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晚期青花太师少保嫁妆瓶。
民国花鸟豆角耳嫁妆瓶。
女子出嫁时,娘家陪送嫁妆,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的婚嫁习俗。“嫁妆瓶”就曾经是非常流行的嫁妆之一,佐证了旧时婚俗。
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教授、长春古玩艺术品商会鉴定专家王成武介绍,现在,收藏界普遍认为,陪“嫁妆瓶”习俗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清晚期至民国盛行。通常的情况下,一对“嫁妆瓶”放置在大红柜上面的插屏两侧。“嫁妆瓶”既是陈列品,也是一件实用品——插鸡毛掸。所以“嫁妆瓶”又叫做掸瓶。他小的时候就见过家中大红柜上摆放一对母亲的“嫁妆瓶”。东北人家的“嫁妆瓶”绝大多数由景德镇民窑烧制。
“嫁妆瓶”器型硕大、敦厚、稳重。最大的高有60多厘米,小的有20多厘米,而60厘米至40厘米的居多。配耳多为双狮耳、带状耳、龙耳、凤耳、兽首衔环耳等。“嫁妆瓶”的釉彩主要有:白地青花、豆青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加白、青花加紫、粉彩和粉彩堆塑等。其做工讲究,画面精美,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嫁妆瓶”绘画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多数寓意吉祥,提倡伦理道德,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表现形式世俗化和平民化。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水风景、动物文饰、花鸟文饰、仕女儿童、吉祥图案等。到清末民国初期,大瓶的背面,还有行草诗文。如,有的绘“孟母择邻图”、“三国人物”、 “松鹤延年”等。
近年来,“嫁妆瓶”的文化、艺术价值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热衷收藏欣赏;“嫁妆瓶”的装饰性正在回归,成为一些家居的陈列品。因此,原被视为大路货的“嫁妆瓶”的价格不断攀升。
长春华联古玩城“宏宝斋”经理孙兆宏介绍,上世纪90年代,一些古玩商下乡以一二百元一对低价收购,再卖给城市收藏者。但是,近年来在农村已经不多见,越来越难收购了。多数有“嫁妆瓶”的人家自己保存,不想卖了,即使想卖也要很高的价格。如今在古玩市场,一对清代“嫁妆瓶”精品,价格在两万元以上,非常珍贵的达二十万元。
因“嫁妆瓶”价格高涨,仿品越来越多,已占相当大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