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制瓷史上, 醴陵瓷异军突起, 洁白如玉的瓷质和柔和俏丽的彩绘, 足以和景德镇瓷分庭抗礼。清末民初创制的醴陵釉下五彩, 在釉彩工艺和绘画造诣上都达到很高境界, 但若深谷幽兰, 久未被陶瓷界普遍认识。
![](upload/2017-03/17030216356509.jpg)
![](upload/2017-03/17030216362453.jpg)
清 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 故宫博物院
一、近代酸陵艺术瓷的崛起
醴陵地处湘东。清初时广东人廖仲威在醴陵沩山发现瓷泥, 于雍正七年向沩山寺僧智慧赁山采泥,开窑烧瓷。沩山瓷土质地良佳, 开采又易, 几年之内便有数十孔瓷窑相继升火, 产品转运各地, 供不应求。
![](upload/2017-03/17030216366921.jpg)
清 釉下五彩镂空葡萄纹瓷瓶 湖南博物馆
清咸丰三年太平军道经湖南, 军行所至, 瓷品滞销, 致使窑业萧条。太平天国失败后虽瓷业一度复旺, 但清末政局不稳, 又使生产衰退。
从清初到光绪中, 醴陵瓷业几度兴旺且产量巨大, 但工艺落后仅烧日用土瓷。近代醴陵瓷业的复兴, 熊希龄功不可没。
![](upload/2017-03/17030216376384.jpg)
清 釉下五彩花卉瓷瓶 湖南博物馆
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 与沈从文、黄永玉是同乡。熊曾是清朝官僚, 辛亥革命后出任过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作为清府官员的熊希龄赴日考察, 见到日本瓷精致优良, 而制瓷技术又自中国, 逐萌发振兴中国瓷业的决心。
熊希龄回国后和大学士文俊铎(醴陵人)共赴沩山实地查看, 采集瓷土样本送日本试验, 证明可制上等瓷器。熊拟了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酸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 改良醴陵瓷业。次年光绪三十二年, 清政府批准熊氏呈文, 拨库银一万八千两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后经招集商股,又创建了湖南瓷业公司。瓷业学堂和瓷业公司的创立, 是醴陵瓷由土瓷向精瓷转变的标志。
![](upload/2017-03/17030216377462.jpg)
清 釉下五彩葫芦形瓷瓶 湖南博物馆
在醴陵制瓷技术变革的过程中, 集中了多方智慧。瓷业公司聘请的彩绘艺人均系湘地书画名流。因“ 江西景德镇私规最严, 不准工人用于外省。又俗传景德镇承办御窑, 所用红绿颜色, 他省不准仿办” , 在此情况下, 熊希龄毅然邀请日本技师来协助研制釉下五彩,并获成功。
二、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的釉彩色泽、绘画笔法和纹样题材都突破了传统方法, 体现了彩瓷的重要发展。
![](upload/2017-03/17030216384570.jpg)
清 釉下彩凤尾瓷瓶 湖南博物馆
1、釉彩色泽
釉下彩唐宋起已盛行, 明清的青花和釉里红更属瓷业主流, 但都单色或双色, 表现力有限。醴陵发明的釉下五彩则色泽异常丰富, 是对传统釉下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醴陵釉下彩有红、橙、黄、绿、青、紫和黑、白、茶、灰等各色。每一种颜色, 又有不同的品类, 如红色系包括玛瑙红、锰红、桃红、芙蓉红、铁红黄色系包括钦黄、桔黄、柠檬黄绿色系包括草青、浅绿、水绿、青松绿、苔绿蓝色系包括海碧、海蓝等。连黑色也有艳黑和鲜黑之分。各种色泽都艳而不俗, 淡而有神。根据不同题材, 既可古扑典雅,又可鲜丽浓郁。
2、绘画技法
清末民初醴陵釉下彩画师都具相当功力, 线条圆劲老辣, 构图简洁洗练, 一破晚清瓷的软弱和繁缚。
醴陵艺术彩瓷的基本绘画技法是双勾分水或称双勾填彩。因为要双勾, 纹饰造型就需简练, 要分水结构就要严谨。民国初期, 作品简洁明快的风格已基本形成, 纹饰以写实的花卉禽鸟为主。设计时多作平面处理, 构图舒展。这种具逻辑美的秩序感, 是醴陵釉下彩瓷画的艺术生命力所在。是典型的现代装饰画风格。
![](upload/2017-03/17030216397542.jpg)
清光绪 醴陵官窑釉下彩雉鸡樱花瓶
醴陵釉下彩瓷画的有些作品取法西洋画法, 作品色彩浓艳, 光感强烈, 和油画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宣统二年款山水瓶, 树影婆姿、湖面平静, 是具突破性意义的成功之作。
三、醴陵釉下五彩画师
