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君波 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上海朵云轩拍卖行创始人,组织过中国第一次艺术品拍卖。历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从事出版和交易三十余年。
从2009年秋天到今年6月3日,在中国内地拍卖过“亿”的艺术品已经有6件,然而不少人对中国收藏是否真的进入“亿元时代”抱有不同看法。
在解答疑虑前,有必要先浏览一下2007年到2010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2007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大丰收之年,2008年则是低潮,受国际金融风波的影响,以拍卖行为主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指标下降,全球约下降了26%,中国约20%,降幅最大的是当代艺术品。但是谁也没想到2009年的秋天会转而攀高,中国嘉德拍卖行2009年营业额达到27亿,位列世界第五大拍卖公司。从拍卖行的三个基本指标——成交率(低于50%是差,70%是较好,GPRS那年创下了奇迹般的95%)、成交额前十位的拍品、总营业额来看,中国的拍卖行去年秋天指标全面好转。今年北京春季拍卖前,业界有人担忧,但结果5月嘉德的春拍总额达20亿人民币,刷新记录;嘉德拍出的张大千的《爱痕湖》加上佣金是1.088亿人民币。几天后,保利将黄庭坚的《砥柱铭》拍过4亿多人民币,创下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眼下,2010年春季南方的拍卖还没结束,但看起来是一片光明。
“亿元时代”有备而来
日本从1988年开始到国际上重金购买印象派画品,但不久后经济萧条到来时,价格有少部分跌至拍卖值的50%,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中国的“亿元”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了?
“亿元时代”级经由1990年代至今的百万元、千万元时代,步步累积稳定增长而至。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的“亿元时代”并不存在泡沫,“亿元”是指大陆境内单件艺术品的拍卖价格。亿元的价格是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历经17年,从1993年的百万级,慢慢过渡到千万级,然后上涨到亿级的,它是一块一块砖瓦的累积所至。
1993年6月20日,朵云轩首场拍卖会时,张大千《晚山看云图》拍到了143万,是1949年以来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最高价,同场任伯年《花鸟草虫册》 104万元成交。1994年嘉德首拍张大千的《石梁飞瀑图》,以209万拍出,齐白石的《松鹰图》拍得176万。这四幅作品都是用百万元来计的。1996 年嘉德拍出傅抱石的《丽人行》,据传这是傅先生赠予郭沫若的,成交价是1000万,但有些偶然。到了2000年后,用千万来定价艺术品已经很普遍了,去年的秋季大概近100件拍品是以千万元成交的,如保利拍卖的齐白石的《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页》9520万元,傅抱石的《杜甫诗意百图》,2005年前就拍到了6700万。可见冲击“亿元时代”已经相当有基础了。
所以说,中国收藏进入“亿元时代”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必然的。
国家大环境提供保障:61年和平无战事,30年经济飞增,15年市场逐步成形。
中国和平无战事已长达61年了。在战火纷飞、内忧外患年代,北京故宫的藏画打包放在箱子里,在全国各地“东躲西藏”,直到解放前夕流到了台湾故宫。
按国际惯例,拍卖事业的成熟取决于人均GDP到达1万美金的经济环境。1993年朵云轩第一场拍卖会时,竞拍者以境外买家为主。当前,我们人均GDP正在向 3000美元进军,但在发达地区,聚集起来的能量应该超过香港这个650万人口的城市。佳士得、苏富比入驻香港就是1980年代初期的事;另外,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人群中一小部分进入了我们收藏界,国内慢慢出现了高端收藏人群,现在拍卖行的买家主体已经不是境外买家了。台湾收藏家早在 2000年时,就抱怨抢不过大陆收藏家。现在大陆收藏家已经杀到香港、伦敦、纽约去买藏品。
从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的轨迹来看,二战以前的中心在伦敦,二战以后的中心在纽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行看好亚洲“四小龙”的兴起,入驻香港、新加坡、台湾,1990年代中期,就转到中国内地了。
