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郑生理事长:今天的工艺品是明天的文物
艺术品市场低迷的原因关键是怕假,但是当代工艺精品都能够保真。从艺没有30年不可能当上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大师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信誉、技艺、传承。但我认为,这些大师作品的市场行情还没有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我们的大师非常羡慕那些著名画家、书法家,他们写几个字、画几张画就值几百万、几千万,而工艺大师做一件精湛的作品可能花费几年时间,需要几十年的技艺磨练。其实,大师作品应该越老越值钱。
“从刚发布的工艺美术行业成果来看,2012年的GDP总额为1.26万亿元,这个行业整体成正增长趋势。工艺美术行业内共有5万家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3617家,占总数的7%,这些企业在2012年共创造了6370亿元,占GDP总额的50%。据海关统计,去年工艺品出口额为44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55.06%。”日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工艺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郑生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谈起行业数据如数家珍。他表示,目前工美行业的发展处于健康、有序、科学的状态,同时也不讳言行业内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美行业协会的领头人和国务院直属央企的负责人,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现状有着清晰的认识,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们也有一个‘中艺梦’——做全球工艺美术行业的排头兵,打造大师、艺术家的营销平台,稀缺贵重资源的开发平台,大师研发设计的精品平台。”他透露,中国工艺集团拟于2015年上市。
美术文化周刊:去年你在接受采访时透露,我国工艺美术行业年产值9500亿元,而10年前只有380亿元,这是很可喜的成就。这一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周郑生:工艺美术行业既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同时它又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这个产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收藏价值。
这个产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几个方面。首先,国家越来越重视工艺美术。“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十一大行业的产业整体规划纲要,其中包括文化产业。在当时的文化产业中,工艺美术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还处于外围的位置。2012年,文化部的“十二五”产业规划倍增计划把工艺美术列入进去,国家统计局也把工艺美术行业列为文化产业十大类之一。这一产业已经从外围位置提升到了核心位置,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地位,这也是国富民藏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次,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工艺美术产业,很多地方每年都推出一些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节日、活动。再次,全社会对工艺美术行业的认识越来越深,收藏家队伍越来越庞大。过去从事股票、房地产的生意人,在盈利之后开始投资文物、当代大师作品的收藏。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行业发展中也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在全国通过考评授予40多个地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通过授牌等促进了地方工艺美术的发展。例如,我们在为东海授予“水晶之都”前,它的GDP只有5亿元,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这里的GDP几乎涨了20倍。
美术文化周刊: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中国工艺美术取得了哪些成绩?
周郑生:我们出口到国外的工艺品越来越多,3617家企业的1/3以上产品都用于出口。
我们每年与欧洲、美国、印度、尼泊尔等地区和国家都有交流。中国过去只是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的副主席国,今年开始成为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轮值主席国,中国工艺(集团)公司作为中国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代表机构,行使主席权力,任期4年。在这个领域中,我们不但要领导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更要主导世界的工艺美术事业,还要将中国的工艺美术作品传到世界各国。我去年见到了世界和亚太地区的主席,他认为中国的工艺美术作品越来越有魅力。
美术文化周刊:在增速过快的同时,这个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周郑生:工美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假冒伪劣现象,一些品种的流失。
工艺美术作品呈金字塔型结构分布,它分三大类:最顶层是精品,包含收藏品、国家级大师和省级大师的作品,有潜力的名家作品;中间一层是商品,即礼品、纪念品、旅游品,这一类中商品的等级不均;第三类是小产品用在大产业的工艺品,比如用于宗教文化的工艺品,用于时装的刺绣、云锦等工艺。
对于高仿,人们有不同的意见。我本人是同意高仿的,有人能超越某个朝代的技术并有所创新,这当然是好事。但不能以仿代真,为仿而仿,带有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对于假冒伪劣,我们协会是坚决打击的。和奢侈品的仿造量相比,我觉得工美行业的仿造不多,整体上还是规范的。
近些年,我们挽救了一大批工艺美术,但也有一些品种流失了。我们在普查过程中发现,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种中,有一部分发展得非常好,而有60%左右的工艺品类生存比较困难,这些品种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受众面比较窄。有一句老话讲“适者生存”,这类工艺恐怕不适合“生产性保护”。我们可以用影像、图片等资料把它们保存下来,包括制作技艺和过程、产品的情况。我认为,对不同品种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我们进行工艺美术行业普查、编撰《中国工艺美术全集》,都是为了保护传统工艺美术。
美术文化周刊:《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编撰进展情况如何?
