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北京故宫博物院德化瓷藏品回乡展






[日期:2015-11-26] 来源:《德化窑精品图集》  作者:吴深生 欧阳秋虹 [字体: ]

 

德化窑何朝宗印款白釉如意观音

    高19厘米,宽12厘米。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双手露出,一手托如意,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可领略观音的肢体形态。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方形“何朝宗印”四字篆体印记。

    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典描写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经常拯救、解脱遇难众生,自印度传到我国后,南北朝起常作女相。唐以后盛行女相,是群众熟悉的佛教形象。何朝宗根据观音的特定身份和性格品行,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精心塑造。

    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独树一帜。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最高水平,是何朝宗传世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明·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祥云观音

    高35.5厘米,宽11厘米。观音头发盘鬓,戴风貌披肩长巾;面庞丰腴略呈椭圆形,眼微阖,巧鼻樱嘴;颈脖及上胸袒露,横贯璎珞串饰;身着宽袖长衣,胸腹部正中衣带交结,双手藏于袖内做左拱势;圆肩修身,右部衣纹简练丰满,衬托出肌体的弹性感,左侧皱折迭起密集流畅,衣裳下摆翻卷边角起翘若迎风飘拂。长裙曳地,露一足。踏立于浮动的莲花之上,周下波涛汹涌、浪花激荡。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葫芦形“何朝宗”三字篆体印记。

明·德化窑何朝水溥及渔人款白釉坐岩观音

    高22.5厘米,宽14.5厘米。观音游戏坐礁石上,头戴披风。神态静穆幽雅,衣纹刻画形象洗练。背有“何朝水”葫芦形戳记与“溥及渔人”方形戳记。 

明·德化窑白釉弥勒佛

    高15.2厘米,底横13.5厘米,底纵11.7厘米。弥勒坐姿,光头、大耳、垂肩,额际宽阔,慈眉善目,笑口大开。身披袈裟,前胸袒露,露出能容天下之事的大肚。右手持吉祥物放于右膝上,左手五指并拢放在半竖的左膝上,双足赤裸,靠坐于莲花台上。

    此像所塑为我国民间所喜闻乐见的大肚弥勒形象,神态生动,雕工洗练,佛像袈裟衣褶深浅分明,背盖阳文篆字方印,为德化瓷塑佛像中之佳作。 

明·德化窑白釉真武像

    高23.8厘米,宽12厘米。真武长发披肩,长眉凤目,短须,身穿铠甲,右腿内曲,赤足,跣足踏玄武,降魔剑靠右腿。

    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载,传说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后入武当修道升天,封为太玄。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为避圣祖赵玄明之讳,改玄武为真武。

明·德化窑渡江达摩

    高25厘米,宽11厘米。塑像所施白釉略泛黄色。达J挛深目高鼻,身着大衣,头戴风帽。双手隐于釉中握合,置于胸前。双足踏于海浪波涛之上。

    据北宋杨亿著《景德传灯录》载,达摩由南天竺返海东来,经广州、建康(今南京)会见梁武帝,二者言不投合,达摩便私下渡江北上。达摩渡江造型即源于此传说。

明·德化窑白釉关羽像

    高31.6厘米,底横11.5厘米,底纵9厘米。关羽头戴冠帽,面庞宽阔,双眉微皱,两眼眯视前方。八字须,嘴角紧闭,给人以不怒而威之感。身披官服,正身端坐于凳上。

    蜀汉大将关羽,在我国民间素有忠义之神的美赞,他不仅为民间所广为膜拜,而且还被尊为道教的护法神,曰“伏魔大帝”,佛教亦争其为己护法。明清德化白瓷塑像中亦常塑关羽之像,其像多体态伟岸,颇具降恶伏魔之势。

清康熙·德化窑筍江山人款白釉达摩坐像

    高28厘米。底横13厘米,底纵9.5厘米。达摩光头赤足,面庞丰腴,大耳垂肩,头部略向右下低垂,双目圆睁,凝视下方,似静思冥想。身披袈裟,胸际袒露,拱手做于镂雕透空的洞石之上。

    达摩像是明清德化窑白瓷塑像中常见的佛教人物形象,故宫博物院即藏有渡海达摩立像、达摩坐像等十余尊德化白瓷达摩像。此像塑造工艺精细,人物形象比例准确,神态庄重,衣纹雕刻线条硬朗流畅,充分体现出“一苇渡江,面壁九年”之达摩祖师具有的那种超凡脱俗、圣洁庄严之感,背盖“筍江山人”阳文篆字方印,堪称德化窑白瓷塑像的杰作。

清康熙·德化窑筍江山人款白釉东方塑像

    高42.7厘米,宽14.5厘米。此像为老者,大耳垂轮,长髯飘在胸前,穿双领长衫,头向左视,立于岩石上。据《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前93年》是西汉辞赋家,武帝即位时,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背盖“筍江山人”阳文篆字方印,深受民间喜爱。

