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按:本文是《讯息费用与市场应对》的第五节。)
元代画家黄公望(一二六九——一三五四)老年时画的长手卷《富春山居图》今天约值五十至一百亿元人民币吧(我以五厘折现率及看一眼的入场费算出)。即是约值十亿美元,西方的画作拍卖从来没有相近之价,不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拿出来拍卖值多少。上苍有知,收入场观看费,我赌《蒙娜丽莎》斗不过《富春山居图》——炎黄子孙人多势众也。
画了三年,完工时黄公已逾八十,不可能再多画一卷同样的吧。三百多年后的乾隆皇帝竟然收藏了两卷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不奇,奇就奇在乾隆认为是真的那卷今天的专家认为是假,乾隆认为是假的那卷今天的专家认为是真。我同意今人认为是真的那卷画得比较好,但较好是真的证据吗?今天认为是真的一六五○年被烧过,之后分为长、短两卷,但被烧过可不是真的证据。我最不能接受的,是今天的人贬低乾隆皇帝的鉴证能力。乾隆当然可能错,但此君凡事苛求,魄力雄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艺术收藏家,而且他可以起用的鉴证专家无数。我没有详细地跟进今天的专家认为乾隆把《富春山居图》看错的理由,而如果上苍作判断,我要赌的钱会押在今天的专家那一边。这里我只是要指出鉴证艺术作品不容易达到一致的共识。
专家判断常有分歧
《富春山居图》只是名作中的一个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怀素的《食鱼帖》,米芾的《研山铭》——皆著录无数的名作,但今天皆有鉴证名家说不是献之,不是怀素,不是米芾。古书画当然比近代的较难鉴证,但近代的也绝不容易。约二十年前一套十六幅的傅抱石画作在香港某拍卖行推出,有专家为文说是国宝级的真品,跟着该专家再写文章说假假都没有那么假。我有两位深懂傅大师作品的朋友,一说是真一说是假。当时拍卖行收回不拍。我不懂,但纯从逻辑推理看,认为是真的机会不小:如果多如十六幅可以假得连一些专家也看不出,傅大师的画作今天不会那么值钱。齐白石的画比较容易假,也很值钱,可能因为齐老写的字难假。我因而推理,买齐老的画不要选字数少的。两年前某君出版一本自己收藏的林风眠画作的结集,有多张,大部分不是精品。两位专家说大部分是假,也有懂的说全部是真。我不是专家,但认为全部是真。
这些及无数其他类同的例子证实我要再说的观察:艺术收藏品的或真或假不容易有一致认同的专家。西方的画作比较容易,因为油彩有厚度,一个作者的笔触比较容易鉴别,而他们的艺术发展时日比较短,也较为重视整理作品与存案。另一方面,上节提到的翡翠玉石专家对孰真孰假的判断很一致,对玉质的高下排列也很一致,虽然在市价的判断上专家之间可有相当大的差别。中国的艺术收藏传统以真、精、新排列重要性,其实那所谓「精」也是说「真」,因为一个作者的精品比较难假。
概率取舍与价变规律
为什么艺术品的专家鉴证会远比变化复杂的翡翠来得困难呢?我想到两个原因。其一是鉴证人为之物一般比鉴证天然之物困难。艺术作品的价值主要是作者的思考与手艺,但翡翠的价值主要是天然的石头。人为之物远为容易复制,因而远为容易假冒。其二,任何需要专家鉴证的物品,善于其道者一定要看得多,最好是能亲自买卖或收藏,赚钱或亏蚀皆会对物品有较为深入的体会。翡翠玉石无数,市场成交也无数。然而,大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尤其是属于某一作者的,不容易多见,更勿论亲自买卖了。这些日子艺术品在神州大地的拍卖市场升得急,主理拍卖生意的要提供鉴证——虽然次等拍卖行出售的很多是假。也是这些日子,拍卖行业的一般意识,是求物品易,求鉴证专家难。
因为艺术收藏品难有一致性的专家认同,购买这些物品的真伪之辨只能是一个概率上的选择。称得上是精品的比较难假冒,所以在大市上升时精品之价升得比较多,大市下降时精品之价跌得比较少。这样,假以时日,同一作者同样大小的作品,精品与一般之作相比,前者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这规律好些收藏老手知道,加上市场有竞争,投资的利息成本不菲,除非遇上这些年中国那样的高速经济增长,初入门的要收藏投资的回报率高于利息率是很困难的事。学习是漫长的过程,不容易,但有趣。经济不论,幸运不算,投资于艺术收藏赚的是讯息费用的工夫钱。
名堂效应影响市价
是真是假的概率不一定对,所以市场出现了其他准则的协助。例如作品有没有著录是重要的考虑,而著录是何方神圣,出版的日期是否够老等,市场皆重视。以国画或书法而论,收藏家或鉴赏家的印章称得上是专家的可以背得出来。虽然电脑可以容易地复制印章,但今天懂的可以辨别,而印泥颜色的考究也是一门学问。因为是真是假的概率可变,用心的收藏家会花时间去考虑资料,希望在市场购得他人不知道证据的作品,或增加自己拥有的作品的证据。
来源重要,这方面西方比中国远为有系统地处理。名堂也重要:是谁收藏过或今天是谁放出来。最有说服力的名堂效应可能是清代的瓷器。一家在欧洲称为什么堂的瓷器收藏,其价高出同样水平的很多。可能我知得太少,认为鉴证旧瓷器没有鉴证旧书画那么困难,但从名堂效应作判断,旧瓷器的鉴证是比旧书画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