最近,收藏界最权威的机构——欧洲艺术基金会,发布了《国际艺术品市场2007年到2009年全球衰退时期艺术贸易趋势》,称2009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是 310亿欧元,比2008年下降了26%,而中国去年是42亿欧元,占14%,增长了12%。现在中国是位列世界第三的艺术品交易中心。佳士得、苏富比从 1994年开始就在上海开办事处,看好大陆市场,无奈中国《文物保护法》限制外国机构来大陆办拍卖会。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大陆从无市场到有市场。1949年后,国家实行了严格的文物政策,由国家文物商店独家经营。当时第一条路是由国营文物公司向民间收购文物,我们朵云轩就经常在市内张贴收购布告,再卖给香港、台湾等地文物经营商,因此目前香港收藏家手头仍有大量精品,卖到美国、新加坡等地的并非一流藏品。
第二条路就是走私。由于中国境内没有市场,就留不住东西,因此大量珍贵文物被私人偷偷带到香港。但现在,市场的五个要素都形成了:供给者、需求者、市场中介(拍卖会、艺博会、画廊、古玩城)、价格体系、艺术品范围也大大开拓了。“亿元时代”时代的到来就不奇怪了。
《文物保护法》和《拍卖法》的出台使盛世的民间收藏有了法制保证。
1949年以后不鼓励民间收藏,鼓励个人将收藏交给国家。民间收藏就萎缩了。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官民结合,藏宝于民。我认为国家收藏和私家收藏并举是收藏事业成熟的标志,但是我们长期来对此有误解。国家收藏有很多优点,但有两个弊端,一是容易被战争和自然灾害集中毁坏。阿房宫和火烧圆明园都是例证。据统计,唐宋年间“王献之和王羲之”的作品存在内府的多达700多件,但是存放宫廷后有的被烧毁有的被抢劫,目前仅存几件。溥仪皇帝自己偷了1200 件最好的文物。国家收藏是一个大水库,但闸一放水就流光了,民间收藏则是大大小小的蓄水池,不会同时干涸。
此外,藏品放在国库里,能够展示研究的空间很有限,而私家收藏的藏品也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研究。1949年以后,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绝大部分来源于私家收藏。
改革开放以后修订了《文物保护法》,1997年国家又推出了《拍卖法》,它使民间收藏、交易有法可依,使拍卖事业的发展和收藏事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所以我说“亿元时代”不是今天来到,明天也会到来。
审美本能和投资本能的相互渗透和激发助推了当今收藏热的一浪高一浪。
人有很多本能,对收藏而言,审美和投资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必然就推出浪潮。在法律不能保证有收藏权利时,人的投资本能是被压抑的。当环境变了,投资的欲望就会释放并形成一股很大的推动力。今天我们对收藏人群或称投资收藏者,或称收藏投资者,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中的族群,收藏也已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了。
从经济学的原理来看,资本投向稀缺性资源时,才是最安全可靠的。艺术品不仅是稀缺性资源,而且是一个“价格模糊性”的产品。一件拍品从5万拍到500万,有人的主观喜好在里面。在拍卖场上,5万到500万是一个模糊地带,有人认为值10万,有人认为值100万,最后剩下的两个人从200万举到了500万,他们认为500万也值。而模糊价格产品和稀缺性资源的投资回报是相当大的,甚至被形容为“价值连城”。现在的收藏热,就是艺术品的投资功能被激发后的结果。
我们引进的英式拍卖行“温水煮青蛙”的魔力和媒体传播让收藏走出小众圈子。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传播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中的个别化和私密性,使之变得公开和普遍了。零售变成竞买了,个别的价格通过媒体传播,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比如,去年已经拍出了一张过亿藏品,大家就有价格参照体系了,轮到黄庭坚的书法真迹,叫到几个亿就很自然。
拍卖行是特殊商品的特殊交易方式。拍卖方式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对奴隶的交易。200多年前英国人将特殊商品延伸到拍卖行。现在的特殊商品就是艺术品。目前世界上有三种拍卖方式,荷兰式拍卖是从高价位拍到低价位,如10万没有人要,叫价就降至9万,再没有人要,叫8万;日本人的拍卖会是每个人发一个小盒子,写好投标价,只有一次机会。而英国式的拍卖很有诱惑性,其魔力就像“温水里煮青蛙”原理。在拍卖行里,众手芸芸,你会自觉地朝上加费用,而且感觉很舒服。比如,我出价100万时,会自认为假如判断有错,至多亏了5万,因为有人举95万哩!就这样的心态慢慢会把很多人带入高潮,入场时只想出1亿的,到了现场2 亿都有可能。而且很多人会自我安慰,看这么多人在一起加价,我出这个价格是有依据的,至少我以后可以略便宜些卖掉。
