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瓷器拍场上的当代传奇兄妹:张宗宪&张永珍






[日期:2011-02-10]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张宗宪和张永珍兄妹,出身于古董世家。祖父张楫如以擅刻扇骨名闻一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气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像仇焱之这样的陶瓷收藏大家当年也经常光顾他的“聚珍斋”。哥哥张宗宪,成年后在香港延续家业,堪称当今海内外古董巨擘。妹妹张永珍虽然日后成为商界女强人,但仍钟情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拍卖场上频频创下高价纪录。

  哥哥张宗宪:当今海内外的中国古董巨擘

  作为一个中国人,张宗宪(1929-)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内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场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对北京、上海几大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倾注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十余年来,张宗宪一直是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的一号拍品的竞标者,这种热心的捧场,成为一道众所周知的景观。由此,若论当代中国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坐标。

  2006年11月,香港佳士得为其推出“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专拍时,张宗宪寥寥几行字写下拍卖序言,饱含了平生多少滋味在其中:

  余少时浪迹沪苏之间,翩翩年少,祖德庇荫,春花秋月,关怀金尊,尚不知忧愁为何物者。然岁月不饶,时事艰辛,方刚踏入社会坎坷之途,即有意无意间文物、古董一行。

  所谓有意者,乃为生计所使;而无意者,实继先人之旧业也。先大人及先太父皆毕生业此者。余自总角之年即耳濡目染,遵受庭训,无一不与瓷玉金铜、书画翰墨交接。余虽顽劣愚钝,亦渐有所知,有所悟耳。

  六十年来,余起自香江。奔走往来,京沪、台岛、纽约、伦敦之间。横跨欧亚,云腾万里。搜寻鉴宝,由瓷器而书画。所见日广,所得也渐增,苦与乐共尝焉。

  古董文物,身外之物,然亦先祖先民文明之所业所寄,当为爱好者共赏也。天物有情有灵,吾何敢独专。今蒙佳士得公司垂愿,精选若干,公诸同好,诚善美之事耳。昔人云:愿有情人终成眷属,余亦寄深望,得中瓷宝者,冀其在流动之中幸得善遇,岂非吾人之共美共好耶?

  ——张宗宪丙戍六月于沪港机上草

  妹妹张永珍:拍场上频创瓷器天价的大买家

  50多年前,还是少女的张永珍(1932-)来到中国香港。当时的中国香港远没有今天的繁华。后来张永珍前往英国读书,嫁给中国著名考古学者郑德坤的儿子郑正训。郑正训曾任香港陶化大同公司总经理。张永珍代理爱立信手机和大庆石油业务,身兼中国政协常委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现在张永珍在文物拍卖场上,名气直逼哥哥。

  在1999年11月佳士得举办的“张宗宪珍藏瓷器”专场拍卖会上,张永珍成了此次专场拍卖会的主要买家。她以1212万港元买下拍卖图录的封面,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以227.5万港元买下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纹瓶等。拍卖结束后,张宗宪在餐厅碰到妹妹说:“我知道你有钱,但你也买得太多了,留点给别人买多好,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你是帮我护盘的。”

  张宗宪说,妹妹喜欢中国瓷器,不仅在他的专场拍卖会上,早在5年前,便委托他在伦敦拍卖会上竞投,他自然成了妹妹的艺术顾问。2002年香港苏富比推出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经过张宗宪“长眼”,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买下,创下当时清代瓷器最高纪录。其后,张永珍又把此尊橄榄瓶慷慨捐给上海博物馆。

  2006年,香港佳士得举行《玉剪霓裳——张宗宪御制瓷器珍藏》拍卖会,展出多件拍卖精品,其中最瞩目的为来自张宗宪的一件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该精品白釉温润,工艺精湛,图中杏花盛开,春风吹拂杨柳,双燕在其中飞翔,图侧有一首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更有蓝料楷书写《乾隆年制》字样,是乾隆珐琅彩杰作。这只碗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当今世上仅存一对,另一只现时收藏在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内。这只古碗成了拍卖的焦点,最终被张永珍,以1.5123亿港元投得,除打破当时清朝瓷器世界纪录之外,也是当时亚洲区拍卖会上,成交价最高的一件艺术品。

  2010年,张永珍又以2亿5,266万港元竞得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的确可谓不问天价,只求物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