因其主要地域是在黄河流域沿岸,因此民间俗称其为“黄河彩陶”。马家窑文化按其地域以及出土器物的特征来分类,又可细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小坪子、半山、马厂五种类型,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或夹砂灰陶,以黑彩绘画为主要装饰,喜用水波纹、几何图型,器身饱满,韵味无穷。
    马家窑文化概念最早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G.Andersson)提出。1923-1924年,时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的安特生到甘肃、青海地区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马家窑、齐家坪等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在1925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他根据当地考古资料,将甘肃地区的古文化分为齐家、仰韶、马厂等六期, 并认定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分支,称为“甘肃仰韶文化”。
    由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也沿用了这个概念。但是,有很多专家对安特生的这个观点提出异议,如中国考古界泰斗裴文中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等根据河西地区考古发掘资料,认为马家窑文化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类型而非中原仰韶文化的地方分支。
    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一书正式将马家窑文化予以定名,现在这个概念已经普遍为考古学界所接受。因此,日后如果要再版《中国古陶瓷图典》,则应根据正确的概念来重新给予修订。
    由于黄河彩陶特殊的魅力,在海外收藏界深受欢迎,因此历来成为仿制的重点。主要的仿制方式有整器新做或者采用已经褪色的老器后加彩。整器新做的,鉴定相对容易,目鉴或者采用热释光都可以很容易地辨别,特别是器身内部的覆土,老器之中的覆土是长期自然叠压固化形成,新器之中的覆土则采用添加黏合剂以增强附和力,因此使用手碾或者采用化学成分分析都可以区分。
    老器后加彩鉴定起来相对困难,过去主要看彩色是否自然老化、是否采用矿物彩料来进行区分,目前新彩做旧亦采用矿物彩料,表面老化则采用升温加速氧化法,仅凭彩绘色彩来鉴定也就相对困难。不过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仍然是有很大区别,此外,真正的黄河彩陶图案和上色并不是绘制而成的,因此只要用心观察,也还是不难鉴别。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