马未都说中国收藏有五次高潮,现在就是第五次高潮,而且是史无前例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拍卖行和媒体的介入,把整个市场搞得非常热火。
因此,如果不是金融风波插队搅局,“亿元时代”可能前年就要提前到来了。
目前充裕的流动性和拍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是“亿元时代”到来的催化剂。
中国收藏“亿元时代”的到来,还有两个直接推手,一是目前充裕的流动性,二是出现了高价值艺术拍品。
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年总量只有200亿,是个小众市场,因为沪深两地的股票成交有时一天就有3000亿。当充裕的资金在市场流动,只要很小的比例流入艺术品交易市场就不得了。假如1993年,有一个人带着5000万元到朵云轩拍卖行来举一举牌,那年朵云轩拍卖价格就必然会全涨起来了。所以这两年,过亿拍品的产生,我一点都不奇怪。
其次,6件亿元价位的艺术品本身就是重器。张大千的画是6件里边唯一一张现代书画拍品,其他都是古代的,很珍贵。台湾人认为“500年间一张大千”,即500年才出这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也有感情色彩,但他的艺术成就确实非常高,山水、花鸟、人物、书法无一不精,他的拍品必然价高。整个90年代,几乎就是张大千作品引领了拍卖市场价格。而拍过一亿元的作品《爱痕湖》,是张大千所有瑞士风光里边最好的精品力作,也是扛鼎之作。这个天价是由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所决定的。
我认为这两个是直接的原因,也是催化剂。中国收藏进入“亿元时代”有它内在的必然性。
与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在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进入“亿元时代”相比,中国晚了20年。
与国际拍卖行来比较,粗略算来,中国进入“亿元时代”晚了20年。
198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尤其是日本经济兴起,日币大幅升值,日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动了国际拍卖市场印象派和现代派艺术珍品价格的大幅上扬。1987年梵高的《向日葵》第一次拍到2475万英镑,是一个天价(传说梵高共画过9张《向日葵》)。1987年《鸢尾花》成交5390万美元。这时珍藏有画作《嘉歇医生》的梵高私人医生嘉歇的后人坐不住了,当年嘉歇医生给梵高看病,画家就画了人物画回报他,看《向日葵》拍得这么高价,他的后人便委托佳士得拍卖,1990年以8250万成交,梵高这张《嘉歇医生》拍卖到8250万是拍卖史上的奇迹,15年间没有作品超越,它是一件精品力作。这个价钱纪录一直到2004年才被毕加索的《拿烟斗男孩》打破。
梵高的作品主要是1990年前后推起来的。我们看一看毕加索的作品拍卖,基本上也就是在同期。1989年《皮埃雷特的婚礼》成交5189万美元,同年毕加索《自画像》是4790万美元。1989年他有三张作品都在几千万美金。1997年毕加索的《梦》成交4800万美金。2004年毕加索的《拿烟斗男孩》,拍到了10416万美元。这也是目前为止西方油画拍卖的最高价位。
梵高和毕加索两人作品拍卖的高价,和我们今天“亿元时代”到来的情况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中国收藏“亿元时代” 的到来符合国际上艺术品贸易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当经济高速发展,资本急剧扩张的时候,大师名画的价格往往创出新高。这也佐证了中国收藏“亿元时代”到来的真实性和必然性。
开放时代的新收藏观
收藏的动力来自何方?开放时代需要开放的收藏观:最高境界是为守护人类文明物证推动文化而收藏,其次是审美境界,讲究个人娱乐和修身养性,第三也要充分肯定投资的动力,但唯有投资而无文化,必然也走不远。
我认为开放时代的收藏观要用开放的眼光看。前两年,我在筹办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时,时常遇到收藏家这个特殊群体提出的“人以群分”的特殊要求,有人强调中途把藏品卖掉的人不算收藏家;又说有经商行为的人不算纯正的藏家。
其实,这些收藏家的收藏理念还是比较老派,我提倡要用开放的眼光来看收藏。
目前的收藏必然是文化性和投资性的高度融合,只讲收藏不讲投资的人以后会很少,也很难生存;只讲投资不讲文化的,也走不远。今后的概念是收藏投资家,或叫投资收藏家,对投资要素的引进必须给予正视和重视。
为什么这么看?
