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中国艺术品普涨行情,也带动了民窑瓷器价格攀升,一件明代民窑青花瓷的价格竟然能拍到千万元高价!
2010年12月5日,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在望山庄”旧藏的“天启年米石隐制”款青花洞石花卉出戟觚在北京保利被拍卖,600万至800万元的估价,对一件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而言,堪称高价。令人更意外的是,花觚拍到了1232万元,创造了明清景德镇民窑瓷器交易的最高价格。
在这次拍卖的图录中,黄清华对花觚有着详细的考证。他认为这件高32厘米的花觚造型系“摹仿殷商青铜四方觚”,明万历王世懋《窥天外乘》所记,这种器型在当时“实是百里挑一”,“堪称花道佳器”。黄清华推断此花觚应是当时的书法家米万钟为建于万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间的“勺园”(位于今北京大学校园内)订烧之物,“订造时间应在天启四年与五年之间”。“目前公开资料之中,除本品之外,署写米氏相关款式的瓷器共有三件。第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的青花花觚,尺寸和署款与本品一致,纹饰相近,原为清宫旧藏。……第二件和第三件均为造型、尺寸、纹饰相同的青花折枝花卉纹撇口碗,分别为美国观鹭园私人收藏和北京李氏所属。碗类署款为‘天启年勺园制’”。他从2006年春在景德镇十八桥窑址发现的“天启年勺园制”款白瓷残片推论:“十八桥窑址是烧造米氏订造瓷的作坊窑场所在地”。同时认为,“以本品为代表的米氏订造青花瓷是明末高档民窑瓷器大发展之前奏,为明末文人意趣与陶瓷艺术融合之先声。”
这件花觚的高价成交,引起了不少收藏者对明代民窑瓷器的兴趣。一位多年从事瓷器经纪的行家指出:“1232万元的成交价是所知首件交易价格超过千万元的明代民窑瓷器,非常具有标志意义,这也说明,只要拍品品质过硬,民窑制品也能拍出高价。也给那些平常两眼只盯官窑瓷器的藏家提了个醒——无论官窑民窑,品质才最重要”。“这件花觚之所以能拍出高价,重要的一点是,它的制款表明了是天启时书法家米万钟定制的瓷器。经过了四五百年,现在民间传世品中已很难找到可以确认与当时的知名人士有关的瓷器了。另外,这件花觚最晚到1990年时,已经入了徐展堂之手,1990年11月30日曾在香港艺术馆举办的‘敏求精舍三十周年纪念展’中展出,名人定制名人旧藏,其价格肯定不会便宜。”
记者粗略统计了近年中国市场明代民窑瓷器的交易情况:就瓷器釉彩品种而言,拍场常见的主要是青花瓷,彩绘瓷以及颜色釉瓷器数量较少。就有明一代看,多是明中期以降制品,尤以嘉靖、万历朝以后制品为主。过去十余年,精品交易的最高价也就在二三百万元,且数量稀少,内地交易价超百万元以上者仅30件左右,且多数在近五年内成交。
对于明代瓷器研究的分期,学界观点不一,或分三期,或分五期,或分九期,三期分法较为通行,但分法也不一。这里采用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的分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为早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为中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为晚期。尽管对官、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即已开始,收藏市场兴起后,人们对民窑青花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但是,专业学者的研究成果偏少,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市场对民窑青花价值的准确判断。
1986年《景德镇陶瓷》杂志第3期,推出过一期有关景德镇明代民间青花瓷、民窑概况、断代、艺术风格及外销的研究专辑,收录了邓白、耿宝昌、叶佩兰、毕克官、冯小琦、黄云鹏等学界专家的研究文章,开启了新时期民窑青花研究的序幕。1994年中国陶瓷编辑委员会主编出版了《中国陶瓷——景德镇民间青花瓷器》,2002年江西省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联合举办“江西元明青花瓷”展及出版的同名图录(展品以民窑青花瓷为主,收入元代青花瓷21件,明代青花瓷107件),2000年穆青的《明代民窑青花》出版,见证了近二十年来民窑青花瓷器的研究历程。虽然大部分著作是图录性质,但是所使用的实物主要来自于历年各地考古出土和重要公私博物馆藏品,来源可靠,为民窑青花的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