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全民收藏富了谁






[日期:2011-09-03]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卜松竹 [字体: ]

 
苏富比拍卖中拍出亿元天价的民国粉彩瓶被称为“世纪大笑话”,媒体称它只能“用于装饰酒店大堂”。
 

 
“鬼谷下山”被视为推动此波收藏热的标志性事件。

 


 

 

去年11月在伦敦一家小拍卖行中拍出5.5亿元人民币天价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买家迟迟未付款。媒体曾经一度以“爱国心”来解读这一惊人之举,如今看来其不过是为了给类似作品立“拍卖参考”而打出的幌子。

 


 
吴树对中国的全民收藏充满忧思

 

拍卖行、金融资本才是最大获利者

  本专题采写 记者卜松竹

  一位相熟的藏家最近对记者表示,他打算歇歇手做实业去了,因为“基本已经买不动了”。这道出了当下收藏市场的奇怪局面:这边厢,浩浩荡荡的新人如过江之鲫般加入队伍;那边厢,一些资深的玩家却选择了静观。一方面,艺术品在市场上不断创出一个又一个的天价,激活了无数人如数年前股市一般的创富欲望;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假拍、拍假,以及哄抬价格,人造泡沫,却让市场雷区处处。文化繁荣的愿景人人期待,盛世收藏的口号听来美好,但未经准备,不加历练,带来的可能是一夜暴穷。社会的精神能量如果能被引导到正确的渠道上,将是文明之福,但如果它进入了单纯逐利的轨道,也会是文明之祸。那么,个人、机构、媒体、政府,在一波堪称狂潮的“收藏致富”神话中应当如何自处?本报将从本期开始推出连续报道,对收藏、拍卖市场中的一些乱象、迷局进行解读,目的无非想说: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从2010年4月底开始,《谁在收藏中国》和《谁在拍卖中国》的作者吴树,开始了为期约一年的暗访。一方面是为自己这一系列的第三本书搜集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他希望将藏在当下“收藏热”背后的种种乱象揭示出来,尽可能让人们回归到传统意义上以重视文化内涵,看重赏玩情趣和个人兴味的收藏道路上去。在他看来,当下一切“向钱看”的这波收藏大潮,已经退变成为一场不计后果,以文化遗产生态的浩劫为代价的全民赌博。

  有藏家称,近来每次大拍,都看到场里坐满了“新面孔”。这些来路不明的新进者“不惜钱”,往往叫出令人瞠目的价格。名义上的“全民收藏”是否真的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之后,对精神层面的“大跃进”?中国真的已经发达到人人可以玩收藏的地步了吗?

  拍卖市场刺激出“全民收藏”

  暴富神话造成文化劫难

  中国的收藏人口到底有多少?几乎不可能有确凿的数字。但从学者、协会、媒体和文化主管部门等各种渠道的估算来看,较保守的为数千万,多的认为超过一亿人。也就是说,十几二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搞收藏,遍及千家万户。规模之大,史无前例;在社会上的影响之广,也是前所未闻。

  这波收藏的“全民运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吴树认为,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拍卖市场成立之后。许多苦于致富无门的人们,从日渐发达的传媒上获知了一个又一个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在“谁富谁英雄,谁穷谁狗熊”的心态趋势下,不断地汇入收藏交易的大军。以文物收藏为例,一开始很多人是到民间收现成的、传世的东西,渐渐地这些东西收完了,盗墓之风随之兴起,于是“全民收藏”进入了恶性循环。到了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款“鬼谷下山”元青花人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标志着中国艺术品“亿元时代”的到来,从此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加上以苏富比、佳士得等为代表的西方拍卖公司进一步刺激,收藏群体也迅速跨入了“亿人时代”。

  吴树称,近年这一波的收藏井喷,并非中国内部的文化需求驱动,而是“被外部风气推动控制了”,绝大多数新加入的人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赚钱,就是暴利”。因此它不但没有带来中华文化的跃升,反而造成了一场文化劫难。其直接后果有二:一是勤劳致富被一夜暴富取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被为了发财不顾一切取代。二是让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损失殆尽——根据国家文物局2005年的统计,中国被盗墓葬达20万座,“十墓九空”在考古界中几乎已是口头禅,“盗墓古来就有,但远远没有这么多”,吴树说,“现在的需求太大了,就算8000万收藏者,一个人收藏6件东西不为过吧,那就是将近5亿件东西,要挖多少墓才够?”他认为,这不是“全民收藏”,而是“全民收藏运动”,“这场运动一无是处。”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次收藏热

  仅这波以发财为目的

  吴树认为,中国历史上经历过五次收藏热:第一次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神巫文化背景的收藏,是部落首领们的个人爱好;第二次是皇权文化收藏,从夏商周到汉代,艺术品的创作和收藏达到了高峰,也是今人梦寐以求的境界;第三次是士大夫文化的收藏,从魏晋南北朝发端,仍主要流行于贵族世家群体中;第四次是由宋到清、民国的儒雅收藏,文人开始成为收藏的主体,实现了“从皇帝到秀才”的转变。“这四次大收藏,收藏家们都是耻于交易的,比如民国像张伯驹这种藏家,要用钱时宁可卖房子卖家产也不卖收藏。当然宋代开始就有古玩市场出现,但并非主流。”伴随着收藏交易的兴盛,市场的建设蓬勃兴起。不要说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都市、传统的收藏品集散地古玩城、收藏会所、艺术馆不断扩充,一些在拍卖市场上崭露头角的实力派新军所在的地区,交易网络也迅速扩展。如在太原,1990年府西艺苑收藏品市场成立之初只有二三十个摊位,现在已经发展出南宫、大营盘、棉花巷等多家大型古玩市场,山西全省从业人员达上万人。“任何东西单纯推向市场都会失去意义”,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李广琪说。

  那么在“亿人逐利,个个收藏”的乱局中,谁得利?吴树认为,那些盗墓、制假的农民,“他们最多盖了一栋房子,娶了一个老婆,生了一个孩子”。说到底,“贪官污吏、拍卖集团和金融资本,才是既得利益者”。那么剩下的几千万人呢?“都是傻子,受害者!”要知道,连扫地的阿姨都开始关心一个瓶子能卖几千万的时候,这个市场一定有问题了。

  小型拍卖行多为“捞一票就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