第一,现代收藏的成本加大了。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朵云轩店堂里,150元可以买到齐白石的作品,250元可以买到张大千很好的创作。但当时很多老员工的工资是48元,我这样的新员工只有二、三十元,当我攒到150元时,首先是购买解决交通的“永久”牌自行车。当时100万可以做大收藏家,但在今天1000万也未必能做大收藏家。现在已经到了“以他业养收藏,以藏品养藏品”的时代了。香港有一个大收藏家,当年以近百万元买了徐悲鸿的精品佳作《放下你的鞭子》,前些年拍出时卖到7000多万港币。他是很大的收藏家,但可能要换别的藏品了,需要更多资金周转,这就是用藏品养藏品。藏而不露、藏而不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第二,艺术品成了私家理财的理想工具。
拍卖行的出现,它的“三公开”的交易原则,电话委托、网络竞拍方式,使得现在的艺术投资极为方便。美国相关机构统计,房地产年投资回报率是4.5%,股票回报率是17%,而艺术品是24%。
举张大千的《晚山看云图》为例,1993年首次拍出143万元,由台湾蔡先生拍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他的资金紧张,加了一点钱卖给另一位台湾收藏家,七、八年前,又出现在上海某拍卖会上,以500万元成交卖出;2009年秋天衡拍卖会上,《晚山看云图》又出现了,看了图录,当年参与朵云轩首场拍卖的很多人都去了,拍卖行估价600万,我说会超1000万的。后来拍卖落槌价1700万,加佣金近2000万。这种例子很多。
第三,收藏的文化性转变了。
古代到近代的收藏没有投资这个概念。收藏那些画是用来审美、借鉴、临摹的,所以,历史上很多大收藏家都是大艺术家。现在情况变了,要临摹可用画册、电脑资料,用原作太奢侈了。现在建立私人美术馆的越来越多,文化性也随之转移。如浙江孙海方的越窑瓷博物馆,北京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上海的刘益谦夫妇已在浦东购地造美术馆,珍藏和展览自己的藏品。这就“变藏为展”,变一人独享为社会共享了。建立私人美术馆也是海外收藏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以前全部是国办的,海外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却是私人或者民间所创的。
第四,收藏的时空观念变化了。
就空间来讲,以前都是上海人在上海收藏藏品,现在任何人只要有实力都可以在全世界收。世界各地的人可以“涌”到同一个拍卖现场,有电话有网络,即时的拍卖完全可以做到;另外,古代的收藏观念是“子子孙孙永宝之”,但是今天社会结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了,四代同堂、五代同堂极为鲜见,我认为“子子孙孙永宝之” 可能性就更不大了。藏品的流转,可以“独乐乐不如众人乐”,“不在终身拥有,而在曾经拥有”。因此,在一段时间里曾经拥有相当数量的藏品并且有一定的鉴赏乃至研究水平的人就可以定位为收藏家。
归纳起来,收藏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把藏品捐给国家,让社会共享或通过收藏推动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乃高风亮节;第二等是审美境界,个人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第三个层次是允许有投资的要素,假如只收不卖,收藏无法循环。
收藏家是人类文明物证的守护神,他们最高的境界应该是为民族做贡献。收藏家张伯驹为了把第一本法书《平复帖》留在中国,当年花了4万块大洋,变卖夫人嫁妆、家中房产,解放以后捐给了国家。他的举动让人敬仰。上海博物馆90%的藏品是私人捐赠,这些捐赠者令人佩服。
这次世博会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也有私人收藏的功劳,让后人见证了中华文明。此画为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匠张择端于1106年所作,至今有904年,其中190年是存在国家博物馆,其余710年都由私人保管。它所描绘的当年汴梁繁华的商业景象,为今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因此,民间收藏为国家的文物保护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综上所述,我认为当今时代的收藏来自综合的动力。既有资本增长的欲望,也有审美的需求,更有为国家保存文明文化的责任,并非一个孤立的因素。
未来收藏的几种趋势
收藏必然需要资金支撑,但是,没有大资金也可以投身收藏业,目前全国已有700余种收藏门类。香港大收藏家张宗宪和北京大收藏家王世襄是这类收藏者的典型。
未来藏品的热点排行:中国书画包括旧画、近代画、当代画始终受追捧;瓷器愈发稀缺;传统经典油画和当代艺术作品会看好;西方艺术品和新品种会逐渐成为结构性藏品的板块。
嘉宾对话和听众提问
怎样看当代艺术品升值过快?
