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故宫博物院“秘色重光——秘色瓷的考古大发现与再进宫”大展






[日期:2017-06-18]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越窑秘色瓷枕 唐(618-907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因其成果意义重大,后司岙窑址被评为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年正值法门寺地宫发现30周年。与此同时,秘色瓷产地——后司岙窑址的确立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大发现。“秘色重光”展览,正是对这两大重要学术事件的纪念和总结。

  秘色瓷的生产

“秘色重光”的第三部分展出了后司岙窑址出土器物所呈现秘色瓷生产流程


后司岙窑址出土(晚唐五代 836-960年)越窑瓷质钵形匣钵和匣钵盖,呈现了秘色瓷封釉技巧。

越窑匣钵装标本(晚唐五代)后司岙窑址出土

  随着越来越多参照系的明确,秘色瓷的特点和生产工艺也逐渐浮现而出,尤其是从装烧工艺上解释了秘色瓷特殊地位原因。秘色瓷的装烧工艺极为讲究,从与秘色瓷器同出的大量瓷质匣钵可以看出,这些匣钵与瓷器的胎体基本一致,烧成时匣钵之间用釉封口,且在地层中瓷质匣钵与秘色瓷器的数量同步消长。因此可以推断秘色瓷器的烧成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釉封瓷质匣钵的使用才烧出了秘色瓷器。如此严苛的装烧工艺,也体现出了秘色瓷烧制的高昂成本。

越窑瓷质直筒形匣钵 晚唐五代(约836-960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通过研究发现,使用瓷质匣钵并用釉密封,使瓷器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并在冷却时阻止了匣钵外氧气的进入,避免了瓷器的二次氧化,釉色还原得好,所以颜色特别青绿。这反过来说明,“青绿色”正是秘色瓷器追求的目标,用这种特殊工艺烧造出来的产品才是真正的秘色瓷。

由于秘色瓷对技艺要求苛刻,因此每代秘色瓷的色泽也因工艺而有所不同。

越窑秘色瓷执壶 五代(907-960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葫芦瓶 唐(618-907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葵口碗 唐(618-907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

  天青色为主要追求的秘色瓷中,还混入了一些色彩偏黄的秘色瓷,如这件葵口碗,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沈岳明介绍:烧制瓷器的时候,匣钵内部原本应该是密封的,但是因为各种情况,有时会漏气进去,一进去空气,釉色就会氧化,会变成黄色。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五代(907-960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总之,秘色瓷从烧制初期就与越窑普品与众不同、更加精细,其胎更白、更细密;釉更加均匀、呈莹润的天青色、基本都是满釉;装烧工艺使用瓷质匣钵、单件装烧、不能重复利用。因此秘色瓷器也绝不是普通人能够用得起的。

  而在后司岙窑址中发现的秘色瓷,在窑址堆积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大中”、“咸通”等年款窑具的地层。根据地层判断,后司岙窑场在唐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一直持续至五代中期左右,五代后期质量下降。

  至于秘邑瓷器生产的下限,文献有迹可寻。入宋,吴越国于开宝二年(969年)、开宝六年(973年)分别进责“秘色瓷(窑)器”但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以后所贡瓷器多记为越器或瓷器,己不使用秘色瓷(窑)器的概念。熙宁元年(1068年)所记越州贡物中又有“秘色瓷器”。这为认识秘色釉生产的年代下限提供了方向。


“官”字款越窑青釉双系罐 浙江省临安市钱氏家族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唐代到北宋时期的定窑、耀州窑、越窑等瓷器上,有刻“官”或者“新官”铭文,这表示了该瓷器的使用人群多为皇室成员、贵族等上层阶级,少数平民墓亦有出土。

      对于“官”字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官”字款瓷器是官府征收实物税的标准器物;“官”是光禄寺下属机构太官署的简称,官字款瓷器是太官署定烧的器物;官是象征贵族品味、宫廷样式的所谓“官样”。

越窑秘色瓷盒 唐(618-907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青釉刻花盘 唐(618-907年)故宫博物院藏

越窑秘色瓷盒盖 唐(618-907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兽头状足 唐(618-907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秘色瓷盏托 唐(618-907年)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

越窑青釉执壶 唐(618-907年)浙江省绍兴市唐元和五年(810年)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