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黄隽:艺术品投资一定要强调文化属性






[日期:2013-11-1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11月8日,首届“艺术对话经济”论坛在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本届论坛聚焦于调整后的艺术品市场,邀请国内外最富决策前瞻性的文化、政经学界精英,深度对话最具思想激荡力的年度焦点趋势话题。

  2008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关节点,在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而3000美元恰好是衡量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转移的关键节点。随后伴随着09年的经济强刺激和货币超发,从09年开始,中国艺术品市场一路高歌到了2011年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并成为世界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艺术品市场,而且市场份额占到了30%,远远超过市场人士包括政府的想象。针对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人民大学金融所所长黄隽从经济学和金融学角度探讨了艺术品市场的问题。

  黄隽认为从2008年到2011年的中国艺术品发展过程中艺术品金融产品的创新特别活跃,包括艺术品指数、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金融私募都发了很多,近几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如果说前十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种以文人藏家为主的市场,现在则变成一种投资的市场,市场的买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黄隽认为目前艺术品的主要买家实际上是企业家和艺术品基金,这样就使原来的对于文化产品的喜爱,包括一种精神上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淡化,投资价值变得越来越突出。

  从而买家都在追求快钱,艺术品基金大部分设计都是两年,黄隽谈到实际上这样的一种期限设计是不符合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规律,“大家都在赚快钱,现在到了今年的时候大量的艺术品基金两年就到期了,假如11年发了很多,在最高潮的时候,今年到期,这个市场一下子降下来兑付就很困难,金融产品和艺术品对接的时候,会发现信托公司包括艺术品基金公司会发现他们都突然不见了。因为达不到所谓的10%的收益,这是一个很不愿意被别人揭开的问题。”

  2009年以后货币超发,大量资金推动了市场的投机性,所以黄隽谈到中国艺术品产品的创新,包括文交所、基金、信托等产品的创新远远超过了国外,所以中国艺术品市场才这么活跃,但是在这个活跃过程中大家都是想投机,而不是说真正的说从艺术品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东西:“我感觉在市场上,如果说你根本不喜欢这个产品,不喜欢艺术品或者根本不了解艺术品,但完全是看财务汇报的话,基本上会输得很惨,所以实际上大量的历史数据告诉我们在艺术品市场上的投资,你必须要喜欢艺术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财务的回报是你的一方面,但是你不是说财务的回报是唯一的,即使说我赔了,我很喜欢这个东西,放在家里也无所谓,得有这样一种慢生活的、欣赏的一种心态,这样进入艺术品市场的状态应该是最好的。

  最后,黄隽谈到艺术品虽然也是具有金融属性,但与房地产、股票还不太一样,而且一定要更强调文化属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