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是融合中西方艺术特性的一种精神追求,但收藏认可还待时日
戴小京(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资深拍卖师):当代艺术作品不像传统书画那么被认可,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尚处于发轫期,抬到现在的高度太仓促。二是当代艺术品动辄卖到几百万、数千万,艺术价值令人怀疑。
当代艺术并非泛指所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是特指近30年左右,在改革开放年代中成长起来的一部分艺术家,以画家为主,包括摄影家及部分书法家的作品。他们认为中国传统的山水水墨画不具备国际艺术的流通要素,于是充分借鉴了西方现代和后现代手法表现风格和审美情趣,提倡新写实主义,即从意象和精神层面锻造出他们自己的认知,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力。比起老一辈艺术家起步阶段向西方学习静物描摹技法等,他们是更有思想的一代人,而且本身也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和传统艺术功底,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很优秀。但对收藏市场而言,当代艺术若想成为艺术流派并找到其市场属性,时机尚未成熟。所以,对当代艺术品的过快升值应采取谨慎态度。
艺术品的理性回报周期是8年,而非现在的“春播秋收”
祝君波:当代艺术品有独创性和艺术价值。但当代艺术品最危险的是没有经过长时间检验,如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作品也以名家作品为参照标出50万甚至更高的价格,就不符合市场规则。此外,一些当代艺术家对收藏家不够尊重,用流水线方式画画复制,缺乏对待艺术的严谨。当前由于某些拍卖行和商人的炒作引导,以为当代艺术是“黄金投资”。还有一些艺术家忽悠:中国人假如不买当代艺术,若干年后要到国外买回来。这些促使收藏者以重金投资当代艺术。
收藏兼有审美和投资的双重性,为了投资而收藏可以理解,但入行的心态要好,想立即有回报肯定不行。上海有个记者张志雄写过一本《长线价值——艺术品市场大势》,将艺术投资定位成一种长线投资,这非常准确。苏富比、佳士得认为,一幅画在拍卖行第一次出现到下次再拍的周期是8年。当然,在经济超常发展的现阶段可能也会有“春播秋收”,但作为艺术品投资,遵循长线才是可取之道,这符合规律。
如何应对鉴定人才大量短缺?
滚摸于市场的人才知晓“造假动态”
祝君波:就目前而言,我国对鉴定人才的需求是空前的,现有的人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原因是当今以学院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实战训练,而最好的鉴定家都是身经百战,单纯的学院教育很难培养出大家。
我国的鉴定人才分两类,一类在博物馆,但这类专家在任期间不能入市,所以难以发挥其在市场方面的作用。第二类在市场,但储备量不足。总体来说,过去30年里市场上的人才素质进步很大,他们在市场摸爬滚打,通过情报系统,知道造假的新动向;他们身处拍卖行,能接触到全世界的收藏家,耳濡目染自然也能渐渐明辨 “是非”。这种影响潜移默化,是单纯的学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舜发于田亩之中”,未来的收藏家也会在民间市场里成长。人才的培养应是学院和实战相结合。
业内存在假拍,但没有拍假
戴小京:我补充些信息。现在有一些针对民间收藏的拍卖公司,他们设置的全场无底价的拍卖多为骗局,诸多初入行者有此遭遇。所以,建议收藏者在寻求拍卖时应找有品质的公司。但有时“无底价”也会作为拍卖公司的技巧,如标一些中低档的价格但是超值的藏品,目的在于吸引买家,制造竞买气氛。在高品质公司的常规小拍卖会上,有眼光的藏家也能拍到好东西,但成交价可能是起拍价的10倍、20倍。目前业内的情形是,假拍可以,拍假一定不行,这是基于不同目的的两种概念,这也是因为大家鉴定的眼力都在水涨船高。
提倡和艺术家、画廊交朋友
祝君波:拍卖行的出现已经改变了整个市场的结构,约70%的中高档货源都被拍卖行控制。但仍有一些渠道可以做交易,如艺术品博览会、古玩城零售店等。还有与艺术家的私人交易,但现在越来越难,因为现今多数私人交易都是借助拍卖行来实现的。不过这种交易仍有很大空间,如直接到艺术家委托的画廊购买作品,好的画廊信誉度是可取的。也有人坚持每周六到花鸟市场走走,但“地摊捡漏”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如香港收藏家李大鸣说,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个人捡漏尤其是得到大物件的机会几乎没有。但上述的其他渠道还是有机会,这仍需有好眼力。
专业学生可在拍卖行中实战成才
提问:我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的学生,请嘉宾指点,如何将所学专业和市场相结合?另外,拍卖行会承担培养收藏领域人才的重任吗?(此问题获得本期文汇讲堂“最佳提问奖”)
祝君波:建议你首先要刻苦学习书法,这是中国艺术的基础,也是你实践的基础。第二,要阅读大量文献。第三,拜一个真正有实力的老师。第四,争取有实践机会到画廊或拍卖行工作,可以使你零距离接触文物(或者入博物馆)。
很多收藏领域的精英都是市场培养出来的,市场担当着培养业内人才的任务,新人可边工作边从事学术研究。此外,假如我国的博物馆更开放一点,可以直接将在市场上发现的人才招募到博物馆去做兼职研究员。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博物馆从市场吸纳了很多鉴定人才。