周郑生:《中国工艺美术全集》的编撰工作自2011年12月24日启动,预计8到10年完成。它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持实施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力图打造出一部当代的《天工开物》,弥补我国工艺美术工具书的严重缺项。全集拟分245册,由全国卷和省市卷构成,内容上溯至工艺美术发源的新石器时代,下限至2010年末,将完整、系统、权威记录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艺术、品种、技术、材料、工具,以及传承发展、人力资源、代表作品、生产方式、营销形式、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内容,并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多技术手段,多媒体成书。到目前为止,全集已在北京、江苏、福建、贵州、黑龙江5个省市试点启动编撰,一两年内出版样板书。
美术文化周刊:近些年,在挽救、保护、挖掘传统技艺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周郑生:我们协会和一批同行做了大量保护、挖掘工作,比如福州的软木画,贵州的皮胎漆器技艺,云南的乌铜走银技艺,象牙雕刻技艺,桃花坞木板年画技艺等,都是这十几年保护、挖掘出来的。
另外,工艺美术行业在人文环境、市场环境、资源环境上有了很大改善,也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比如,我们利用评选大师提升工艺美术的人文环境,大家越来越重视,推动了某些技艺的恢复和创新。
美术文化周刊:社会上有一种声音,认为工艺美术大师评得太多太滥。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评定的大师有多少?在人数上是否应有限制?
周郑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这个行业评了六届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共有400多名。已有80多名去世,现在有360多名。工美行业有1800多个品种,平均三四个品种才评上一位大师,有许多品种没有大师,大师主要集中在几个品种。这些大师是我们行业的院士,数量是不多的。此外有4000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有3万多名高级工艺美术师,他们是行业的中坚力量。
在第五届大师评选时,我们设了名额限制。在第六届大师评选时,分为6位、8位、12位几个档。名额限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技艺水平、行业内的威信、对社会的贡献。不能说作品做得好就是大师,因为大师是对人才的评审,不是只针对某件作品的评审。
当然,我们不鼓励名利,但大师的称号实际上意味着名利,比如一位省级大师的陶瓷作品值5万元,他评上国家级大师之后就值20万元。但是,我们不是为了名利而评,我们评的是技艺、学术,他对社会的贡献、对产业的贡献。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是这个行业的最高头衔,我们要保护它的权威性。
美术文化周刊:目前的艺术品市场略显低迷,而工艺美术品在低迷当中依然走俏。特别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一直是市场上的“金字招牌”,原因是什么?
周郑生:艺术品市场低迷的原因关键是怕假,但是当代工艺精品都能够保真。从艺没有30年不可能当上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大师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信誉、技艺、传承。但我认为,这些大师作品的市场行情还没有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我们的大师非常羡慕那些著名画家、书法家,他们写几个字、画几张画就值几百万、几千万,而工艺大师做一件精湛的作品可能花费几年时间,需要几十年的技艺磨练。其实,大师作品应该越老越值钱。
这些大师为行业树立榜样,为行业提升地位。他们获得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很不容易,本人也会非常珍惜。据我所知,这些大师中没有造假的,他们不会去做高仿,做一次就会砸了自己的牌子,终身的修炼就付诸东流了。我们努力推行大师文化,大师要讲形象、讲品牌、讲信誉。
美术文化周刊:很多传统技艺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除了其本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弱,人才的青黄不接也非常严重。如何解决人才问题?
