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五常:艺术收藏与拍卖现象






[日期:2012-04-06]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张五常 [字体: ]

我有一个不严谨的观察:愈是初级的鉴证家愈会偏于说一件艺术作品是假。如果这观察是对的话,可不是因为说假、假、假会提升自己的身价,而是说假的代价比较小。说是真,人家依你说的买下来后,发现是假,你的声名代价会下降很多。说是假,害得人家走了宝,你是不用付多少代价的。

  明拍与暗拍的选择

  这就带到今天收藏市场中最热门的名堂:拍卖行。次等的不说,大有名堂的无疑给问津者有提供「真品」的讯息,虽然孰真孰假常有争议,而今天的拍卖行一般不敢保证。另一方面,有疑问的作品也往往拍卖——可以肯定的是太少了。拍卖行的专家有他们的专业水平,但免不了也有问号。他们自己很少收藏,也不是专于某时期或某作者。大师如吴冠中曾经几次看错了自己的画,何况我们没有听过拍卖行有吴冠中专家。经过多年的观察,我认为从个别作者的角度衡量,拍卖行之外的收藏家往往比有一般性的专业鉴证家高明。

  艺术品拍卖是公开举手的。这跟翡翠原石下暗标或在巾下以手指出价不同。有趣的问题是明拍与暗拍这二者哪方会带来较高的成交价。答案是清楚的:虽然有时明拍价高,有时暗拍价高,但选择明或暗的最终权力是在出售者的手上,所以一般而言,哪种拍法被选中是成交价较高的。

  翡翠原石拍卖,物主只在石皮上开几个浅而小的水口,由专家选择最佳玉质的示范位置。主要的买家要求暗拍是为了保护他们苦学多年看皮赌石的知识。这要求物主接受,因为一般而言愿意出高价的人对该原石的产品市场有专业认识。倒过来,代理众多艺术品出售者的拍卖行要买家举手明拍,是希望后者能集中表达拍卖行之外的众多收藏家的知识。因为这些知识的集中,一件艺术品的拍卖成交价往往高出估价多倍。是的,艺术品拍卖,举手的人是谁或是代表着哪位买家不少人知道。有些初入门的人会跟着朋友说是大收藏家的举手。

  造价的行为

  瞒骗的行为当然存在,一般没有趣味,不好说。拍卖行的声誉值钱,属下的职员混水摸鱼常有,中、外皆然,也不好说。但造价的行为是要分析一下的。公开拍卖鼓励造价,因为拍卖的成交价不仅会公布,而且传遍天下。这公布之价不一定是真的。价高是不凡的象征,造不实的高价对好几方面的人有好处。在几种情况下造价的行为会出现,这里要谈的是艺术品的作者刻意地把自己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造高。要付的两头佣金加起来约下锤价百分之二十。有时请朋友把价叫上去,其实是自己间接地买回来;有时预先约好买家,暗地里答应会附送些什么。算是欺骗的行为,但下文解释,算不上是不道德。是的,今天不少朋友恨不得二十年前曾协助艺术家造价。

  西方的艺术市场也有造价的行为,可能比中国为早。十九世纪,两大绘画天才——梵高与高庚——就有不造与造的比对。梵高不为自己的画作造价,平生只出售过一幅画,整生贫困;记载说高庚有造,也怀疑他喜欢用别名写文章称赞自己的画。二十多年来,中国画家的收入上升得快,其中有造与不造价的。造的不公布,但不是大秘密。

  这里的有趣问题,是造价会否增加一个艺术家的财富呢?答案是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造价失败可以是灾难。有家境富裕的造价造足整生也没有什么作为。长远地看,市场对艺术品的判断很少出错。足以传世的艺术作品早晚在市场有可观的真价,但像梵高的作品那样,要等到死后一年才有人抢着要,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

  成功的造价行为是协助基本上在市场有可为的艺术家提早增加收入,因而增加财富。我也认为有些很不俗的艺术家,因为不造价永远在市场消失。造价因而可以挽救这些不足以传世但应该有可观收入的准天才。问题是造价要成功可能要不断地造一段日子,成本不菲,而最头痛是不知造哪个价才对。把价造得太高,吸引不到买家,减价带来的形象是艺术家的大忌。把价造得太低,要加价很困难。原则上,一个有真实本领可以打进市场的艺术家,造价可以协助提早入市,但选错了价会是灾难。

  在讯息费用奇高的艺术收藏市场,造价的行为是作者对收藏者说:你们看看这边吧——我是天才,你们怎可以不知道呢?从负面看造价是欺骗的行为,但从正面看作者是意图减低市场的讯息费用。中国诗人中天赋最高的李白也有造价之嫌。在《与韩荆州书》中他写道: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