清康熙·德化窑白釉刘海戏金蟾像

    高12厘米,宽6.5厘米。刘海是穿布衣,笑容满面,右手挥动一串铜钱,俯身戏逗一蹒跚爬行的三足金蝉。据《列仙全传》载,刘玄英,号海蟾子,曾遇一道人索要鸡蛋十枚和十文钱,把一文钱放在几上,摞鸡蛋于其上,海蟾大叫:危险。道人说,人所在的名利场,才是危险的地方。从此彻悟修道。

清康熙·德化窑白釉罗汉

    高7.8厘米,款6.8厘米,胎白,细腻。通体施白釉,底足中空露胎。方圆脸,面露微笑,长耳垂肩,发梳分髻,身着宽袖衣衫,袒胸露腹,席地而坐。造型别致,形神兼备。

清康熙·德化窑白釉送子观音像

    高33厘米,宽13厘米。塑像头束螺式发髻,披斗篷式袈裟,胸肩施璎珞,手腕佩戴玉镯,赤双足呈半跏趺坐姿坐于高座上。神情娴淑,姿态端莊。其怀中抱一小儿,小儿呈立姿,左手执元宝,右手扬掌偏外作与人状(即满愿状)。在观音右侧饰有经函卷,下设紫檀木雕底座。瓷雕胎质略显粗造,釉料乳白中微泛青。此像雕塑技法娴熟,生动传神,在衣饰和手势的处理上颇具匠心。

    送子观音题材在北宋时期既已有之,到明清大量出现。《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送子观音像即典出于此。从改像的胎质、釉色及人物形象特征看,与康熙年间德化窑所出作品相似,人物造型接近生活,故为人们所喜闻见乐,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清康熙·德化窑白釉童子拜观音像

    高26.5厘米,宽13厘米。塑像釉色泛黄。长圆脸,弓形眉,眼睛微睁,神态怡然。右臂搭在右膝上,左手执长茎莲蕾,跣足,游戏坐姿,莲蓬座出于波涛滚滚的江水之中,座腰雕刻莲花和荷叶。观音的左侧,江水卷起一叶莲蕾状小舟,有童子站立其上,双手合十,神态凝重,头微侧向,做礼拜状。

    这种头戴观音兜或者身披披风的观音造像以及弓形眉与下眼睑组成的圆形图案,无疑是晚明时期观音造像常见的样式。由于唐代以后,汉地造像逐渐衰落,而晚明时期以石叟和何朝宗为代表的匠师们在造像方面却取得了较高成就,所以这一时期的造像对后世影响很大。目前来看,有清代的汉地观音造像几乎都受到了这一时期造像风格的影响。

清康熙·德化窑佛像

    高18.3厘米,宽12.7厘米。灰白胎,灰白釉,底部中空露胎。佛像头饰螺髻,方圆脸,长耳,双眼微阖,嘴角微翘,身披袈裟,右手戴镯,双手掌心向上平放于腹前,盘膝而坐。

清康熙·德化窑文昌像

    高22.4厘米,宽12.5厘米。胎质细腻,施象牙白釉,釉色乳白,釉面滋润,底足中空露胎。

    文昌头戴官帽,濮巾缚于颈后分置两肩,国字型脸,大耳,上下唇及下额留髭须孔,眉目清秀,神情端庄,身穿圆领长宽袖袍,左手扶于几上,右手自然下垂,双足着鞋。端坐于岩石之上。左侧立一书童。造像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是清代存世不多的精品之一。

清康熙·德化窑弥勒立像

    高17.5厘米,宽9厘米。此像为僧形,两耳垂肩,笑容可掬。袒胸露怀,大腹便便。双手捧腹,立于一布袋之上。釉色纯厚莹润。

    据说唐末明州(今宁波)奉化有一神僧,宋赞宁《宋高僧传》载,布袋卒于唐天复年间(901-904年),北宋杨亿《景德传灯录》载,卒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传其人为弥勒化身。北宋以降弥勒佛通常用布袋和尚形象表现出来,但已超出了弥勒作为未来救世主的含义,更多是象征吉祥与富足,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清·德化窑白釉坐狮观音像

    高19厘米,宽13.7厘米。塑像釉色白中泛青。头戴观音兜,长圆脸,弓形眉,眼睛微睁,神态怡然。身襄袈裟,下着长裙,裸胸佩戴项饰,手足不外露,结跏趺坐狮子座上。狮子卧于岩石之上,卷尾吐舌,一副乖巧安静的神态。

明·德化窑白釉划花夔龙双耳三足鼎式炉

    高26.7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4.2厘米。炉造型仿商周青铜鼎式,平口出沿,口沿上置对称立耳,深弧腹,圆底,底下承以三柱形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黄色。腹部外壁凸起弦纹两道组成装饰带,其间饰模印夔龙及回纹边饰。