周郑生:这个行业出现人才问题,主要由于师带徒、父带子的传承方式。这种传承方式既是缺点也是优点。缺点是“手、小、散”——“手”是手工艺;手工艺做不大,本身就是“小”的;因为师带徒、父带子,它又是“散”的,各自为战、小作坊式的。但我们也认为“手、小、散”同时是优点,“手”是手工艺的技术魅力,虽然工业在发展,但这些技艺不会消失;“小”是小而精、小而优;“散”是分散在各家各户,就像瑞士手表一样。真正的手工技艺既要“手”,也要“小”和“散”。如果这不是优点,它不会传承几千年。我们一直在推动艺术产业化、产业艺术化,但是真正的精品还是要靠手,机器生产只能满足大众的欣赏和消费。
协会一直在下大力气培养、发掘人才。我们已经连续三年组织国家级培训,3800多名人才接受了培训。参加的人包括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培训不只是传授技艺,更是着眼于提高文化修养。还有一种培训是我们到院校去办中长期的培训班,还经常到产地去办学。
我们正在筹建工艺美术保护基金,利用这些资金做行业普查、人才培训、组织展览等。为了培养中青年人才,协会还专门成立了中青年专业委员会。这些年轻人很有潜力,虽然年轻,但是作品非常精湛,他们将是这一行业的后备力量。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很多品种的原材料越来越少,而需求旺盛,其实应该留一些原材料给后人。如何对原材料实施有效的保护?
周郑生:很多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保护原材料。1997年,我国出台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对工艺美术保护的实施还仅限于大师评审、对人才保护的层面。现在,各地也出台了本地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政策,除对品种和技艺保护外,对资源也开始实施保护。如广东肇庆的端砚,当地政府对端石这种石材进行保护,禁止随意开采。除了限制开采,还要优化开采的手段。如岫岩玉的开采仍然采取传统的爆破式方式,对石质的影响就非常大,很多品相很好的石头会被炸裂。对于已经挖出来的原材料应当合理利用,要将它做成精品,不能粗制滥造。
美术文化周刊:国内各地的旅游工艺品同质化严重,毫无地域特点。如何改变这个现状?
周郑生:旅游工艺品开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小佛像到处都有卖的,十三陵卖,天津卖,山西也在卖,都没有本地的特点。对于旅游者来讲,肯定希望买一件有特色的东西带回去送人或自己留作纪念,但是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比较难找。
仿冒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工艺品的入门门槛比较低,没有高端的技术要求。有人买了一件工艺品,回来再翻一个模子,之后就可以投入生产了。但对于这件作品的原创设计者来讲,如果他去打一个版权官司,会让他耗费很多的精力和资金,因此他不愿在法律上予以追究,这种态度无疑助长了仿冒的现象。然而,靠艺术家自己去打假非常困难,这也不是他们该深究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
美术文化周刊:作为国务院直接管理的央企,中国工艺集团近期有怎样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周郑生:中国工艺集团是由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工艺美术集团两家集团合并重组的,至今将近7年,是行业当之无愧的排头兵、领头羊。我们前年在全国500强中排第245位,在进出口500强中排第69位,在央企中排七十几位,在行业内多年都是第一位。我们去年的营业收入达到了415亿元,实现税利超过10亿元。但我们还不满足这个现状,正在准备上市。
我们以弘扬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发展中国工艺美术产业为宗旨,以做全球工艺美术行业最强、最大、最精、最优的综合商品的提供商为定位。据我们了解,在工美行业内,世界上比我们规模大的企业很少,而且我们的营业收入在全世界也可以说数一数二。
我们这几年在进一步审视和规划未来。我们有五大产业定位:工艺美术的稀缺物种资源,国家级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研发和设计,品牌营销,商贸物流。我们也有一个“中艺梦”——做全球工艺美术行业的排头兵,打造大师、艺术家的营销平台,稀缺贵重资源的开发平台,大师研发设计的精品平台。
这个产业就业人员有300多万人,间接的有上千万人。每个省都有我们的协会,并设立了名誉理事会。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协会名誉理事长李铁映同志曾说“工艺美术品要向艺术品转变,工艺美术艺人、匠人要向艺术家转变,工艺美术作坊要向产业化转变”,这也是这个行业很多人的理想。我们真心热爱这个行业,也坚信这个行业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