醴陵釉下五彩的成功, 原因之一是工艺上突破了传统釉彩的传统, 原因之二是拥有湘地优秀的美术人才。
![](upload/2017-03/17030216392434.jpg)
清光绪 醴陵窑釉下五彩开光釉上双虎双獾撇口瓶
清末醴陵瓷业公司初创之时,就邀请湖南地区热爱工艺的书画名流参与, 最著名的有张晓耕、彭筱琴等人。
张晓耕是江西萍乡人, 又名张逢举, 生卒不详。张是当时颇具声望的金石书画家, 花鸟、人物、山水均具极深造诣。在瓷艺上, 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全能画手, 同时对刻瓷、指画也有相当功力。
![](upload/2017-03/17030216407361.jpg)
清宣统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瓶
彭筱琴在当时和张晓耕齐名。彭是湖南浏阳人, 善书画, 山水花鸟俱精, 是瓷画多面手。彭的技艺稍逊于张晓耕, 但他在醴陵时间很长, 以后的名画师大多出于彭的门下, 故影响很大。
张晓耕和彭筱琴是醴陵釉下彩的第一代画师, 第二代画师是由当时瓷业学堂速成班培养的几批学员, 其中有傅道惠、游先理、吴寿棋等人。
![](upload/2017-03/17030216406242.jpg)
民国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帽筒 (一对)
游先理瓷业学堂毕业, 长期从事醴陵瓷业, 年曾任醴陵瓷业民利公司经理, 他与沈明扬等人是几次赛会的亲身经历者。
吴寿棋年春考入瓷业学堂艺徒班学习瓷画, 同年冬毕业。后在湖南瓷业公司从事釉下彩的研制绘画七年。年后又在长沙、南京等地长期从事瓷绘。吴寿棋在五十年代恢复酸下五彩技术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宗师。
![](upload/2017-03/17030216418187.jpg)
清 釉下五彩百鹤图尊
四、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成就
釉下五彩松鹤纹瓶〔清宣统三年。至光绪末, 醴陵独创的釉下五彩已成功地用于瓷画作品。色彩缤纷、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别具一格, 引起中外人士的注目。清宣统二年南洋《劝业日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前年春游湘中, 见该省所出之釉下花釉青, 不仅青、红两种, 且千门万类, 各尽其长, 不禁叫绝⋯ ⋯。其色泽之鲜明, 绘画之精致, 更较前进步, 且有新发明。紫色、黑色两种及釉下刷花, 犹觉枝枝叶叶, 秀色可餐, 把玩之余, 令人不思释手” 。
![](upload/2017-03/17030216412305.jpg)
清 釉下五彩人物瓶
自此, 醴陵釉下彩艺术瓷名驰中外。自1909至1915年, 多次参加国内外赛会, 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均获得金牌奖。
据传, 熊希龄曾亲自携瓷人京, 贡呈慈禧太后。慈禧欣赏时, 几次顾看原先陈列四周的景德镇瓷,似还是江西瓷好的意思。熊氏在傍已知慈禧的想法, 马上从容进言“江西瓷已有千百年之历史, 醴陵瓷仅数年之功耳。” 慈禧不禁莞而一笑, 卒重赏之。
![](upload/2017-03/17030216422872.jpg)
釉下五彩花鸟镂空套瓶
醴陵釉下彩发展也几经周折。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毁于兵火,后虽稍恢复, 但已属惨淡经营。1930年前后, 湖南瓷业公司及湖南模范窑工场及一些商办窑厂相继倒闭, 釉下五彩基本停止了生产, 距其出现仅二十多年。
近代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时间不长, 烧制的艺术瓷估计不足千件, 流传至今已凤毛麟角, 醴陵的湖南陶瓷研究所仅收藏十余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私人藏家也有少量保存, 诞生至今不足百年但已非常珍贵。
![](upload/2017-03/17030216534018.jpg)
1958年 釉下五彩蝴蝶兰胜利杯(特供瓷)
五十年代时, 在老艺人吴寿棋主持下恢复了釉下五彩工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无论釉彩工艺和绘画技巧都远超清末民初。醴陵的釉下五彩技术推广到景德镇、潮州等地, 对当代瓷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