    明清德化白瓷产品除实用器和各种文房用具外,还大量制作各种供庙宇厅堂陈设的祭、礼用器,如瓶、炉、尊、觚、匝、罂等,造型、纹饰多仿自古代青铜器。

    此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的原古物陈列所保存的承德避暑山庄或沈阳故宫的清官旧藏之物。据笔者统计,故宫博物院目前藏有传承在明清两代宫廷的德化白瓷藏品计有54件。从旧藏德化白瓷的造型来看,除碗、杯、洗、壶等少部分器物为实用器外,用作宫中佛堂内供奉的造像和神案供桌上陈设的各式鼎炉、花觚、尊等最多,共计有34件,占旧藏德化白瓷总数的68%。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清宫旧藏德化白瓷是宫廷宗教活动中使用的器物,这与明清时期德化窑善制各种供庙宇奉设的白瓷造像或祭礼用器的情况是一致的。

明·德化窑白釉刻划五爪龙纹大盘

 

    高7厘米,口径38.6厘米,足径19厘米。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釉面纯净莹润,釉色白中微泛青色。里、外釉下均刻划二龙戏珠纹。

 

    从传世德化白瓷和窑址发掘出土的标本来看,明代中晚期和清初顺治、康熙时期堪称是德化白瓷制作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德化白瓷胎质细腻坚致,胎色洁白,釉面纯净滋润有如凝脂,有着天然象牙般的质感,制品釉色以乳白色为大宗,但因烧窑时坯体位置、窑温和烧成气氛等常有差异,致使瓷器釉色又有纯白、泛黄、泛青或偏灰的色差,有些精制之作迎光透视时,可见胎体隐现肉红色。因此,后人对德化白瓷又有“奶油白”、“象牙白”、“鹅绒白”、“葱根白”、“女儿红”等美称。

 

    此盘造型规整,釉质细腻,釉色纯正,釉下刻划的龙纹线条流畅生动,堪称德化白瓷中的精美之作。

    通高15.5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9.0厘米。壶体呈圆筒形,小口带盖,壶身中部突起弦纹一道,壶柄和壶流分别为贴塑的螭龙形象。

 

    壶周身尽施白釉,釉色晶莹洁白,又有玉石般的温润光泽,是德化白瓷的典型代表。其柄、流处的螭龙造型,雕琢精美,神态生动。如此设计更见大胆巧思,使执壶兼具实用与审美的双重价值。

明·德化窑大明宣德年制款白釉狮耳香炉

 

    高8.3厘米,口径12.0厘米,足径9.7厘米。唇口,束肩,鼓腹,腹下至底足处微向外撇,圈足。足内暗刻篆体“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款。

 

    炉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莹润,白种泛黄。肩部左右各置一狮头形耳,整体造型大气沉稳,比例协调,其耳部的堆贴技法,是明清德化窑瓷器中常用手法,将动物形象与器皿融为一体,构思新颖,搭配巧妙。

清康熙·德化窑塑贴蟠螭瓶

 

    高22.0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6.6厘米。瓶直口,细长颈,肩以下渐收敛,平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颈部塑贴一缠绕螭龙。

 

    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它不像明代那样因胎微微闪红致使釉呈“猪油白”色,而是釉色白中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德化白瓷相比,缺少了温润感。

清雍正·德化窑粉彩人物图瓶

 

    高17.5厘米,口径7.9厘米,足径6.8厘米。侈口,长颈,鼓腹,腹下内收至近足处外撇。

 

    瓶以粉彩为饰,绘一男子身着文人服饰立于庭中,背景是庭院栏杆和一株梅花。清代德化窑人物装饰图案多取材于历代故事或神话传说,亦有大量文土形象。此瓶所绘人物,一身文臣装扮,面部轮廓清晰,衣冠折痕等细微处亦能有所表现,整个画面色彩丰富,颇显精致。

清乾隆·德化窑粉彩花果纹双耳瓶

 

    高34.0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9.0厘米。唇口,短颈,斜肩,长圆腹,圈足。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瓶身以粉彩为饰,腹部近口沿三分之一处暗刻弦纹两道、回纹一周,将瓶身粉彩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绘瓜果,有石榴、佛手等。下半部绘各类花卉图案。弦纹处两端各置一耳,为铺首造型。

 

    瓶施彩均匀,色彩清晰艳丽,构图简洁明快,有民窑器的朴素清新之风。

清·德化窑青花山水图香炉

 

    高6.3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7.4厘米。盘口,短颈,鼓腹,圈足。足底不施釉,无款识。

 

    器身以青花为饰,绘山水人物图。青花发色晕散,深浅不一。画面构图简单,画法粗率。人物衣着单薄,脸部不绘五官,只寥寥数笔描摹大致。这种画法属于明代后期开始流行的写意画法,类似的图案风格于明末以来的景德镇民窑中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清代德化窑受景德镇窑影响明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